《山海经》作为研究中国上古社会、领略古代神话传奇的珍贵史料,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一直存在阅读、理解上的难度。本书作为袁珂先生精心整理的一个 译注 本,没有改变经文本来面貌,并且有校、有注、有译,更加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注释在《山海经校注》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删去繁琐的学术性探讨文字;译文则逐字逐句全部翻译,力求能准确达意,以直译为主,小部分译文采用意译。精校的原文附以吸收了袁珂先生研究成果的注释和译文,除了重视学术性和资料性,更强调了通俗性。
在抗战胜利复员的潮流中, 张宗和为何辞去乐益女中校长,举家迁往贵阳? 从张宗和的 逆迁徙 之举中, 体会一个敏感灵魂在时代大潮中的喘息与退避, 感受一位不合时宜的世家子弟的公子气与书生气。 巨变前夜,偏居西南的知识分子的困顿、迷茫和观望,得见一斑。 巴金、杨卫玉、周有光、陈礼江、姜亮夫、王季玉、俞颂华、应尚能、顾颉刚、蒋炳贤、卞之琳、靳以、蹇先艾、张廷休、丁道衡、黎东方等诸多现代文化名人的逸闻轶事散落其间
杨树达(1885 1956),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毕生从事汉语语法和文字学的研究和教学,长于甲骨、金文等文字和训诂、音韵、语法及修辞研究。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杨树达自1920年8月到1956年2月初所写的日记,共51册。这是其中的第46册(1948年11月1日 1949年9月30日)和第50册(1952年11月21日 1954年5月18日),所以定名为《杨树达日记(一九四八 一九五四)》。日记内容非常丰富,保留了杨树达研究古文字、古文献的记录,以及和陈寅恪、郭沫若等学者书信往返的内容要点,尤其是对当时著名人物的看法评价,都写在了日记中,毒舌辣评,放言无忌,是研究近现代学术史、教育史的手资料。此次整理出版,为方便读者阅读使用,除施加标点外,还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对其中的人物、地名、长沙方言做了简单的注
中国工人运动史料是中国共产党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工运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借鉴价值。2021 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启动 工藏:中国工运史料文库 融合出版项目,倾力挖掘、搜集和整理中国工运历史资料,并将在 2025 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 100 周年之际,同步推出史料文集、线上平台和数据库等不同形态的成果。先期出版的中国工运史料丛书,专题汇编较为重要的中国工运史料,是这一融合出版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 首批推出的中国工运史料丛书共 7 卷,分别为《历次全国劳动大会文献汇编》、《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和《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以这样大的
《祁门红茶史料丛刊》是首次系统、全面的祁门红茶史料整理,对涉及祁门红茶史料的近代报纸、杂志、方志、调查报告、官方档案、民间文书等资料进行地毯式查找,同时通过田间调查等途径,系统搜集、整理,爬梳出300余万字,基本涵盖了各种典籍中的祁门红茶史料。 丛书中主要收录了19世纪中期至1949年之间的祁门红茶史料,由八册组成,系统展示了近百年祁门红茶的起源、发展、兴盛、衰落以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此丛书的出版填补了祁门红茶史料整理的空白,为从事历史学、茶学和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为徽学研究、区域史研究开拓了一个新视角;更使祁红的渊源、底蕴更为世界所了解,让祁门红茶不仅仅作为一种商品,更是作为一种文化而享誉世界。
王守家,1926年9月生,辽宁海城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家经济委员会袁宝华主任秘书,国家计委生产技术室组长,国家经委重工业局处长、副局长、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6年10月至1977年1月作为中央工作组成员派往上海工作。1988年6月离休。这份详尽的日记就是王守家同志1976年10月至1977年1月期间的工作笔记,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主持整理。
杜威夫妇于1919年到访日本与中国,两年多以后才返回美国。此书为杜威夫妇在日本与中国期间给美国家中的女儿写的家书,执笔人主要是杜威本人。杜威在信中详细描绘了自己每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今天看来均是格外宝贵的手史料。本书这些手生活史料对于了解杜威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回首七十多年前,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率先在中国的西南大地展开。就其空间而言,是以滇西为中心,向西南中印、中缅边境发起攻势作战,以打通陆上国际交通线,由此,该书的资料文献时间从1942年5月日寇侵入龙陵开始,到1945年1月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在缅北芒友会师止。该书涉及的事件主要发生在滇西,但因空间的完整和延续,又部分涉及重庆、昆明、滇缅边境、滇泰边境等。该书选取的部分联邦人士、日方的报道和言论,突出了滇西抗战及其胜利在国际上产生的重要影响与对世界反法西斯事业的贡献,也揭示了滇西抗战胜利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工人运动史料是中国共产党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工运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借鉴价值。2021 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启动 工藏:中国工运史料文库 融合出版项目,倾力挖掘、搜集和整理中国工运历史资料,并将在 2025 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 100 周年之际,同步推出史料文集、线上平台和数据库等不同形态的成果。先期出版的中国工运史料丛书,专题汇编较为重要的中国工运史料,是这一融合出版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 首批推出的中国工运史料丛书共 7 卷,分别为《历次全国劳动大会文献汇编》、《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和《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以这样大的
《蒋介石家谱》主要介绍蒋介石的谱系:蒋介石的祖辈、父母;蒋介石的兄弟姐妹及配偶;蒋介石及其他的妻子、女人们;蒋介石子女及其配偶;蒋介石的孙辈及其配偶;蒋介石的重孙辈及其配偶。 从大陆到台湾,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蒋介石曾一手托起一个 蒋家王朝 。他退踞台湾后,又主政岛内达大半个世纪之久,之后慢慢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第二代蒋经国、蒋纬国权势犹存。至第三代、第四代,蒋氏家族逐渐淡出政坛,政治影响力式微,自云端落于平凡。《蒋介石家谱》全面展现了蒋介石家族的命运变迁和历史沉浮。
《祁门红茶史料丛刊》是首次系统、全面的祁门红茶史料整理,对涉及祁门红茶史料的近代报纸、杂志、方志、调查报告、官方档案、民间文书等资料进行地毯式查找,同时通过田间调查等途径,系统搜集、整理,爬梳出300余万字,基本涵盖了各种典籍中的祁门红茶史料。 丛书中主要收录了19世纪中期至1949年之间的祁门红茶史料,由八册组成,系统展示了近百年祁门红茶的起源、发展、兴盛、衰落以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此丛书的出版填补了祁门红茶史料整理的空白,为从事历史学、茶学和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为徽学研究、区域史研究开拓了一个新视角;更使祁红的渊源、底蕴更为世界所了解,让祁门红茶不仅仅作为一种商品,更是作为一种文化而享誉世界。
《祁门红茶史料丛刊》是首次系统、全面的祁门红茶史料整理,对涉及祁门红茶史料的近代报纸、杂志、方志、调查报告、官方档案、民间文书等资料进行地毯式查找,同时通过田间调查等途径,系统搜集、整理,爬梳出300余万字,基本涵盖了各种典籍中的祁门红茶史料。 丛书中主要收录了19世纪中期至1949年之间的祁门红茶史料,由八册组成,系统展示了近百年祁门红茶的起源、发展、兴盛、衰落以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此丛书的出版填补了祁门红茶史料整理的空白,为从事历史学、茶学和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为徽学研究、区域史研究开拓了一个新视角;更使祁红的渊源、底蕴更为世界所了解,让祁门红茶不仅仅作为一种商品,更是作为一种文化而享誉世界。
《祁门红茶史料丛刊》是首次系统、全面的祁门红茶史料整理,对涉及祁门红茶史料的近代报纸、杂志、方志、调查报告、官方档案、民间文书等资料进行地毯式查找,同时通过田间调查等途径,系统搜集、整理,爬梳出300余万字,基本涵盖了各种典籍中的祁门红茶史料。 丛书中主要收录了19世纪中期至1949年之间的祁门红茶史料,由八册组成,系统展示了近百年祁门红茶的起源、发展、兴盛、衰落以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此丛书的出版填补了祁门红茶史料整理的空白,为从事历史学、茶学和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为徽学研究、区域史研究开拓了一个新视角;更使祁红的渊源、底蕴更为世界所了解,让祁门红茶不仅仅作为一种商品,更是作为一种文化而享誉世界。
《故纸飘零:尘埃里的历史》有分家、祭祀、交租、沦陷区办工厂、做生意的故事,也有老师对学生的焦虑与欣慰、根据地小学教员的日常生活、聋哑人的声音,民国教师的薪资与聘任,五金、建材、酱园等发票上体现的时代,还有齐白石、乔幼梅、侯仁之张玮英夫妇的点点滴滴。凭借流散于市场的片片故纸,对普通人的历史作专业的解读,展示人人有其历史的观念。有心的读者可以从中掌握收藏文献的窍诀,史学研究的方法。
本书追溯了天安门600年的历史,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介绍了皇权象征的天子五门、封建王朝的左祖右社、九脊封十龙、金凤颁诏、金殿传胪、内九外七皇城四等内容,将波澜壮阔的中国传统文化生动地传递给读者。此外,书中详细介绍了一些极具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建筑物,如*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使读者对天安门以及这些雄伟建筑的来龙去脉有清晰深刻的认识。全书有数百幅精美且珍贵的图片,融经铸史,兼采雅俗,全面叙述了天安门的往古来今,是了解天安门的不二之选。
民间有句俗话: 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 衙门,作为封建皇权的政治机构,可以说是连通上层皇权与底层社会的桥梁,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图景里占有重要位置。本书围绕 衙门 这一中心,由点及面,为读者梳理出一条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清晰脉络。
你想知道的古建筑趣味知识这里都有 寻迹沉淀岁月,感受古人匠心智慧,领略中式极致审美 愿被忽视的中国古建筑被更多人看到
杨观、陈默、刘芳池编的《苏辙资料汇编》从近一千年的文献中,将与苏辙经史子集四部著作相关的资料悉数辑出。所利用文献既有诗文别集、总集,也有诗话、笔记、史传、地志及类书等。以期为后来的苏辙研究工作提供一部完整可靠的基础资料。全书共分五大部分:苏辙生平及家世资料汇编;《诗集传》和《春秋集解》等相关材料;《古史》为中心的资料汇编;《老子解》《龙川略志》《龙川别志》的相关材料;苏辙诗文集相关资料汇编。每个部分按时代辑录,其中具体文献依据作品产生时代先后,如作品时代无法准确定位,则以作者生卒年论定。每部 条以此书版本目录流传为开端,每篇文献都列明出处和所在卷帙。
权力对历史给定的解释是粗线条的、单色调的,但我们都想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口述史以更细致、更丰富的内容瞻望社会名流、关注平民百姓,还原历史的真实写照。本书中,知名学者邢小群采访了昔日望族建德周家的后人周启博、教育家黄炎培的孙女黄且圆、前国务院总理纪登奎之子纪坡民等人,重新记录那些被尘封的家国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