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贺年片风靡中国大学校园,成为传递情谊与时代风貌的独特载体。本书精选1952至1988年间500余张中国大学贺年片,通过图像生动展示中国大学历史沿革及院系调整的影响。这些贺年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审美与时代变迁,还深刻体现了各大学的独特气质,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新中国教育发展史的独特视觉档案。书中贺年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绘图案、纹饰、书法拼贴等装饰性元素个性鲜明,展现了特定年代的审美特点。从地质勘探到戏剧演出,再到校园足球赛,这些贺年片捕捉了鲜活的大学生活瞬间,承载了四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这不仅是研究中国大学历史的重要参考,也是感受时代变迁、追溯往昔岁月的生动见证。
本书为柳诒徵先生1927年1月至1928年1月间所撰《日记》,完整记载了这一时期作者亲历的家国要闻、交游往还、治学日常及家庭亲情。书中不仅收录柳氏已刊、未刊诗文手稿,更涉及蔡元培、陈三立、陈寅恪、陈垣、胡刚复、竺可桢等学界名流,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图书馆事业建设等历史细节,为近代文化史研究提供了珍贵实证。此外,本书采用日记释文与影印底本对照编纂,附《人物简介》《人名索引》等检索工具,兼顾学术研究与文献保存需求。 柳诒徵先生的日记是其学术思想、生活轨迹与社会观察的直接载体,既可深化对其个人学术体系与文化人格的理解,亦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研究、文化转型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通过记录新旧文化碰撞下传统学人的治学实践与精神困境,本书揭示了一位知识分子在时代剧变中的思想抉择与文化坚守。
本书以时间为轴,以图叙史,多角度展现第二次鸦片战争景象。372张图片取自泰晤士报、世界画报、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诸多权威机构,从各国视角呈现第二次鸦片战争细节、经过。从广州城被焚毁到北京城大门被铁骑踏开,展现真实残酷的鸦片制造、坚船利炮、战火硝烟;也呈现中华大地的城市街景、皇家园林、建筑、珍宝 为读者提供了专题图片资料库,以便在细节中发现历史。作者还挖掘中外史料,与图像相佐证,呈现真实的战争与被图像 形象塑造 后的战争,探讨西方媒体宣传在战争中的作用与影响。
本书稿是著名的合肥十姐弟的 大弟 张宗和先生写于1931-1938年的日记,由其女儿亲自整理。日记内容主要是对张家姐弟在苏州的家庭生活、张宗和个人情感经历以及作者在苏州、上海、北平求学时的校园生活的记录。读者从中既可以看到张家知书重教的家风的养成,也可以真实感受到张家姐弟们父母恩宠、姐弟和乐的天伦之乐,还可以真实具体地感受民国时期青年学生的学习、情感、校园生活。当然,日记中也侧面描写了那个时代的学生在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的爱国情怀。
丛书以公元前4世纪已经出现,并一直不断延续使用,连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乃至更远区域的 西南丝绸之路 为主线,分别从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历史地理、民族发展演变和人群宗教信仰,以及沿线的考古遗存、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等方面,来立体呈现这一条古往今来,生生不息的国际大通道的丰富内涵;揭示在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发挥着民族文化走廊、商贸通道、民族团结纽带功能的区域性国际交通要道的多彩内容;进而为今天生活在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人民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动力。本册主要从文物考古研究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苏州 南京 合肥 汉口 长沙 广州 柳州 贵阳 重庆 昆明 宣威 呈贡 一位民国知识分子的逃难日常,以及战乱流离中的儿女情长;从柴米油盐到昆曲、电影,更真实详细地展现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人生活。 除了合肥四姐妹,沈从文、周有光、巴金、萧珊、叶圣陶、卞之琳、钱存训、蹇先艾、林憾庐、姜亮夫、蒋梦麟、杨振声、梅贻琦、罗常培、溥侗、沈传芷、黎宪初、徐迟、李晨岚、查阜西等诸多现代文化名人的遗闻轶事散落其间
本书作者通过大量采访和丰富的档案资料,详细解说了 二战 前后纳粹掠夺者对欧洲艺术珍宝的巧取豪夺,同时向读者展现了盟国全力解救这些艺术品的细节。本书用紧凑的情节,叙述了纳粹分子对 堕落艺术 的清洗、纳粹高官在被占领国的艺术品购买狂欢、纳粹分子对犹太人所有的艺术品的无情夺取;讲述了在面对劫掠和轰炸威胁时,欧洲各国博物馆工作人员千方百计转移、庇护艺术品以及古迹救护官维护艺术品的经过;讲述了各方在战后对公共和私人收藏的追索、返还过程;描绘了希特勒、戈林、画商之间的艺术品竞争以及盟国救护官和各方人士之间的博弈。 本书出版后深受好评,荣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后本书被改编为纪录片《劫掠欧罗巴》和电影《盟军夺宝队》。
本书是研究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所藏清代蒙满文档案的第一部专著。作者在参与整理和影印出版该馆所藏蒙古文档案的基础上,对其中蒙古文书信档案进行汉译、注释和研究,向世人展示了清代蒙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画面。本书资料珍稀罕见,研究具有学术前瞻性和开拓性。
从翠湖仙眷,到风竹逝世,再到情定文思, 一位乱世青年的情感磨难和心灵归宿。 从战时昆明的交游唱和,到安徽古碑冲的短暂任教, 再到苏州乐益女中的艰难复校, 一位民国知识分子 西迁东还 式命运的独特样本。 沈从文、罗常培、姜亮夫、朱自清、吴征镒、浦江清、卞之琳、周有光、查阜西、汪曾祺、郑颖孙、朱佛定、李小峰、赵景深、唐德刚、胡山源、孟宪承、巴金等诸多现代文化名人的逸闻轶事散落其间
本书稿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主持整理,是陈修良同志在1952年至1955年间的工作笔记结集,内容包括了在此工作阶段的方方面面。例如一些重要会议的纪要、讲话实录,关于教育、经济等各项工作的总结及经验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北齐书》五十卷,包括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是唐朝李百药撰写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公元五三四年北魏东西分裂到五七七年北周灭齐为止四十四年间的东魏、北齐王朝兴亡史。 本书是中华书局一九七二年版点校本《北齐书》的修订升级。修订工作在原点校本基础上进行,以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为底本重新进行校勘,通校残宋本、三朝本、南监本、武英殿本,参校北监本、汲古阁本、金陵书局本,并参考《御览》《册府》《北史》《通鉴》《通志》等书。修订时重新复核原点校本校勘成果,充分吸纳原点校本成绩,按照体例要求增订改补校勘记,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
丛书以公元前4世纪已经出现,并一直不断延续使用,连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乃至更远区域的 西南丝绸之路 为主线,分别从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历史地理、民族发展演变和人群宗教信仰,以及沿线的考古遗存、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等方面,来立体呈现这一条古往今来、生生不息的国际大通道的丰富内涵;揭示在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发挥着民族文化走廊、商贸通道、民族团结纽带功能的区域性国际交通要道的多彩内容;进而为今天生活在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人民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动力。本册主要从历史地理概貌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清代畅春园史料初编》辑录清代起居注中与畅春园相关史料,点校整理,汇为一编。清朝起居注,作为清代历朝皇帝之言行录,是畅春园史料较为丰富的来源。本次辑录和整理工作,以影印出版的起居注为底本,以畅春园为专题选录史料,加以点校整理,以时为序,次第编排,标注出处。总体来看,清代起居注中的畅春园史料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畅春园在有清一代的历史变迁,就所搜集到的史料数量来说,以康熙朝为*,直观再现并着重凸显了康熙皇帝居园理政的详细情形,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朝起居注则反映了在清代不同历史时期园林功能的发展变化。
《祁门红茶史料丛刊》是首次系统、全面的祁门红茶史料整理,对涉及祁门红茶史料的近代报纸、杂志、方志、调查报告、官方档案、民间文书等资料进行地毯式查找,同时通过田间调查等途径,系统搜集、整理,爬梳出300余万字,基本涵盖了各种典籍中的祁门红茶史料。 丛书中主要收录了19世纪中期至1949年之间的祁门红茶史料,由八册组成,系统展示了近百年祁门红茶的起源、发展、兴盛、衰落以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此丛书的出版填补了祁门红茶史料整理的空白,为从事历史学、茶学和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为徽学研究、区域史研究开拓了一个新视角;更使祁红的渊源、底蕴更为世界所了解,让祁门红茶不仅仅作为一种商品,更是作为一种文化而享誉世界。
本书是一部内容详实、考据有道弥足珍贵的合肥地方历史文献,对唐、宋、元、明四朝合肥籍文人的存世文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是这四个朝代合肥人文章总集。共收唐代8家14篇、宋代39家135篇、元代4家16篇、明代51家226篇,共102家391篇,具有新、早、精、真、全特点。本书所引文献都选自公认最好、最精准的版本,确保每一篇文章来源都真实有据,如针对碑拓、题刻,尽可能以实物或实物照片为准,同一文章如有不同版本存世,均予以勘对。此外,书中的文章作者小传撰写,也颇为用心,对其籍贯、生卒年、背景、履历详细考证说明,新增了大量合肥籍人物,为合肥灿烂丰满的文化面貌大大添彩。
本书为考古学家严文明的作品自选集,内容包括中华文明的始原,仰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东夷文化的探索,良渚文化与中国文明的起源,等等。此书展示了作者数十年考古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反映了他对中国早期文明探索的理论贡献。
本书精选西方重要英文文本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之进行介绍乃至解读,力图多层次、全方位地揭示西方中世纪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基本状况与特征,从中透显出西方历史的演进脉络、流变趋向乃至发展规律。各卷所选的篇目,既有对某文献的全文收录,也有对某文献核心部分的截取。每篇文献后还开列了一些相关问题的研究著作,引导读者延伸阅读,并作进一步的探究。
《冀州图经》为清人王谟所辑,可谓古方志之玉片锦鳞,弥足珍贵。《括地志》550卷,修于唐代,原书已佚失。后为清人孙星衍辑录,共8卷。该志是一部全国地理总志,内容完备,具有很高的史料及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