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民族的族源繁杂,发展曲折,头绪多,史料散,涉及语言种类多,被学术界视为难题之一。本书作为通论性质的史学著作,总结了此前中亚研究的前沿成果,力求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运用可信的史料,通过具体的史实,为之理出一个清晰的图系,阐明生存于独特地理条件、自然生态环境中,在强大的外来文明影响甚至控制下,中亚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本书从四个阶段阐述了中亚各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从人种、语言、宗教信仰、文化等方面阐述了中亚民族的演化史,力求阐明这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具体过程,正是这种相互影响造成了中亚各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而又各具特色,从而揭示现今中亚及其周边国家民族问题极其复杂的深层原因和历史背景。
《契丹资料辑录》主要辑录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以及五代初期约五百多年契丹的史料。收录时间,上起自契丹之名始见于《三国史记》记载的378年(东晋太元三年、高句丽小兽林王八年),下讫于907年(唐天祐四年、后梁开平元年)耶律阿保机取代遥辇氏称汗建国。
《奁史》,100卷补1卷,清初王初桐(王丕烈) 辑,囊括了古代妇女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可称为一 部古代妇女生活的百科全书。 王初桐在荟萃诸子百家之书的基础上,编选出与 妇女有关的资料集。上起远古,下至清初,大到典章 制度,小到一名一物,微言懿行,凡能反映古代妇女 的肢体皮发、音容笑貌、钗环服饰、针线女红、诗文 艺术、内亲外戚、婚嫁匹配、生养死葬等有关妇女本 身和涉及妇女生活的事物,几乎包罗无遗,可称得上 是一部古代妇女生活的百科全书。
室韦是南北朝至辽金时期见于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属东胡系鲜卑后裔,与古代蒙古族有一脉相传的历史关系,在北方民族史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本书利用文献史料和新的考古资料,借鉴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对室韦的族名、族源、部落变迁、地域分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其考古学文化做了系统论述,是一部全面研究室韦历史的学术著作。
本稿系统的讲述云南各历史时期的民族源流和发展,*编重点讲 上古居民与部落 。分别讲述滇池区域的叟,南盘江下游西洋江上游的句町,洱海地区的昆明,澜沧江以西地区的哀牢,第二编讲述南诏建国,南诏与唐朝、吐蕃间的关系,南诏的经济政治;南诏灭亡后郑赵杨段高的更替,大理国时期对外经济关系。第三编讲述元明清时期王朝在云南的统治。作者注重云南地方史的研究,是立足当今,面向未来,造就建设云南的各种有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将云南民族史和云南地方史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湖湘文库》不仅是一部汇集湖湘历代诗人文献的巨著,更是“文献所系,以诗存人,亦以人存诗”,实际是以诗存史。为湖湘文献,系前人著述。是系统地、大规模地整理出版湖湘文献典籍,弘扬传统文化。阅读此书,湖湘文化的源流汩汩滔滔扑面而来,从上古自民国,湖湘的英才、文明历史、民俗风物一一在眼前展现。 本书为其中一册,分地理概貌、历史纪略、经济梗概、生活习俗、婚姻家庭、政治司法、教育卫体、文化娱乐、诗赋词章、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苗疆建设共12章。
《中国少数民族》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编辑出版的。作为整套《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提纲挈领之作,该书的出版,为国内外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了一本权威性、综合性、基础性的读物,对于普及民族知识、宣传民族政策、开展民族研究、推动民族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少数民族》问世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方面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充分展示新时期各民族的新风貌,总结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取得的新成就,更好地满国内外读者的需求,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家民委决定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修订、再版,并将其列为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之一。 本次修订,确定了几项原则,即尊重民族感情的政治原则,尊重原著的学术原则,厚今薄古
本书是我国部全国少数民族古籍解题书目套书。全书约60卷,近100册。《总目提要》作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科研项目,1997年正式立项,1998年付诸实施。2006年8月,这一项目正式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一项目完成后,将把我国各少数民族落之于笔墨、传之于口头的各种古籍文献一一清点入册。这是承前启后的一项巨大文化建设工程,是“盛世修典’’的壮举。这一跨世纪工程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顺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需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从奴隶制的夏、商王朝,从封建制的周、秦王朝以迄清王朝,从来都是一个多民族的世界大围。自夏代的华夏族演变发展至清代时期的汉族,在4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无论从人口、经济、文化或是疆土,都从其他众多的古代民族中融合汲纳了无法胜计的人口,汲取了精华,扩大了分布地域,从而发展为人口日益众多、经济文化持续发达的主体民族;同时,通过长期的友好交往以及相对短暂的时间问鼎中原、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战争、分裂时期各方的争战、王朝的兴亡的过程,中国其他古代民族也不断地从汉族那里汲取了众多的人才及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丰富营养,发展壮大了自己。这说明,远在古代,汉族与各古代民族之间、各古代民族相互之间,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至血脉相通,难以清楚分开的。这种各古代民族发展的全国整体性与局部地区的差
本书是一部中华民族历史大众读物。全书撷取从史前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定56个民族为止漫长的历史时空内,中华民族成员间发生的影响民族史进程的重要事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展现中华民族从古代几百上千个大小不等的族群,经过不断分化、重组、融合、演变,逐渐从“多元”走向“一体”,发展成为今天56个民族相依相偎、血脉相通、文化相同的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过程。 全书共 6 卷,各卷书名及主要内容如下: 卷:《根的记忆》。讲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祖先的故事。 第二卷:《天下万邦》。讲述夏、商、周时期大约 1300 年间众多民族的故事,中华民族早的核心族群——夏族形成。 第三卷:《从华夏到汉族》。讲述从春秋战国到汉朝大约 1000 年间的民族故事,中华民族的核心成员——汉族形成。 第四卷:《华胡混血》。讲述从三国到五
本稿含藏、蒙、土、裕固等多民族、多语种包括汉译的《格萨尔》,还有曲谱,为国内首次全面汇集各种版本的汇校整理。本稿为格萨尔史诗目前*齐全者,版本*者。 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主持编纂的国家 十三五 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全三十册《格萨尔文库》,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标志我国《格萨尔》的整理和研究进入了更高阶段。该项目集搜集、整理、翻译、研究于一体,在科学梳理和划分的基础上,对多民族《格萨尔》史诗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整理与研究,具有填补空白和正本清源作用,为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内涵,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品。 举世闻名的《格萨尔》,是中国古代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 活形态 英雄史诗。它不但在我国甘、青、川、滇、藏等藏族
《中国藏学史(1950-2005)》是一部全面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藏学发展的史书。全书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藏学分为五个时期分别介绍。一、中国藏学研究的新生时期(1949~1965),二、中国藏学研究的沉寂时期(1966~1976),三、中国藏学研究的复苏时期(1977~1985),四、中国藏学研究的繁荣时期(1986~1995),五、中国藏学步入稳定发展时期(1995~2005)。每个时期又分为几个部分分别介绍,如:政治与经济的研究、历史与地理的研究、宗教、文化、教育与风俗习惯的研究、语言文字与文学艺术的研究、书目文献及其他方面的研究等。
史料问题一直是研究古代中国周边民族历史首先要遇到的难题。这个问题大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些民族大都没有本民族文字的记载传世,主要只能片面地依赖汉文史料来进行研究工作;二是记载这些民族历史的汉文史料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多数都比较零散,不成系统,利用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与大多数周边民族不同的是,有关古代突厥历史的汉文史料相对较多,而且古代突厥民族有用鲁尼文撰写的碑铭和大批用回纥文撰写的与古代突厥历史相关的历史文献;与古代突厥基本同时的粟特文、藏文、吐火罗文、于阗文等古代文献中也有与突厥相关的历史记载;此外,西方希腊、波斯、阿拉伯文的文献也为了解古代突厥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多种来源的史料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古代突厥历史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使突厥史的研究避免了史料来源过于单一的缺
本书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张振江教授,率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本科生,深入贵州三都三洞水族进行人类学调查的成果。本书资料珍贵,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敦煌石窟位于中国甘肃敦煌。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分酒泉而建张掖、敦煌两君5,并于敦煌设置玉门关以后,敦煌地区便成为古代中国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枢纽。西方早就有人称它是中国丝绸出口的名城、 丝绸之路 上的要道。 丝绸之路 这个美称,代表了古代西方世界对以生产蚕丝而著名的古老国度的憧憬。中国特产的质地轻柔、色彩缤纷、闪闪发光的蚕丝织物在古代被视为人间珍宝。埃及女皇葛洛娥宝黛(Cleopothe)穿上了用中国轻纱制成的透体服装以后,西方世界朝野为之大哗,无不羡慕中国丝绸之华丽、美观。自此丝绸的应用风靡一时,成为皇宫贵族豪华生活的象征。 轻盈华美的中国丝绸,还以其富有民族风格的纹样图案吸引着西方人士。中国古代丝绸的图案,在敦煌石窟中的佛像、飞天和供养人的衣饰上都有所反映。就是在佛座、宝盖、藻
抗日战争和随后而来的国共内战从未远离我们。对于这两场战争,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它宏大的一面。然而,战争终究是由普通人承担的,对于战争中的普通人我们却知之甚少。《当兵:华北根据地农民如何走向战场》以实证的方法研究这两场战争中一个很小的截面,即中共领导下的华北农民是如何走向战场的,以及他们走向战场之后面临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面对战争时的痛苦和挣扎,也可以看到传统、乡村、革命和战争如何在普通人身上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