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蒂·史密斯与罗伯特·梅普尔索普,二十世纪纽约最传奇、好的爱情。他们共同的人生,她以此书回忆。 1967年,他们在布鲁克林偶遇,她是离家流浪的女孩,他是荒废学业的男孩; 1969年,他们在切尔西酒店蜗居,她是爱写诗的书店店员,他是爱画画的午夜牛郎; 1971年,在摇滚乐中她越陷越深,在前卫摄影中他逐渐发现自我; 1973年,在CBGB舞台,在摄影暗房,他们于不同的领域各自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1989年,她已成一代朋克摇滚女王,他却因艾滋病离开了这个世界。 1968年的夏天,那是柯川去世的夏天,是爱与骚乱的夏天,也正是在那个夏天,两个刚刚踏上艺术之路的热血青年相遇在布鲁克林。 帕蒂·史密斯会成长为诗人和音乐家,罗伯特·梅普尔索普会将他高度挑衅的个人风格瞄准摄影艺术。他们单纯而热忱,从科尼
假如你是对他视之如神的,读了这本家书选,很可能会讶怪,幻灭。原来,一切音乐家“心中的太阳”并不那么纯,那么神圣不可思议! 家书之可贵,端在于此。莫扎特为自己画了真容:道地的凡人,往往还有大俗气,俗得可怪。 人如其乐吗?这道路好像用不上了。这种矛盾,这个“莫扎之谜”,且让学者们去解。对于莫扎特迷来说,这正可刺激我们去咀嚼他的音乐——看似平淡无奇却又耐咀嚼的音乐。 原信有好几卷,这里只选了一部分,而且只是摘其片段。附以夹注夹议的“译读札记”,既是希望有助于增加阅读兴趣,也是译读时心有所动,不能已于言,不免啰喵几句。 无论在音乐还是外文方面,译者都是个“受好者”而已。
又是一个名人后代的故事,幸与不幸,都已命定地纠结在一生中,逃不开也躲不掉,全世界都爱他的父亲莫扎特,可是她只爱他,原原本本的爱。他和父亲谁又更幸运一点呢? 幼年跟随母亲和姨妈一路巡演时,他就想做一个真正的自己,可是听众不甘心天才的故事过早地落幕,甚至连他的母亲也想把他当作莫扎特的替身。他不断地自问:我又在哪里,难道永远是“莫扎特的儿子”吗?挣扎中遇到一位娴雅的总督夫人…… 一路寻访父亲的足迹,终他发现了一个百丈红尘中哭过、痛过、爱过甚至被遗弃过的真实的莫扎特。他不再逃,不再恨。临终前,他终于坦然地面对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并且告诉心爱的人,他爱她,因为只有在她的心里他才是真正的自己。 为什么窗帘要紧闭呢?也许拉开就有太多的观众,真相又要局促地钻回大公的衣裳里去。 因为爱,他选择了勇敢
《贝多芬》一书主要讲述了德国 作曲家、音乐家贝多芬的传奇故事。贝多芬一生的遭遇,十分的悲惨。他一生穷困,饱受病魔的困扰,也遭到骨肉至亲的捉弄;甚至他那两只可以说是“音乐的生命”的耳朵,也失去了听觉,真是受尽了折磨。可是,他凭着惊人的精神和意志,征服了这些不幸,而且还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之所以能够那样真切地打动我们的心,是因为他突破了重重苦难,而从苦难的深处,引发出欢欣和幸福来馈赠给我们的缘故。 这本《贝多芬》由文心编写。
鲁宾斯坦是位相当长寿的演奏家,而正如他源源不绝的活力,这位堪称为20世纪伟大的萧邦诠释者确实是维持了八十多年的演奏生涯。鲁宾斯坦在13岁时就和柏林爱乐合作莫扎特第23号钢琴协奏曲及圣桑第二号钢琴协奏曲,但很有趣的是,他却一直等到39岁时才开始录音,此外,他还亲自写了一部长达千页的自传,这都是和其它演奏家大异其趣之处。 鲁宾斯坦为波兰犹太商之子,三岁开始学琴,四岁登台演奏,十岁的时候,经由小提琴大师姚阿幸的介绍,师事于柏林的名教授巴尔托。然而在1904年,当时鲁宾斯坦17岁,因感受到老师巴尔托有讨厌犹太人的迹象,而离开了他,1905年,鲁宾斯坦在巴黎演奏,圣桑预言他必成为伟大的钢琴家。 然而,这位少年天才虽然在欧洲颇受好评,然而就在他次进军美国时,竟踢了块大大的铁板。话说在1906年,鲁宾斯坦接受了Knabe
本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另一个特点就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 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杳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是*出版的。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
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亲约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 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靠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渡过了童年。 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後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 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遂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此次华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为了报答,贝多芬日後写出了钢琴奏鸣
本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另一个特点就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 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杳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是*出版的。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
1827年,贝多芬临死之前,一位年轻的音乐家费迪南德·西勒来到贝多芬的床前,向他崇敬的大师表示临终的敬意。大师死后,按照习俗,西勒剪下了贝多芬的一缕头发作为纪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这缕头发神奇地来到了纳粹占领下的丹麦,成为吉勒耶城的医生奇·弗雷明的收藏品。当时,弗雷明医生正秘密地帮助犹太人逃脱纳粹的迫害。是谁给了弗雷明医生这缕头发?为什么给他?是什么原因使弗雷明医生战后对战时发生的一切保持沉默? 弗雷明医生死后,他的女儿成为这缕头发的继承人,并使头发走进了苏富比拍卖行。1994年,在一次拍卖会上,两名贝多芬的崇拜者艾拉·布里兰特和“切”·格瓦拉买下了这缕头发,之后通过DNA试验,终揭示出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贝多芬长期的慢性病、晚年失聪以及他的后死因。
弗朗茨 彼得 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 1797年1月31日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1828年11月19日在维也纳逝世,享年31岁。 舒伯特的父亲是个小学校长。舒伯特共有四弟十四人,在都早夭,仅有五人存世。 6岁进入小学的舒伯特,从父亲那儿接受预备教育,成绩经常名列班级*。 舒伯特跟随大哥学习钢琴,跟随父亲和二哥学习小提琴。家时常常举行快乐的合奏。 舒伯特 11岁进入宫廷少年合唱团,同时在国立神学校普通科学习,成绩一直优良,特别是音乐成绩总是名列*。在音乐老师教新课时,舒伯特几乎都已经懂了,常让老师大吃一惊。 就从这时开始,舒伯特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舒伯特 16岁离开神学校,成为当老师的父亲的助理。舒伯特一边工作一边继续作曲,创作歌曲、歌剧和交响曲。《魔王》、《野玫瑰》(两首?为歌德诗)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本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另一个特点就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 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杳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是*出版的。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
门德尔松,出生于汉堡,是德国作曲家,与舒曼同为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 门德尔松的音乐活动是多方面的,他首先作为一个钢琴演奏家受到欢迎,后来他担任一些歌队和东队的指挥,并开始进行创作。1843年他创建了德国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对德国的音乐艺术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门德尔松的作品以管弦乐为主,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仲夏夜之梦》序曲、《苏格兰交响乐》和《意大利交响乐》。作为当时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门德尔松也写了许多著名的钢琴曲。《无言歌》便是其突出的代表,这48首短篇钢琴曲感情丰富细腻,形象具体真诚,形式简洁完美,手法朴素且极富于歌唱性。因此非常受广大市民的欢迎。
格林卡 (1804—1857) 俄国作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奠基人。自幼学习钢琴、小提琴,并接触民间音乐。1818~1822年就读于圣彼得堡高等教育学院附属贵族寄宿学校,同时跟J·菲尔德、C·迈耶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20年代中期开始作曲,曾写过歌曲、室内乐和钢琴小品。1830~1833年游历意大利,悉心研究意大利歌剧。1833~1834年赴维也纳和柏林,曾随s·德恩认其学习作曲,在此期间立志按俄罗斯风格进行创作。1834年回国后进入创作旺盛期,1836年完成歌剧《为沙皇献身》(革命后改名《伊凡·苏萨宁》,在圣彼得堡上演后受到热烈欢迎,这是部具有高度艺术水平并享有国际声誉的俄罗斯歌剧。1842年完成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神话歌剧,音乐带有东方幻想色彩。1844~1847年游历法国和西班牙,1848年经华沙回国。在此期间的主要作品有两首西班牙
朗朗,1982年出生于沈阳。刚出生时,父亲就在沈阳空军大院为他安置了一个温暖的家。这里有一条走廊,但凡是生活在这里的孩子,都与音乐、钢琴有着不解之缘。这些孩子每天比着练琴,在这种比试中,竟然比出了一个天才,一个震惊世界的钢琴王子。 当4岁的朗朗腰插双“枪”来到了钢琴教授朱雅芬家里时,当他在宁山路小学因为学钢琴而提前离开学校时,当7岁的他与父亲背井离乡到北京艰辛求学时,谁会想到,一个*的钢琴王子就这样一步步踏上了钢琴圣坛?
本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另一个特点就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 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杳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是*出版的。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
本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另一个特点就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 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杳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是*出版的。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
穆索尔斯基 Mussorgsky,Modest(1839.3.21—1881.3.28) 19世纪批以俄罗斯民歌为创作基础的著名俄国作曲家之一。其歌曲和歌剧以现实主义为特点,人物刻画鲜明,深刻反映了俄罗斯生活。他的音乐语言大胆独特,和声与配器别具一格而简炼,作品虽不多,但对后世作曲家有深远影响。父为地主,曾祖母是农奴。自称幼时听保姆讲俄国神话故事对他是*的创作动力。母为优秀钢琴家,随母学钢琴,7岁就能演奏李斯特简单的钢琴曲。1849年随父去圣彼得堡,入彼得-保罗学校,为以后入军界做好准备。与此同时,从格尔克学习音乐。1852年入帝国禁卫军士官学校,又初试作曲,并对文学、历史、绘画、哲学,科学、天文学以及神学均甚爱好。1856年任禁卫团少尉,结识作曲家鲍罗丁。同年冬,又接触到格林卡的音乐,更加深其作品俄罗斯化的倾向。后投巴拉基列夫门下,遂退出
沃尔夫冈 阿玛多伊斯 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逝世,享年35岁。 莫扎特的父亲来自一个从事建筑、雕刻、装订等手艺的家族,是个艺术世家。莫扎特的父亲也是个音乐家,他发现莫扎特具有音乐天赋,因此从莫扎特 4岁开始,就使用自己为莫扎特姐姐学习而编撰的练习曲集(冠以莫扎特姐姐爱称的《为娜内尔而作的笔记本》)都莫所特学习音乐。 莫扎特5岁开始作曲,6岁时在宫廷演出,因演出极其出色而受到众人的赞誉。之后,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赴欧洲各地旅行演出,成为极受欢迎的人,被誉为神童。受到激励的莫扎特,8岁起创作交响曲,并开始正规学习音乐。莫扎特13岁时成为宫廷乐师周游于欧洲各地,过关幸福的生活。 莫扎特蔑视供人差遣的工作,因为被贵族、主教容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