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认知与思考——舞蹈人类学导论研究》是一本关于什么是“舞蹈人类学”进行探讨的学术著作。全书聚焦在“人类学与舞蹈”“艺术人类学与舞蹈”“舞蹈人类学概念与内涵”“舞蹈人类学的发生与研究现状”“舞蹈人类学学术观念”“舞蹈人类学研究视野”“舞蹈人类学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等导论部分内容的研究、梳理与分析上。目的是希望对这个具有跨学科特质的,在并不成熟的新学科,其概念、内涵、性质、特征、范畴进行系统的分析,详尽的论述与深度的说明,为其在业内、学界扎根、立足打基础的同时,也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学、舞蹈学等具体的研究做普及型的学术铺垫。
《排舞运动价值解析与学练指导》以排舞运动为研究对象,对排舞运动价值与科学学练进行了深入细致研究。《排舞运动价值解析与学练指导》在系统全面阐释排舞运动基本理论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与研究了排舞运动的健身、健心、健美、社会性等多元运动价值,并就排舞运动学练设计、排舞运动学练编排、排舞运动学练基础、排舞运动学练防护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与论述。同时,《排舞运动价值解析与学练指导》还重点就排舞运动基本技法学练、排舞运动专项技能学练、排舞运动拓展项目学练进行了系统阐析。《排舞运动价值解析与学练指导》对运动者正确、深入认识与理解排舞运动并促进运动者科学参与排舞运动学练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排舞运动价值解析与学练指导》对排舞运动的研究分析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是一本关
被誉为璀璨之星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今社会是一种普遍的艺术表演形式,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已不能很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及课堂学习的形式,因此,传承发展与创作成为摆在舞蹈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本书对民族民间舞蹈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对其在现当代“学院派”的传承与发展,对其的创作、创编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时结合具体的作品对其创编技法进行详尽的介绍,更加方便读者的理解。本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内容全面、详实,是一本兼有实用性与可读性的理论著作。
本书《戏韵清风——罗松戏剧文集》收录了作者罗松女士从事戏剧工作30多年来,观看各类戏剧作品的个人艺术感悟以及对戏剧现象、创作研究和对当代艺术家的评论文章,共计五十余篇。全书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作者坚持从生活中来、在实践中寻求真知的艺术精神,艺术评判标准在客观、严谨的基础上也不乏作者个人的感性认识,全书文风朴实真切、娓娓道来,雅俗共赏,既能满足专业理论工作者的参考需求,又能给普通读者带来专业评论的阅读感受。
《 互文指涉的英译研究》以白之(2002)、汪榕培(2000)和张光前(2001)的三部《牡丹亭》英译本为分析对象,对《牡丹亭》英译中的互文指涉进行个案研究。笔者认为,从互文性视角研究用典的翻译需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典故的本质、意义以及用典的作用,即符号学本质、历史文化内涵、“故事”形式、互文创作机制。基于此,该书提出了用典翻译的两条原则:一,立足对典故的“识别”,“阐释”其在文本中的新义;二,再现原典故的寓意,引发目的语读者的互文联想。要获得上述效果,用典翻译的译法为以典译典,其次为以文释典。 针对戏拟的翻译,笔者认为,互文性视角下的戏拟具有反射性、反神学功能以及不同的表现方式。因此,基于“识别”和“阐释”戏拟的基础,该书提出了两条翻译原则:一,再现戏拟的戏谑效果和隐含之意,引发目的语读
《安徽花鼓灯(男班)/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动式、一个动作、一个短句、一种动律或组合,而是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永不衰竭的文化符号和身体表征在艺术家们身体上的体现。 《安徽花鼓灯(男班)/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的编写尊重民族民间舞艺术家们个体对民间舞艺术及教材的独到认识和理解,因此,它带有强烈的原生性和艺术家个人的风格。所以,它的影响力不是现有的教材能够替代的,其价值与意义远远超出了教材本身。
本书是作者从业三十五年来积累的舞蹈理论研究、作品评论、散文、随笔,在第1辑的基础上更灵动,更有人情味。作者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舞者,同时有着丰富的现代美学积淀,还有传统戏曲的家传,其舞蹈评论技术,让舞蹈实践与舞蹈美学理论产生相遇、促进的关系,层次丰富,意蕴。从中可见作者对舞蹈和戏剧性、叙事性的总结,对表现性、象征性的追求。此外,面对舞蹈的现代化和丰富的中国传统资源,作者多次探讨中国舞蹈发展的前路,试图在创新的动态过程中解决古今中西的问题。
本书是为纪念北京舞蹈学院成立60周年,古典舞系组织编写的。稿件选取中国古典舞建设历程中十余位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如李正一、孙光言、王克芬等,通过访谈的形式挖掘了他们在中国古典舞建设中所做的贡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出版价值。读者可以通过该书了解到中国古典舞60年的发展历程。
舞蹈是以韵律性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以直观的方式表达着人类精神世界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舞蹈也正是以人类的肉身——最接近心灵的物质载体,直接、感性、真实地传达了地球灵物的生命状态。 《农民朋友最感兴趣的99个舞蹈宝典》简单地阐述了中国舞蹈史,还介绍了部分外国舞蹈基础知识,是广大舞蹈爱好者必不可少的一本读物。
《舞蹈作品特色德育资源选编》搜集、整理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新舞蹈艺术产生以来至今的经典舞蹈作品160个,主要选录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等靠前重要舞蹈比赛中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特别是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相关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等主题作品。凝练舞蹈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资源,使学生从经典舞蹈作品中感悟中国价值观念、中华文化精神,体会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树立起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正确艺术观和创作观,力求发挥经典舞蹈作品的文化力量和育人功能。
《巴渝仪式戏剧通览》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以重庆地区的仪式戏剧为例,对仪式戏剧进行客观评价,承认仪式戏剧在戏剧发展史中的固有位置,给仪式戏剧以科学定位。有利于戏曲史论界重新审视中国戏曲历史,找回那些已经失落殆尽的戏剧文化记忆,保全完整的戏剧文化基因。丛书以古代巴蜀文化为源流,以文化人类学为视角,以长期田野考察作业为方法,全面记述和集中呈现了重庆民间长期流传的有关阳事、阴事、神事活动的祭祀仪式文化。本册《剧本》主要记叙巴渝地区仪式戏剧的69个剧本。
《巴渝仪式戏剧通览》中的内容包括巴渝地区广大民众在阳事、阴事、神事祭祀活动中的戏剧表演。笔者在实际操作中所研究的巴渝仪式戏剧文化事象涉及的范围,主要是重庆现今所辖的区域,也涉及周边地区。 《巴渝仪式戏剧通览》中,巴渝仪式戏剧文化事象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其间地域的行政区划和名称发生了变化。在叙述时,使用事件发生时的区划和名称。因此,地区的区划和名称可能前后不相一致。 《巴渝仪式戏剧通览》中的数字,遵循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出版物数字使用的相关规定。在具体使用时,在范围内保持一致性。篇、章、节以下的标题,按级别依次用“一”“(一)”“1”“(1)”或“①”标示。 《巴渝仪式戏剧通览》中的量词,在遵循国家新闻出版署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按照实际操作中的用法习惯,如法师在运作祭祀
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式,京剧唱片的社会化功能,自始至终都是与舞台、与所处时代媒体之间的互为建构关系中得以体现的。本书在泛文本层面,将那些老唱片的灌制过程纳入到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去考察和分析一些有代表性的老唱片的“诞生”过程中,作为变量的、唱片之外的各种因素,如何影响了声音的最终形成。这其中既包括声音的内容、剧目的选择、演唱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流变,以及唱片公司基于受众的消费定位,等等,是一部基于唱片的近代京剧声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