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代 评剧皇后 ,连周总理都说 三天不喝茶,不能不看新凤霞 ; 她,又是一位前卫女子,这辈子干的*前卫的事当属追求 戏剧神童 吴祖光, 霞光恋 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她,终其一生都在与黑暗和庸俗的旧世界决裂,又用炙热的感情歌颂新生活 她就是新凤霞,在她去世十九年后,这部辗转于中国台湾、美国的手稿,终于重新展示在我们面前,这既是一代评剧皇后的传奇自述,又是一部三四十年代的老照片。
本书收入了孔在齐在香港《信报财经新闻》上所撰专栏《顾曲集》中的八十四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看京剧的所见所闻所感,并在 温故 的基础上 知新 ,谈了很多近年来的顾曲经验。对于唱、做、念、打四者并重的中国戏曲,书中从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开始讲述,介绍了各个行当的著名表演家和知名剧目,如 三大贤 四大须生 四大名旦 四小名旦 活花和尚 活鲁智深 等,并就*爱的武戏作了精彩呈现,将欣赏戏曲之道一一细表。作者认为,京剧这门表演艺术要想得以延续,需要提高人们对京剧的认识,必须通过教育制度来培养新一代的观众,并且帮助观众提高欣赏能力。
《武旦奇葩(张美娟)》内容简介:张美娟,京剧舞台上的武旦人。出身贫寒的她,凭着过人的天赋和超越常人的勤学苦练,在武旦艺术发展上承前启后,终誉满海内外、桃李满天下。但她的一生并不平坦,童年时的练功,青年时的学戏;学习文化的困苦,创排新戏的艰难;高处不胜寒的忐忑,矮檐受委屈的煎熬;蜡炬成灰时的心力交瘁,春蚕到死前的病体折磨,无不体现着她铮铮不屈的硬汉性格和坚韧顽强的可贵品质。本书作者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以平实的笔调展现了张美娟非同寻常的一生,并在武旦艺术乃至整个京剧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她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做了公允的介绍评析。《武旦奇葩(张美娟)》还收选录了张美娟发表的文章及部分怀念文字。
尹永华创作的《西厢桃花别样红(蒋星煜)》是* 名戏曲理论大家蒋星煜先生的传记。蒋星煜先生回忆了自己的故乡生活、热血激昂的青年时代;回忆了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自己坎坷艰辛的学术生涯;回忆了自己的主要研究成果,如对《西厢记》的研究,对《桃花扇》的研究,对中国戏曲史的研究……本书真实、细致地记述了老艺术家的人生经历、艺术经验,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常香玉的形象可以用许多故事阐释,她用自己的一生创造了一部的传奇。她的许多故事都能感人肺腑,动人心魄,听了让人真正得到做人做文的启迪。有关她的故事很多很多,有些在老百姓里已经流传很广——在河南生活,在中原生活,在中国生活,你不可能听不到关于常香玉的故事。常香玉用自己光辉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一起来讲常香玉的故事,继承和发扬光大常香玉的品质,使中华民族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为世界的当代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这本书,或许在我们想走近和了解常香玉、怀念和学习常香玉的时候,能给提供一点可资借鉴的材料。
程长庚(1811~1880),清同治、光绪时期京剧艺人,是徽班进京后,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过程中的奠基人之一。程长庚工文武老生,为老生"三鼎甲"之首,后三鼎甲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均出其门下。倦游逸叟在《梨园旧话》评其演唱:"乱弹唱乙字调,穿云裂石,余音绕梁而高亢之中又别具沉雄之致";其做工身段都遵循老徽班演法,以"端凝肃穆"著称。曾任三庆班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创办四箴堂科班,培养了陈德霖、钱金福等京剧演员。此书记录了程长庚作为京剧艺人的一生,从其艺术经历也可窥见早期京剧的发展面貌。并附大事年表、源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等。
《仰之弥高:老师手把手教我学说书》、《喜结良缘:江南古镇黎里的牵手之行》、《生于乱世:我所经历的三次改朝换代》、《诚惶诚恐:自斩传统书尾巴》……在这部回忆录里,一位著名的评弹艺人将向我们讲述他的艺术、他的人生和他身处的那个时代。
本书收入二人撰写的有关梅兰芳舞台艺术、交友、梅兰芳夫人福芝芳及梅家后人的文章50余篇,向读者讲述了很多真实感人的故事。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的自传。《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完整回顾了王文娟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从解放前的艰难谋生到解放后的潜心创作,从团队合作打磨精品的成功经验到响应文化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以及关于婚姻家庭的种种真情……文风质朴自然,气韵沉郁隽永。书中近两百幅配图,很多都是首次披露的手资料,图文并茂地立体呈现了一代越剧艺术大师的艺术追求和人生缩影。王文娟的传记为上海乃至中国的戏剧史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记忆,作者的艺术生命、个人命运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记。作者对其艺术人生的娓娓道来,能为读者提供一种解读上海文化进展、文化生态的别样视角。
本书选取十二位民同时期梨园人物,并非是基于艺术成就或者地位,而仅仅是冈为他们都有一个“有故事”的人生。 这些故事里面有命运,有面对命运而产生的态度,有态度之下的选择与担当,有选择与担当背后的一颗颗勇敢的心,有一颗颗勇敢的心成就起来的——巍峨的人性!
书中文字均采自梅兰芳本人的话语,由梅兰芳的儿子梅绍武及梅绍武之子梅卫东共同编纂,是集 梅家三代人的努力而完成的。内容以梅兰芳青少年时代的学艺、演出、创作和生活经历为重点,配以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照片近二百幅。 书中文字朴实而亲切,原汁原味的讲述,使得书中的人物鲜活如生、真实可感。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的距离,观看他们上演的一幕幕生动热闹的舞台剧。这个在舞台上是个仪态万方,“比女人还具有女人味儿”的女性,在生活中却是一个俊朗、儒雅、正直、刚毅的男性,梅兰芳先生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是那样地引人入胜,令人爱不释手! 梅兰芳是个爱国主义者,深受人民群众的景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犯我国那段时期,他先编演《木兰从军》、《抗金兵》和《生死恨》等爱国剧目,激励人民抗敌救国的斗志。后来
《清风吹歌曲绕行云飞(尚小云评传)》由李伶伶著,为京剧大师、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先生的评传,由“童伶大王时代”、“四大名旦时代”、“荣春社时代”、“尚小云剧团时代”、“北京西安一边一半时代”五部分组成。作者李伶伶潜心研究尚小云极其尚派艺术多年,曾撰写《尚小云全传》。本书视角独特,从尚一生中的五个时间阶段切入,选取其重要的人生片段,将这个个性独特、刚柔并济的艺术大师介绍给大家。除尚小云的艺术成就外,作者特别强调了其凌然的正气和在培养京剧艺术人才方面的贡献。书后附有尚小云生平大事记、源流谱系和研究资料索引。
本书记录的虽然是一些普通的湘剧艺人的生平,内容也有详有略,篇幅有长有短,但它们组接起来,却形成了一部了不得的内容生动的湘剧演剧发展史。从书中所载湘剧艺人们的简历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湘剧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演、声腔、剧目等情况,更可觉出清晰的、生动的湘剧演剧历史。生动的故事,多样的情貌,使人过目难忘。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通过记录艺人的故事,展示一个阶段戏剧发展的著作不多,但大都能从中体察一个时期的戏剧状况。因为戏剧是一种演员和观众通过现场反馈获取审美感受的特殊的艺术形式,所以往往可以从演出者的身上折射出戏剧整体发展的情状。早在先秦时期,便有巫觋和俳优的记载,《史记》中亦有《滑稽列传》,唐代更有崔令钦的《教坊记》,元代亦有夏庭芝的《青楼集》,记录了元代两百余名女演员的生平
2006年4月3日,在第16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晚会上,85岁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获得了首次设立的“白玉兰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100年的越剧史 袁雪芬走过的就有74年,她自然当之无愧。
他被诸多同行评价为真正的戏剧革命家,以一系列奠基性的作品颠覆了人们思考戏剧的方式。此外,在电影、歌剧等其他艺术领域,他亦执导出影响深远的作品。 在这本独具一格的自传中,彼得?布鲁克回避了“私人关系、不检点的过失、嗜好、放纵、密友的名字、私怨”等回忆录体裁的常见情节,而聚焦于生命中意味深长的时刻、不懈的戏剧实验及内心世界的探索。他将记忆碎片丝丝入扣地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回溯种种生命体验、戏剧理念、精神领域的研习、经历的人和事如何形塑了他和他的艺术,呈现出这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奇妙的一生。
“你应该知道的”系列丛书,共11册,将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家等人物事迹,结合其伟大作品或彪著人类史册的伟大成就娓娓道来,寓艺术作品、政治思想、发明创造于故事,寄优雅气息于行文辞藻。
莎士比亚,诗人、剧作家、导演、演员、剧院股东,一生身兼数职。 人人都知道他,但人人都不了解他。每一本莎士比亚传都是5%的事实加上95%的猜想。 我写这本书倒不怎么是因为世界上还需要一本关于莎士比亚的书,我的想法很简单:根据记录,看看我们对莎士比亚能知道多少,又真正知道了多少。 作者说。 这是一本短小精悍、准确有趣的莎士比亚传记。既适合新手,又适合专家。 翻开本书,开始这次通往莎士比亚时代的超值短途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