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勤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矿床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找矿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杰出成就。1947年在湖南瑶岗仙发现夕卡岩型白钨矿床;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现安徽凤凰山铜矿,马山硫铁矿以及南京岔路口硫铁矿;1954年在攀枝花铁矿调查,确定了矿床特征成因及其规模;1957年在南发现加里东期花岗岩,揭开了华南花岗岩及成矿关系研究的序幕,该项研究于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自1973年起开展华南断裂呦陷带内某些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铁铜矿床的研究,研究成果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他本人获得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执教半个多世纪,培养了大批优秀地址人才,为我国地质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徐克勤传》通过“口述历史”的
汤中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地质学家。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工作,是中国镍矿工业和甘肃省金矿工业的开拓者之一,其中对金川镍矿二矿区深部隐伏矿体的勘探和突破,使其跃升为世界第三大镍矿。他提出了“深部熔离-多次脉动式贯入-终端岩浆房聚集成矿”模式及“小岩体成(大)矿”理论。以上工作对我国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理论成果在 外被广泛引用。本书客观、全面、完整地记录了汤中立院士为地质科学辛勤耕耘的一生,总结了他的学术成就,以及他敏于思考、勤于探索、勇于开拓、善于总结的学术作风和工作态度,彰显了他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以期继承和发扬他的学术思想,为年轻学子提供学习楷模,并激励他们为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本书可供高校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
本书共有六章,分别叙述了陈?院士的求学经历,从事天然地震研究、人工震源研究、岩石物理学研究,以及管理工作时所经历的事件,充分展现了作者对科学、对人生的探索和思考。
在西北半干旱区,伴随着人口增长,自然景观被人工景观代替,生境破碎,景观连通性变差,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地沙化问题严重,土壤被侵蚀,风沙灾害天气出现频率的提高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出现。 能否真正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林业重点生态工程规划目标和建设任务,及林业工程对空间生态网络和景观格局改善作出的贡献,关系到以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标志的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实现。 构建多层级的空间生态网络是维持西部半干旱区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低层级生态源地稳定依靠高层级生态源地,高层级生态源地对于维持层级生态网络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层级生态源地遭到破坏易影响周围低层级生态源地,以至于影响低层级生态网络稳定,引发层级网络的级联失效,导致整个网络崩溃。故本文以西北典型半干旱城市包头为研
本书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基本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和评论,并按其中各逻辑范畴发展的顺序,综合介绍、解释、论述了《大逻辑》和《小逻辑》两书的内容,紧紧抓住黑格尔哲学的客观唯心论体系和辩证方法两大特征,对其内在矛盾作了详细的剖析。作者对黑格尔的对立统一思想以及同一与差异、差异与矛盾的关系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对黑格尔的逻辑学如何与认识论一致的问题,作出了具体说明。为便于读者了解作者近年来思想转变和发展的轨迹,本版增加了学术自述两篇和有关黑格尔哲学的论文四篇作为附录。
本书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基本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和评论,并按其中各逻辑范畴发展的顺序,综合介绍、解释、论述了《大逻辑》和《小逻辑》两书的内容,紧紧抓住黑格尔哲学的客观唯心论体系和辩证方法两大特征,对其内在矛盾作了详细的剖析。作者对黑格尔的对立统一思想以及同一与差异、差异与矛盾的关系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对黑格尔的逻辑学如何与认识论一致的问题,作出了具体说明。为便于读者了解作者近年来思想转变和发展的轨迹,本版增加了学术自述两篇和有关黑格尔哲学的论文四篇作为附录。
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是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是对临灾避险方案可操作性的检验。《2015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从2015年全国各地举行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的方案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演练方案进行归纳并出版,这样既可以总结经验,又可推广各地各类地质灾害应急演练的做法,不断提升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水平。
《张义丰山区发展系列丛书:岱崮地貌形成演化及开发价值》是在对区域地貌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大量实地考察、补点详查,充分掌握一手资料与数据,分析总结而成,对岱崮地貌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性。本成果充分发挥了地理学的综合优势,融合了人文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景观学等多维视角,采用了更加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和开发模式。 《张义丰山区发展系列丛书:岱崮地貌形成演化及开发价值》针对岱崮地貌的独特性、敏感性和脆弱性,对其形成发育的生命周期进行系统分析,为认识中国旅游地貌地理分异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又针对岱崮地貌的形态进行类型划分,对不同的立地条件下的崮体提出了保护与开发路径。还针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崮体提出了特殊保护的措施。为了促进岱崮地貌的区域发展,提出了“三区
......
在西北半干旱区,伴随着人口增长,自然景观被人工景观代替,生境破碎,景观连通性变差,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地沙化问题严重,土壤被侵蚀,风沙灾害天气出现频率的提高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出现。 能否真正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林业重点生态工程规划目标和建设任务,及林业工程对空间生态网络和景观格局改善作出的贡献,关系到以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标志的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实现。 构建多层级的空间生态网络是维持西部半干旱区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低层级生态源地稳定依靠高层级生态源地,高层级生态源地对于维持层级生态网络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层级生态源地遭到破坏易影响周围低层级生态源地,以至于影响低层级生态网络稳定,引发层级网络的级联失效,导致整个网络崩溃。故本文以西北典型半干旱城市包头为研
本书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的学术传记,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的一种。该书通过访谈、实物采集、录音录像等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刘宝珺的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内容。 书中行文严谨,引用资料真实可信,并配有大量珍贵的老照片。大及青年学者可以从书中获取学术成长的经验和启迪,科技史及科技文化工作者可从本书获取大量独有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