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女科学家的世界》系列丛书介绍了诸多热衷于科学研究的女性的真人真事。她们中有些人在年轻时就立志要成为科学家,其他人则更晚一些才有这个想法。有些科学家在事业旅程中克服了许多个人以及社会方面的困难,而另一些人的科研道路则可以用平坦宽阔来形容。虽然她们的背景和人生经历不尽相同,但这些非同寻常的女性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她们所做的工作非常重要并且这些工作可以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与其他的传记体丛书不同,《走进女科学家的世界》收录的是当今正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女科学家的故事。书中记述的每位女科学家都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书籍的创作之中,包括讲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重要细节,提供个人照片以及其中的故事,动员家人、朋友及同事接受采访,以及解释她们的专业知识以启发和指导青少年读者。 本系列丛书
胡适著述甚丰,在诸多学术领域里多有开创性的贡献;为满足读者的需要,本社在出版《胡适全集》之前,先行出版胡适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有代表性的著(译)作。这些著(译)作的出版,或采用初版作底本,或依据较善版本徘印;个别有误值、脱字、衍宇之处,均予改正。 《丁文江的传记》初(1956年)刊载于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刊》第三辑《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丁文江先生逝世廿周年纪念刊》上,1960年6月由台湾启明书局出版,并附了作者写的《校勘后记》,1986年台湾远流出版发行公司出版《胡适作品集》,将其辑作第二十三集。
詹天佑,近代中国批留美学生之一,以 11 岁的幼龄留美 9 年,学成归国历时 7 年所学非所用却从未言放弃, 27 岁始投身铁路建设。 他完成了中国人自建的条铁路——京张铁路,为国人争了一口气,给百年积弱的国人以极大的民族自信心。在如今高铁成为国人骄傲的时代,重读先辈的人生更觉感人。 詹天佑的人生不是只有光环与盛赞,更多的是筑路过程中面对自然环境的艰难与艰辛,面对清末民初社会环境的无奈与坚守。本书即以此为切入点,对詹天佑的学识、爱国、敬业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再现了詹天佑成就背后的人格魅力。
李四光的一生,全为为国争口气而拼搏,他在地质学所取得的成就,全为实现救国强国之梦。他曾是清末的工科进士,立志努力向学,造船救国,随后登进士、入实业,却因为辛亥革命失败毅然再次深造。原本造船救国的理想,他并未抛开,只是究其根源,还需要从矿产着手,而矿产则需要从地质着手,也正是这个缘由,他*终选择了地质学,从而走上科学救国之路。建国之后,他引领中国,彻底摆脱了缠绕中华民族几十年的贫油之帽。他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地质元帅,更是在祖国河山屡屡印下足迹的地质大家,他的一生,一直在为国争光的道路上疾走。
丁文江是胡适先生的好友,胡适当年有二十年不谈政治之说,丁断然不允许胡这样将自己超然世外,拉着胡和其他好友办《努力周刊》和《独立评论》。丁对胡说,不管你做如何的思想改革,文字运动(胡是白话文的发起者与推动者),文艺复兴,但倘是政治是腐败的,则所有这些断然也不能成功。 丁文江因事故逝世后,胡适痛不欲生,决心为他立传。《丁文江传》为胡适所写的*长一部传记。可以说是胡适《四十自述》之外,又一部值得称道的优秀传记。
为纪念丁文江,中央研究院设立“丁文江奖金”,表彰在自然科学领域做出贡献的科学工作者。中国地质学会设立“丁文江纪念基金”,以奖励那些在地质领域富有成就的地质工作者。 本书为便于读者阅读,将所收纪念、追思文章大略分为六辑:辑为《独立评论》(第188、189、192、21l号)刊登的纪念文章。第二辑为《地质论评》、《国闻周报》等刊登载的纪念文章。另有两篇系在丁文江生前发表的介绍性文字,出自温源宁、林语堂之手,因有助人们了解时人的丁文江印象,故予以收录。第三辑为1950年代以后发表在台港地区报刊上纪念丁文江的文章。第四辑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学人发表的纪念丁文江的文章。第五辑为丁文江逝世后出版的各种著作序言及其相关书评。第六辑为评论丁文江的各种英文报道和文章,在处理这一辑时,我没有像许多编者那样将它们
李四光不仅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伟大的爱国者。 他的一生“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科学遗产,而且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他始终不渝地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忠于共产党、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尚情操;振兴中华、造福人民的宏大志气;正直诚实、自强刚毅的优良品质;谦虚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身教言传、诲人不倦的师表风范;奋斗不息、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 本书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这位伟大人物的人生经历。
罗哲文是中国当代古建研究人、长城研究人,也是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倡始人和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评选的发起人,参与了国徽设计、北海团城保护、长城等重要事件,是梁思成、林徽因的学生。从1950年开始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几乎经历了新中国文物保护的所有重要事件。现为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 本书作者张海燕,笔名张天骥、凡夫,出生晋中,经历军人、报人、出版人,参与编著《中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大百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大百科》等。作者查阅千余种图书、报刊资料,历时三年精心撰写而成。回顾和评价了罗哲文1924年到2009年间的生活、学习、工作经历,史料翔实、评价客观,是一本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备的好书。
《马承源传(青铜大家)》的主人公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物专家马承源。马承源是浙江镇海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他在学生时代即参加学生运动,并于194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上海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他还是上海文物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兼任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张瑶编著的这本《马承源传(青铜大家)》从其少年时代开始写起,不仅详述其文博专业道路上的重要人生历程,对其生活中的本色、性情一面,也做了生动介绍和描摹。书中还附有 马承源生平大事记 、 马承源重要学术成果一览 ,对其生平及学术成果的概括简明扼要,使得本书增添了一定的厚重感。此外,文博专家加 地下党
晚清民国时大批青年远渡重洋,学习西洋文化,接受欧风美雨的洗礼,回国后投身政治,也有一些人潜心学问,成为了真正的学者,还有的人投身实业,壮大了民族工业。丁文江(1887-1936)算是其中三面兼顾的典型:他在英国学习地质学、回国创办地质研究所;与胡适办杂志评论时事;与友人创办煤矿成了企业家;受聘孙传芳规划大上海,与北伐军大打出手;又在蔡元培力邀下出任中研院总干事。丁文江是中国近代少有的既能做学问,又能做事情的流人才,正如罗素所言:“丁文江是我见过的有才干的中国人。”
丁文江是在很多学术领域做出过开拓性贡献、在科学史和学术史上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人物。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丁文江和他的团队使中国地质学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获得了世界声誉。地质学以外,丁文江在地理学、古生物学、历史学、教研学、少数民族语言学等领域也有独特贡献,是一位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作为欧化深、科学化深的中国人,丁文江在提倡科学研究方面不遗余力。在朋友的眼中,丁文江既是“良善有用的中国人”,又是“天生能办事、能领导人、能训练人才、能建立学术的大人物”,还是精于科学、长于办事的“现代稀有的人物”。 本书作者宋广波是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助理研究员,近年来 专力从事丁文江研究,目的在还丁文江的本来面目,恢复他在科学、学术史上应有的地位。
《中国庶民本纪:左言东人生实录》记述了左言东先生从农家子弟成长为名校教授的风雨历程。虽历经磨难、坎坷,人生起伏多变,但唯有他的赤诚之心未变,因为它已成为他的灵魂,成为他的命根,这就是左言东先生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的缘由:一来是为了他自己精神上的升华,二来是想作为一份精神财产,留给亲人、朋友和社会。
丁文江是在很多学术领域做出过开拓性贡献、在科学史和学术史上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人物。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丁文江和他的团队使中国地质学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获得了世界声誉。地质学以外,丁文江在地理学、古生物学、历史学、教研学、少数民族语言学等领域也有独特贡献,是一位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作为欧化深、科学化深的中国人,丁文江在提倡科学研究方面不遗余力。在朋友的眼中,丁文江既是“良善有用的中国人”,又是“天生能办事、能领导人、能训练人才、能建立学术的大人物”,还是精于科学、长于办事的“现代稀有的人物”。本书是关于介绍其生平事迹的专著。
杨振宁教授的一生充满传奇,他人生的旅程也可谓故事多多。苏建军编著的《杨振宁人生传奇》汇总杨振宁的人生传奇故事:“诺贝尔”杨振宁、爱国杨振宁、平民杨振宁、性情中人杨振宁、风趣杨振宁、诗人杨振宁。你从《杨振宁人生传奇》中的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大师的风范,获得更多的人生启发。杨振宁的成功之路就像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我们能够看到个人在如何对待人生的差距。同时,也能看到每一个人均有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一旦获得恰当的开发并发展,就能够使人们在不同的领域里做出重大的成就,甚至是不同凡响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