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 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 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 大家 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 大家 。 内容简介: 翁同龢于晚清重大政治活动无不参与。《翁同龢》以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龢的一生经历为线索,介绍了他的历史事功及他的各种主张:力主银行、铁路国人自办;主张实行屯垦戍边,寓兵于农;坚持 任法不如任人 ;强调 以德教为先 ,传统与开新并包;主张改革,援引康、梁等维新力量,支持光绪帝维新变法。
本书由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等撰写,依时序讲述了鲁迅先生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重点介绍了鲁迅先生的家世,越文化的熏染,求学南京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东渡日本留学,执教杭州、绍兴,直至成为新文学旗手,条分缕析地阐述了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的构建历程,介绍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性贡献,弘扬其“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民情怀。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思想家、杰出学者。本书叙述了自具特色的章太炎学说形成、成熟、嬗变的历史过程,在充分肯定章太炎在史上业绩的同时,结合其生平,重点突出了他的学术活动与学术成就,说明他如何来自旧学营垒,适应时代潮流而一步步成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学术史的一位巨人,展现了近代中国国学的新的内涵及章太炎为中国国学贡献一块的瑰宝和根源。
本书由季羡林先生亲自编订,回顾了季先生的童年读书生活,早期教书生涯,留德十年,牛棚经历,在北大的教育及他的学术的总结、人生的感悟、同病魔的斗争,是一本全面了解季羡林的生活与思想的好书,文笔流畅,通俗易懂,很有借鉴意义,很值得一读。
清华毕业,北大执教,清华“清新俊逸”的气质与北大“以天下为己任”的风范在季羡林先生身上水 融。本书所选既有季羡林先生耄耋之年对清华的怀旧之文。也有初入清华时生命痕迹的真切记录, 有在北大几十年“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子之心与殷殷深情。 “清华园,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从青年到老年,“我从未离开过北大。追忆我的一生,怡悦之感,油然而生。”《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文字是作者流自心田的汩汩之泉。读者从中不仅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八十多年前的“活的”清华。 能领略季羡林先生从学子到教授的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
《国学经典:曾国藩家书精粹》以清光绪三年的《曾文正公全集》为底本,从一千余万字的“全集”中选取了172篇对后世影响最深远、最能体现曾国藩思想精髓的“家书”,按时间顺序分为:养心之道、自勉之道、成事之道、为学之道、交往之道、理财之道、为政之道、养生之道共八个方面。为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我们将原文译文对照编排,并将每封书信的重要文字和名言警句摘录于标题之下,不仅美观,而且宜于收藏。 曾国藩,一个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其顶礼膜拜、尊为“圣哲”的传奇人物;一个从谭嗣同、梁启超到陈独秀、毛泽东,无不对其推崇师法、礼为“楷模”的“英雄豪杰”。 梁启超说:“如无曾文正毅力,必为失败之人。” 南怀瑾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国学经典:曾国藩家
本书共收散文26篇,基本都是作者发表过的文章,根据内容分为四辑: 辑“母亲的精神财富”,共5篇,为追忆母亲;第二辑“不会褪色的记忆”,共6篇,为追忆亲友;第三辑“蜡炬成灰泪始干”,共5篇,为追忆出版社编辑;第四辑“遗墨(旧物)摩挲泪几行”,共10篇,为追忆文学前辈。作者文笔优美灵动,情感温柔细腻,真挚感人,让我们对萧乾、巴金、汪曾祺、陈荒煤等诸多文化名人有 多了解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真、善的张抗抗。散文集结构合理,各篇风格一致,语言优美,而且作者直抒胸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真实、感人、引人思考,不失为美文美篇。
......
......
清华毕业,北大执教,清华“清新俊逸”的气质与北大“以天下为己任”的风范在季羡林先生身上水 融。本书所选既有季羡林先生耄耋之年对清华的怀旧之文。也有初入清华时生命痕迹的真切记录, 有在北大几十年“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子之心与殷殷深情。 “清华园,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从青年到老年,“我从未离开过北大。追忆我的一生,怡悦之感,油然而生。”《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文字是作者流自心田的汩汩之泉。读者从中不仅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八十多年前的“活的”清华。 能领略季羡林先生从学子到教授的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
鲁迅先生给好友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就读清华大学开列了一个书目,头两种就是《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唐朝是一个鼎盛的时代,有着伟大的气魄。它所产生的天才诗人,具备了独立之人格、健全之精神、骄翔之意志,写下了不朽之诗歌。《唐才子传》则是这些天才诗人的早的和好的一部传记。读者可借着本书的品读文字之路,梦回唐朝,重温风流。
《国学大师的文人情怀》由邹士方所著,在他的这些纪实散文里,我们看出他有意地进行抽象思考,表现了他对哲学概念所感到的兴趣,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中华民族文化继承的关注。邹士方是属于严肃深沉类型的青年作家,有时也用轻松的笔调,给我们写富有风趣和诗意的短文。但主要的篇章是在一些社会运动的转瞬即逝的插曲里,抓住了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美学价值的思想。朴素和内容的和谐、真实,绝对的真实,一篇篇如同画家用坚实而挥洒自如的笔,写成如画的素描,这是邹士方纪实文学的最显著的特色。
《国学大师的文人情怀》由邹士方所著,在他的这些纪实散文里,我们看出他有意地进行抽象思考,表现了他对哲学概念所感到的兴趣,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中华民族文化继承的关注。邹士方是属于严肃深沉类型的青年作家,有时也用轻松的笔调,给我们写富有风趣和诗意的短文。但主要的篇章是在一些社会运动的转瞬即逝的插曲里,抓住了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美学价值的思想。朴素和内容的和谐、真实,绝对的真实,一篇篇如同画家用坚实而挥洒自如的笔,写成如画的素描,这是邹士方纪实文学的最显著的特色。
胡适的日记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记录,也涉及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本书收录了胡适离开中国大陆至离世前(1950—1962)十二年间的日记。选编的大部分内容,反映了胡适在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学等学术领域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学问之广博、治学之严谨、方法之科学。这样的内容,极具研究价值,可资借鉴。 社会价值大: 无论是誉是谤,胡适始终是学术思想界的一个注意的焦点:在许多思想和学术领域内——从哲学、史学、文学到政治、宗教、道德、教育等——有人亦步亦趋地追随他,有人引申发挥他的观点和方法,也有人和他从容商榷异同,更有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他施以猛烈的批评,但是几乎没有人可以完全忽视他的存在。这一事实充分地说明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占据的枢纽地位。本书反映了这一风云人物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领袖人物,戊戌变法倡导人,著名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与国学大师。 本书以梁启超一生中的学术活动为中心线索,比较全面的揭示了他的学术发展道路,以及家学渊源、师友关系、学术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巨大贡献与局限等,充分肯定了他作为近代学术的创始人及奠基者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在近代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等众多领域中的成就,揭开了深入研究梁启超的又一个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