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走进台北李敖客厅的大陆作家 本全面解读李敖魅力的的“狂人“传记 近百幅图片全面展示“博学猛兽”的非凡人生 李敖向称“台湾狂人”、“奇才”、“斗士”、“文化顽童”,从小博闻强记,十三岁即以名成绩考入北京四中,到台湾后他曾和钱穆、殷海光、雷震、柏杨等人有交往,与多位女性有过情感纠葛,和当时的影星胡茵梦更是闪电结婚、闪电离婚;他说,锻炼一个男子汉好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军队,另一个是监狱,这两个地方他都有刻骨体验;他个性超群,特立独行,竟把做家务当做健身锻炼,家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作者傅宁军作为“大陆作家采访李敖人”,十八年前,就走进了台北金兰大厦李敖的家,见识了他的“十万藏书”和私人卡片箱,得到了他本人提供的手资料。全书从李敖1935年在东北出生,在北京度过童年和
本书是一部关于九叶诗人袁可嘉的传记作品。袁可嘉,生于1921年,浙江慈溪人,毕业于西南联大,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理论家、翻译家。本书是传记的一个独特样本,将传主置于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撷取了其生命中最华彩的篇章。从孕育诗人翻译家的西南联大切入,精微细密地展示一代知识人的命运,既有不辱使命的坚忍精进,又有师友相携的古道热肠,进而回溯战火中赤子少年的奋力前行及其家世渊源,于厚重深沉的历史图景中缓缓展现袁可嘉艰苦治学而不改初心的一生,为新时代读者奉上一本解读一代知识分子心灵的青春读本。
本书是一部关于九叶诗人袁可嘉的传记作品。袁可嘉,生于1921年,浙江慈溪人,毕业于西南联大,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理论家、翻译家。本书是传记的一个独特样本,将传主置于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撷取了其生命中最华彩的篇章。从孕育诗人翻译家的西南联大切入,精微细密地展示一代知识人的命运,既有不辱使命的坚忍精进,又有师友相携的古道热肠,进而回溯战火中赤子少年的奋力前行及其家世渊源,于厚重深沉的历史图景中缓缓展现袁可嘉艰苦治学而不改初心的一生,为新时代读者奉上一本解读一代知识分子心灵的青春读本。
伯希和(PaulPelliot, 1878 1945)被誉为汉学界的 祖师爷 ,又因 劫掠 敦煌藏经洞文献而被视为 丝绸之路上的外国魔鬼 。他到底是学者、旅行家,还是强盗、军人、政客、赌徒、特务和殖民者? 作者经过调查和访谈,勾勒出伯希和的传奇人生和复杂面貌。在这部迄今*完整的传记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伯希和的学术态度,在中国西部地区备受争议的探险活动,还能了解他更多传奇经历:早年奉命在越南皇宫清查写卷和刻本,义和团运动期间表现出 骑士般的好斗性格 ,在巴黎与多位学者进行唇枪舌战,十月革命后为西伯利亚的白俄军队筹措资金和武器,以及德国占领期间的抗争。
本书为童庆炳先生(1936 2015)的口述自传,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贫寒的农家子弟,成为中国文艺学理论的泰斗。在童先生看来,这纯属 偶然 ,不仅因为贫穷随时可能剥夺他学习的权利,更因为在运动的二十世纪,能够安心读书的时光少之少数。而他之所以没有被时代荒废,除了因为他具有在受挫后用勤奋来报复自己的超强能力,更在于他的朴实,使得他的人性没有被政治裹挟,有机会避开国内的漩涡,借着 偷来 的书来继续自我的养成。 除了追述童年、革命年代和新时期的经历,回顾思想和学问上的成长,坦露一生的困惑、疑沮、快乐与不快乐,童先生还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妻子和老师(如黄药眠、启功等),生动地讲述了自己与朋友(如季羡林、王蒙、汪曾祺等)以及学生(如莫言等)的交往。
本书主要以陈寅恪和赫尔德两人为重点关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外思想与学术发展,特别注重中国近代人文学术的世界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本书的内容重点讨论了寅恪先生早期学术生涯及其学术成就中的一些议题,特别是寅恪与欧美近代思想学术传统的关联,同时也以寅恪和赫尔德的思想联系为基点,讨论了德国近代思想家赫尔德对中国近代人文学之影响。如以史料而言,本书旨在探讨西文文献中所见陈寅恪与中文文献中所见赫尔德;以主题而言,则试图重建二十世纪上半叶波澜壮阔的世界学术史上一些中外学者相互有所关联的链条。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和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远房表亲,两人同样来自奥地利,同样在英国生活并开启他们的学术之路。维特根斯坦比哈耶克年长十岁,以其古怪和天才著称。1951年维特根斯坦去世不久,哈耶克就开始为他写传记。由于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的反对,这部传记 终没能完成和出版。但哈耶克的这个文本依然获得了它的“地下”读者群,后来的维特根斯坦传记作者也广泛使用了这份隐秘的文本。 时过境迁,这部沉寂多年“秘传”终于可以公开呈现于公众面前。哈耶克以研究者的严谨,搜集了当时力所能及的书信、日记等 手资料,不动声色地构建起了维特根斯坦的肖像,传达出一种 的人格和思想魅力。本书尽可能接近原貌地完整呈现了哈耶克的传记文本,同时收入编者克里斯蒂安·艾尔巴赫所写的详尽导读和学者艾伦·贾尼克的评论文字,为研究哈
本书是笔工李兆志先生向启功先生求教书法而结缘 25 年的回忆录,极具传奇色彩。文章详细记述了每次求教的主 题和启老的讲解,内容涉及启老专用毛笔的特性、 启体 书法艺术、书画鉴赏等诸多知识,颂扬了启老有教无类、提 携晚辈的高山景行。又记述了李先生由于与启老结缘而得以 向启老挚友华君武、王世襄、黄苗子、冯其庸、傅熹年等名 家求教的往事。本书文风纯朴,内容详实,并附启老和各位 名家的多件墨宝、信件、大作等珍贵资料,是学习 启体 书法艺术、欣赏名家墨宝、纪念启老和各位名家的极具珍藏 价值的好书。
本书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学家学术自传》中的一册。在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经济学家无论是建言还是建功,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书是其中一个分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金碚,围绕其研究的产业经济学和企业理论等研究领域,阐述研究过程,展现研究成果、影响及其学术贡献。
《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是日本著名媒体人花森安治的个人传记。花森安治是个传说式人物 堂堂男子,长相粗犷,却烫着娃娃头;行事独特,爱穿奇装异服,甚至有穿女装的传闻;性情严厉却内心细腻,对待社会问题口诛笔伐、不留情面,却画得一手温馨暖人的插画,文笔触及人心;创办杂志《生活手帖》,坚决不刊登广告,完全靠内容支撑,发行量一度突破100万;将改变日本人的家庭生活作为毕生的事业,奠定现代日式生活美学精神基调;开创 商品测评 的先河,以近乎疯狂的操作测试商品,不为读者推荐好物,亦不谄媚商家,只为监督商家提高质量,逼迫 日本制造 走向世界一流 本书作者津野海太郎年轻时曾与花森安治有一面之缘 对于当时的很多人来说,花森安治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 翻开现代日本出版史,这样的杂志主编,在花森安治之前不曾出现过
《生活手帖》是日本著名的生活杂志,畅销日本70余年。本书作者曾在生活手帖社跟随花森安治工作六年,他从一个职场新人的角度,记录了自己眼中的生活手帖社和主编花森安治。 花森安治个性格鲜明,既被人称为 天才媒体人 ,也有 银座哥斯拉 奇男子 的绰号 语言犀利,冷酷无情,独断专行,似乎都能在他身上应验。但是对出版人的使命,对杂志、书籍,对日常生活,都有独到的见解。作为杂志主编,他以一丝不苟的匠人之心,事无巨细地参与到杂志的出版中,包括选人用人、商品测评、选题策划,乃至修改文字、绘制插画、书籍装帧、监督下印,甚至还有杂志社的一日三餐,等等。在他的推动下,《生活手帖》销量一度突破100万册,他因此被称为 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 。 本书作者唐泽平吉,大学毕业后突破重重考验,进入生活手帖社工作,成为花森安治
一个 伟大的老师,一群 出色的学生,他们的言行被后世读书人奉为千古经典。然而,在儒家思想的创造过程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各扮演了什么角色?假如没有这批 的学生,还会不会有这位中华民族的圣人?弟子有被贬、被骂、被讽刺挖苦甚至被 学籍的,他们为什么始终对老师痴心不改?隐士骂孔子,孔子却敬隐士,个中的真谛是什么?孔子颠沛流离十四年,累累若丧家之狗,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孔子所创办的教育代代相传,影响力远远超过任何帝王,它靠的是什么?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科学的质疑、人性的视角,为我们重新解读孔子和他弟子们的成功秘诀。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概述梁启超家乡家族、妻子儿女的基本情况,总结新会梁氏的家风传承、教子方法及其对今人的启发借鉴。第二部分收录梁启超家书四十二篇,按内容分为“家国情怀”“立志从学”“人生百味”“爱与家庭”四章,章前有导读,每篇有注释、解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家书的写作背景、相关知识与主旨精神。全书配以历史照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满足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全书的编写注重文学性与人文情怀,给读者带来充满爱与美的阅读体验,既可为家长提供了解子女、学做父母的有益参考,又是引导孩子修身立志、勤学报国的入门之径。
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译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重要成员,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第一任校长。本书基于对陈望道相关史料和大量文献的深入研读和梳理,在充分吸收党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时间为序、以事件为轴,通过40个章节的文字铺陈,辅以50幅惟妙惟肖的工笔画,勾勒出陈望道的非凡生命历程中的若干闪耀瞬间,使其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对教育事业无比热爱、对学术研究无比投入的光辉形象更为可感、可敬、可亲。全书考证严谨,文字平实流畅,透过墨香仿佛让读者穿越时空,与陈望道展开一次心灵对话。
本书是吴稚晖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教育理念的阐发。其中有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反思、对西方哲学的认识和体悟,有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等方面的形而上思辨,也有结合现代科学对人类进化与起源的论述。同时,作者立足于自身游历西方的切身经历与理论素养,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恶论同西方哲学中的善恶论进行对比关照,能给人新的启发与思考,也能让我们了解到站在传统与现代交汇点的一代学人思考的思想脉络与思考的基点。而作者对西学东渐中涉及文化教育方面的理性思考则有助于我们了解到现代教育制度初创期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管理制度等。与蒋梦麟等现代教育名家的书信来往则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民国大师们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怀。
本书分十个章节,讲述了南宋思想家辅广的主要事迹和学术思想。辅广,字汉卿,学者称传贻先生,曾先后师事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吕祖谦和朱熹,与朱子传人黄榦并称“黄辅”。庆元年间(1195—1200),朱子之学被斥为“伪学”,学者多避去,辅广不为所动,率其堂弟辅万同往武夷山向朱子问学。晚年回崇德县城,筑传贻堂,讲学受徒,后来发展成为传贻书院,直到清末才被改为崇德小学。辅广所著《诗童子问》与所辑《晦庵先生语录》《朱子读书法》,均被收入《四库全书》。清光绪五年,辅广从祀孔庙,在黄榦之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