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辞海》历史学科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卷。本卷为中国古代史卷,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史学史·史料,共收词目11200余条。 二、本卷选收范围包括名词术语、事件、人物、典章制度、著作等。 三、本卷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史学史·史料两大类。各大类又分若干层次的小类。每一类词目一般按时代或笔画等编排。所分类别以及排列次序主要从查检方便考虑,并不代表某种学科体系。 四、本卷所收词目,凡属一词多义的,视类别、时代等分别列词目释义,同一类别而无时代先后的,用123等分列义项。 五、本卷所收词目,凡属一词数名的,以常见的为正条,别称、异译为参见条。参见条一般不作诠释。参见条或需参见其他条目的,若不在同一页,均注明正条或他条页码。 六、本卷人物词目,一般以本名为正条,但历代帝王则从
《鬼脸历史课》参照课程标准,用小说的笔法,辅以杂文的技巧,再以有趣的历史故事为佐料,把历史课本做成一道大众化的开胃菜!幽默传神地再现了历史教材没有涉及或一笔带过的历史场景,帮助中学生立体构建知识背景,轻松拓展历史人文视野,从而让历史不再枯燥,考试游刃有余。
《简明中外文明发展进程》是一部简明的历史工具书,以词条形式,介绍自远古到20世纪初叶中外文明目前的重要史事。全书编集近1500个词条,以时间为线,同步展现中外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在对照与关联中,勾勒世界各大文明的发展脉络,探求它们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本书将为读者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一个广阔的世界视角,也为理解西方文明提供东方的参照。
《明人笔记中的戏曲史料》围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年版)—书未收或失收的明人笔记开展整理工作,广泛搜集、辑录了明代72位作家、77部笔记中与戏曲有关的史料,加以考订注释,汇为一编。对研究明代戏曲的剧目、作者、演出形式、艺人活动、杂戏体制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提供了珍贵资料。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小说的主人公是千古一帝——大清朝的第三位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时间跨度从康熙十九年跨越到康熙六十一年。一点点展现玄烨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蠲免钱粮,三次东巡祭祖、推广西药、种植牛痘、奉行节俭、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整顿吏治,修治黄河,淮河和永定河,废止“圈田令”等一系列相关事件,开启了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康乾盛世,故事贯穿着康熙和八阿哥生母良妃之间的感情纠葛,及良妃传奇的一幕,让我们沿着康熙王朝的历史脉络一起去探索真情、友情、亲情的大清秘史故事。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东汉初期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部纪传体式的断代史书,全书主要记述了自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前206)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全书包括纪(记历代帝王之事)十二篇,表(大事年表)八篇,志(记典章制度及其沿革)十篇,传(记重要人物言行事迹)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将其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汉书》以史料丰富、文赡事详而著称,为后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文史资料。
史学的进步有赖于不断的创新。历史是一个变动不居、新陈代谢的发展过程,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是逐渐深化而不可能凝固不变。后人或根据新发现的史料补正前人某一个判断,或是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对某一问题予以更为全面、本质的阐释,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正如李大钊所指出:“历史不怕重作,且必要重作”,“根据新史观、新史料,把旧历史一一改作,是现代史学者的责任。”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史学研究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已取得很大成绩,其中不乏论著,颇有创见。在以往的研究中曾有过的简单化、片面性的偏向,已逐步得到了纠正。这种创新是可喜的,它深化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
《屈家岭(长江中游的史前文化)》为湖北省博物馆编撰的 长江中游文明之旅 系列丛书之一,主要展现上推至距今8000多年前的城背溪文化,下连到距今4000年前的石家河文化,力图全方位地揭示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发生、人类的定居生活以及文明的发生过程。
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每一块墓碑下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逃向苍天:极端年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沉浮》即是从点滴细节对各色人物命运的探究分析,他们的经历、遭遇、思想变化,与大历史、大时代息息相关。 1955年5月19日凌晨,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的彭柏山在家中被捕。此前,上海成立了“反胡风运动”的五人领导小组,毛泽东在北京亲自召见了一位领导小组成员,听取汇报。当听说上海还未发现胡风分子、一切还在调查中时,毛泽东非常不高兴说上海太斯文了,反问“上海不是有一个彭柏山吗?”就此一句话,决定了彭的命运。 被人称为“梅花院士”的陈俊愉,“文革”中,被当做“反动学术权威”反复批斗。一个重要罪状是:“国民党定梅花为国花,你喜欢梅花就是喜欢国民党!”他花二十多年心血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