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教师展示自身生命价值的舞台;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存在形式。课堂中的一举一动,教学中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有着各不相同的意蕴。本书作者,以一个专业研究者的眼光,借助于听课、评课的亲身经历,透视了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生的身心表现,并将这些细节加以理论阐释和学理说明。郑金洲所著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一个专业研究者的听课杂记》所选取的50个细节,在当今的课堂上司空见惯,许多行为在一些教师看来理所当然,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在熟悉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捕捉问题,在细节行为当中探寻其背后的理险与理论含义,在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分析课堂的变革取向,是本书的旨趣所在,正所谓“见微知著”。
本书的两位作者既是颇有建树的教育理论家,又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实践者。在本书中,他们用幽默诙谐、通谷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学生从早期阶段为参与计论作准备,至末期评价讨伦的意义麦收功效,并提供许多意见来实现计论式教学法预期目标。全书共11章,主要内容有:讨论教学的好处,如何准备讨论;如何展开讨论以及如何评价讨论……每章包括有大量的技七、建议有及适用于诸多讨论的使用模式。它是一本操作性强、具有实践意义的书。 本书可供教师、培训人员、大学教师、教育行政人员、职业培训者、教育开发人员以及其他教育领导者参考。
脑科学的教学应用是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本书以简明方式,给教师呈现了一些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基于脑的教学的实践框架,介绍了基于脑的课堂教学的意义与价值、研究现状、教学基本依据、教学框架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以及研究展望等内容。用57个课堂教学实例展示了基于脑的课堂教学的实践应用。将有助于引导教师关注脑科学研究成果,使教师走上基于脑的教育之路——一条实证教学的道路。
《教师课堂研究指南》适合于那些为了提高教学实践能力而希望在他们的课堂和学校进行研究的教师。该书自从1985年首次出版以来,在英国和其他许多西方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该书的第二版里,作者特别突出了课堂观察在支撑教师和学校发展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更加强调在整个学校的背景下审视教师研究的重要性。在该书的第三版里,作者力图论证,教师研究不仅应该在整个学校倡导,而且教师研究也应该坚定不移地聚焦于教和学。该书的目标就是为师生提供一个实用的指南,指导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研究,指导他们把这些研究活动与他们教和学的知识技能的拓展以及整个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 《教师课堂研究指南》以提高教师判断力和自主权为目标的一系列理念为基础,以不脱离师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始终坚持了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从而
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否愿意渎书,并不是因为家长与教师对他付出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对家长与教师是否有“真爱”。师爱并不必然导致学生喜欢上读书。在的情况下,或者在师爱没有得到很好表达的情况下,师爱反而有可能导致学生讨厌读书。 课堂重要吗?这是肯定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脸面,还是学生的脸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正因为课堂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教师生存与否的决定性力量。正因为课堂如此重要,君不见教师死守课堂,学校紧盯果堂。 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清楚与明白;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陸,培育更多的理性,或许这样才能把课堂从感陸的海洋中营救出来。很怕为了课堂教学质量,而把课堂教学当作
本书以“思考是课堂的核心行为”为导入,结合大量的、小学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案例,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小学生独立思考、愿意回答问题并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回答,如何让小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解析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习小组、通过反馈和评价互相交流,把课堂和课外结合起来,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
中国师范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大批的教师,造就大批有思想、有理想、有作为的未来教育家。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中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胡典顺、徐汉文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数学教学论》正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数学教学论》主要内容包括:数学的本质与数学观的演变、外数学课程改革的近况、中学数学学习理论、数学教学原则、数学能力、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方式、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学数学教学技能、中学数学解题研究、数学说课以及数学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本书可以在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使用,既可作为本科生的教材、研究生的参考读物,又可作为数学教师培训的教材,还可供中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以及广大数学教育研究者参考阅读
本书重点讨论了学样中高利害测验的重要性。从强化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信息的角度,详细探讨了高利害测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其科学的设计方法。作者还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个案,生动,形象地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开展评价工作。本书将理论成果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是广大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指导手册。
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教师往往并不缺少这样的理念和意识,只是缺少方法和工具, 苦于找不到具体途径。 针对教师面临的困惑与困难,立足课堂实践,本书通过数十个教学案例,具体分析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如何设计具有素养目标承载力的核心任务、如何根据学科大概念重构单元;解释为什么要从课时教学走向单元学习、为什么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阐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应提供的资源,以及进行学习诊断、评估的操作要点。 在提供落实核心素养操作框架、流程和方法的同时,书中还特别提示了应着力避免的典型误区。 本书适合教师培训与阅读。
教师在日常教学层面实施的评价即使不是影响学习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也至少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之一。遗憾的是,教师们将相当大的一部分教学时间花在评价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上,但未能充分发挥评价 在促进学习上的巨大潜力。 然而。这种情况并不能归咎于教师。教育理论界一直传播的“教育评价”,实际上源于基于心理测量 学的大规模评价研究。并不能有效地支持教师的日常评价实践。课堂评价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实施的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课堂评价需要新的知识基础,《课 堂评价(基于标准的教师教育新教材)》就期望提供这样的知识基础,回答“如何恰当地运用课堂评价以促 进学生的学习”的问题。本教材的答案是,课堂评价必须关注学习目标的实现,必须运用适当的方法收集 学生的学习信息,
互动教学作为一种理念,已经为教育学界所认同,并且由于其具有的在促进个体发展和课堂生命力方面的积极意义,也正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育实践。也正因为如此,互动教学才更加具有研究的价值。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常常把互动教学看作是一种理念,又将其看作是一种教学形式,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作为一种理念的互动教学,其实质是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将互动简单化的反动,目的是倡导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具有传递、呈现知识与管理、评价能力外,还需要具有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的意识,具有促进互动的基本能力。将互动教学看作是教学的一种形式,源于我们对教学实践的关注,以及帮助教师形成相关技能技巧的初衷。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互动教学进行了探讨。
从本书的部分可以看出,钱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大胆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环境,从教学素材的选择到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显示其高超的驾驭教材的能力。钱老师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更是富有活力的课堂。他的课堂既尊重教材,又超越教材;即自主探究,又适当讲授;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既夯实基础,又培养能力;既关注课内,又适当延伸。在他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看到师生间无拘无束的情感交流,更可以看到他对基础知识扎实有效的训练。本书的第二部分选取他的16篇文章,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论证有力,材料翔实,读后令人耳目一新。书中的附录使得本书内容更加充实,对教师的指导意见更强。
在这样的一本书中,你可以听到真诚、素朴,有时还显得有点稚嫩的声音,他们没有刻意地阐释到底什么才是生命化教育,他们始终是生命在场的践履者,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践履中才有教育的柔情和高贵,才有智慧的开启和对生命的信任,甚至也才可能有从事这项工作的能力技巧。也许他们的热情乃至有点急切的倾诉,也因此而具有了一种微小格外动人的力量。 教师是一种职业。中小学教师这个职业在今天,特别在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并不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职业,教师的工作碎屑而艰辛,对教师过高的要求是不现实的。目前,教师的素质不高,但这不单单是教师本身的问题,在我们的社会中,各级人群的素质也都不高。而优质教育需要教师有高素质,面对这个矛盾,一方面我们需要等待,等待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宜操之过急,不宜对广大中小学
外研社组织了有关学科及英语教育专家、学者,根据中小学目前的教学实际,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先进教材的精髓,权衡各地开展双语教学试点工作的得失,博采众长,群策群力,引进、改编了这套《生活与科学》(LivingScience)系列双语教材。这套教材重视学科定位,在语言难度、科学性等方面把握正确,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本书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际,着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第二,文章内容充实,深入浅出。教材中出现的概念多以形象化、通俗化的词语来表述,较少出现专业术语。第三,它强调科学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既重结论更重过程。小学教材以活动贯穿内容始终,中学教材在一开始就引入科学的概念及科学探究的步骤,引导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
本书是《美术课改新视野》丛书中的一种,首先论述了欣赏·评述课与传统的美术欣赏课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别和课改后欣赏·评述课的优越性。然后从实际出发通过一系列课堂教学实例,深入浅出地详细论述了如何欣赏评述课,其间还包括了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等,内容翔实,体系完备,使理论与实践、理论指导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上篇】 教育之问 教育的任务,不是无视或扼杀孩子生命体中的独特潜能和自由追求,把他们修剪得整齐划一,而是给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宜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各自所需要的不同的养分,去激发他们自由地、主动地、快乐地成长;教师的职责,也不只是教导孩子做功课或练技能,而是指导一个个有生命的人发挥全部能力去充实自我,去创造完美的生活。每一个孩子都是哥伦布,总把我们带向新大陆…… 【中篇】 教育之道 教育者只有从高高的圣坛上走下来,以一颗由衷地尊重、欣赏、信任、好奇的爱心来对待每一个儿童,才能真正创造教育的奇迹,并在给孩子带来自由快乐学习体验的同时,也给教育者自身带来工作的成就感与幸福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法则,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灵魂和根基所在。 【下篇】 教育之术 教育是伴随着人的生
外研社组织了有关学科及英语教育专家、学者,根据中小学目前的教学实际,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先进教材的精髓,权衡各地开展双语教学试点工作的得失,博采众长,群策群力,引进、改编了这套《生活与科学》(Living Science)系列双语教材。这套教材重视学科定位,在语言难度、科学性等方面把握正确,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它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际,着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第二,文章内容充实,深入浅出。教材中出现的概念多以形象化、通俗化的词语来表述,较少出现专业术语。第三,它强调科学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既重结论更重过程。小学教材以活动贯穿内容始终,中学教材在一开始就引入科学的概念及科学探究的步骤,引导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新课改教师丛书: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这本书中汇集的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音乐等学科以及班主任工作的22个案例,无一不蕴含着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无一不蕴含着相关教师在这些问题中的思考、困惑或解决措施。这些案例有的反映教师解决问题后的喜悦,有的体现教师在解决问题未果状态下的苦痛,但都是围绕着一定的问题展开的,展示的是教师在新课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自身发展的心路历程。基于这样 种考虑,本书的编排就呈现为现在您所看到的样子:用问题的形式概括案例的具体内容,按照问题的序列与类型安排案例的前后顺序,并且以问题的内容为划分标准,将17个问题分为四大类 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学设计与开发、课堂调控与管理、师生沟通与对话。
本书的目的是,通过比较中国的”研究性学习”、“探究型课程”和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来探讨它们各自的特征。本书各章的执笔担当者2004年分别在上海和大阪以“城市的学校改革和学校的课程开发”为题目举行了两次研讨会。并且,我们还有机会访问了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小学及上海市文来初中,不仅参观了这两所学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而且还采访了学校的教师。本书就是以那时获得的信息、心得为基础进行比较研究的。
本书主要围作者“构建富有数学思想的课堂”的教学主张来展开,阐述了“构建富有数学思想的课堂”的意义、理论依据以及探索的历程,通过对小学数学系统地研究,分门别类的将“分类”“集合”“对应”“数形结合”“符号化”“极限”“归纳”“类比”“转化与化归”“函数”“方程”等11种思想适合渗透的教学内容一一归纳出来,并运用经典案例来进行指导和说明。
新课程改革焕发了课堂的活力,关于课堂教堂改革的故事很多,在写作的过程必须要对它们进行选择。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打动我的故事主要有两种。一是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教学理想和追求的教学故事。这些故事中的教师将教学视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幸福所在,他们对课堂教学孜孜以求,善于学习和反思,不断将教学理念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其故事充满着一种感人的精神力量。这样的教学故事自然是我的*。二是反映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的教学故事。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在课堂中落实、转化为教师教学行为的过程。许多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耳熟能详,在认识上已不存在障碍,但他们就是不知道如何将教学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日常实践,存在着一种行动上的紧张和局促感。因为他们对行为的后果无法预测,但又必须对行为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