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海一粟:汉英翻译九百例》讨论了九百多个汉英翻译的例子,这些例子的来源主要是《邓小平文选》、《*教育访谈录》、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鲁迅作品和英若诚译曹禺的剧作《家》,主要目的是说明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使读者多了解一些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无论是对汉译英还是英译汉都将有很大的帮助。
《翻译乃大道》是《译家之言》系列之一,选收余光中先生译论二十余篇,既谈翻译,也谈现代中文,以散文形式写译论,熔知性和感性于一炉,见解精辟独到,文笔优美清丽,各篇论文本身就是好文章,足以示范。
本书为钱歌川先生*经典的百科全书式的英语翻译技巧指南。全书编写严谨、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注重基础知识点的辨析与讲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册在手,读者可以在牢固掌握英语语法和句型特点的基础上,游刃有余地学习翻译的技巧。 全书共分为三编。*编重点为中译英,系统梳理英语的各种句型,引领读者迅速进入英语语境;第二编重点为英译中,包含12项134条语法知识点,基本覆盖英语常见的惯用句和特殊表现法,令读者迅速摆脱洋径浜式英语;第三编主要为长篇的中译英和英译中材料,中文材料有浅近的白话和艰深的文言片段,英语材料全取近代人作品,主题多样,可使读者接触到英文表现的各种面貌。附录部分选取了16篇英美名家代表作的节译,可为读者打造直接阅读文学名著的基础。全书三编皆附有大量习题以供读者练习之用,书末提供了详细
《翻译的甘苦》是《译家之言》系列之一,收录了知名翻译家董乐山谈翻译的一系列文章,包括翻译理论探讨、翻译批评、词典编撰、语言综述以及关于翻译心得的各类随笔。书中所收文章兼具逻辑性和趣味性,涉及范围广,论述精到,见解深刻,对提高翻译技能极有帮助。
本书是一本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翻译指南,凝聚了王学文教授多年深耕译学教研的心得。书中精选约500个经典翻译实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直译意译、反译、选词、语序调整,以及各类特殊表达方式的灵活应对等翻译核心技巧。作者以亲切如交谈的风格,将翻译技巧娓娓道来,使读者感觉在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轻松交谈。本书讲解清晰直观,分析鞭辟入里,助力读者全方位、多维度提升翻译水平,进而大幅增强英文表达能力。 无论是对翻译满怀热忱的学习者,还是渴望突破英语瓶颈的大学生、职场人士,皆能从本书中收获满满,找到提升自我的有效路径。
《译诗漫笔》由飞白先生精选其专论翻译的文章三十四篇,并附两篇访谈,是作者翻译思想与实践的代表作和集大成之作。飞白长期致力于世界诗歌名著的研究译介,被卞之琳先生盛赞代表了 中国译诗艺术的成年 ,有《诗海 世界诗歌史纲》《诗海游踪:中西诗比较讲稿》《法国名家诗选》《马雅可夫斯基诗选》《勃朗宁诗选》《哈代诗选》等数十部著译,翻译语种涉及拉丁文和英法西俄荷等十余种。
情景喜剧的幽默属于由画面、有声语言等多维表意符号融合而成的电视幽默,与传统幽默有很大差异,因而其翻译具有更为复杂的特殊性。《情景喜剧的幽默翻译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尝试从翻译视角下对情景喜剧的幽默类型进行细分,着重探讨言语幽默中文字游戏类幽默和文化专属类幽默的翻译。通过基于五部美国热门情景喜剧汉译作品自建的语料库,本书剖析了翻译策略与剧中文化幽默含量、译制方式、喜剧主题、译者的观众意识、幽默重构的可行性等因素之间的有机关联。这一研究可为影视剧中幽默的翻译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翻 译大讲堂 邀请文学、文献公文、外交、经贸等各领域的翻译名家,讲述他们翻译历程中的成功与失败、趣闻轶事、对翻译问题思考、翻译心路、翻译经验、对学子 的寄语等等,让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翻译的方方面面。丛书既有一定的学术性,又有较强的趣味性,对翻译学子有较大的实践指导价值,适用于翻译专业学生及社会 上的翻译爱好者和从业人员。 本 书是文学翻译和专栏作者方柏林的翻译随笔,分为四部分:部分是 翻译吐槽 ,是作者对业余从事翻译工作的苦乐发出的感慨;第二部分是 前言后记 ,是 作者为自己译作所写的序言的文字;第三部分是 翻译札记 ,是作者从事翻译工作多年的一些思考和经验总结;第四部分是 译余拾趣 ,是作者在翻译工作中的 点滴故事。
《桥畔译谈新编》是《译家之言》系列之一,该书由各篇独立而又前后呼应的小品组成,以轻松感性的文字,来谈论复杂艰深的大问题。《桥畔译谈新编》在原书《桥畔译谈》基础上由作者补充新作,新编而成,旨在以纵观全局的方式来探索翻译的质,属大家小作,微言大义。
《文体与翻译》选取新闻报刊、论述、公文、描述及叙述、科技和应用等主要功能文体进行英汉翻译的探讨,并指出各个功能文体所包含的范畴、文体特征以及翻译要点。 《 文体与翻译 》 关注的重点是 理解 ,*章便提出 翻译与理解 的讨论;*后一张包含的是属于译文操控理论的三个分论;其余六个单元都是针对性很强的翻译对策与方法的探讨。 《 文体与翻译 》 理论阐述明白易懂,原文例句精辟。
本书稿是由李永宁老师主编的系列高考教辅书,系列图书包括听力、语法、口语翻译与写作等。通过诊断题先自测,然后专项训练各个击破,既可以弥补自己知识的薄弱环节,又可以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后设计模拟试题,帮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本书除了依据考纲要求,设计力求效度与难易度相当的试题外,还作了详尽的解析,旨在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强项和弱点,也有助于教师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不少学过英语的人都认为,英译汉难在对原文的理解,译文表达不在话下;汉译英则正好相反,对原文的理解一般没有大问题,英文表达可能力不从心。这种体会应该说既对,又不对。为什么这么说呢?以He crashed down on a protesting chair.一句为例,该句译成中文容易吗?而它的英文意思却一点也不复杂。其实,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无论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只要肯下苦功夫,且身边又有相当水平的人随时给你纠正错误,是一定可以学好的。但问题在于,这样一位能够随时给予你指导的老师殊实难找。有憾于此,笔者长期致力于收集汉英、英汉误译中具有普遍性和趋同性意义的典型例子加以剖析、研究,以期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一个能够帮助指出译文错在哪里,原因何在,如何改进的“书师”、“书友”。 本书中所有误译例句均为笔者在多年教学科研
本书介绍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中西文化对比研究、翻译研究等内容。 这本文集记录了学会当时的学术水平和国内学术研究的实际状况,已经具有了历史文献价值。这一体系的*特点,当然是三个层次(语言表层结构、语言表达方法、语言哲学)的思想,这体现了中国对比语言学的特色和优势。其次,同许余龙的体系相似,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等既在理论和应用层面上交叉,又在具体应用的对象(教学、翻译、词典编纂等)上交叉。
本书以对比语言学和翻译学相关理论为基础,本着对当下英汉否定研究的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的目的,对英汉否定主要表达形式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和分析,对英汉否定主要概念的翻译提出了有效的翻译策略。
“新世纪翻译学R&D系列著作”是为适应 化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满足 和社会对翻译专业化,职业化的巨大需求而策划的一套丛书。由陈刚编著的《翻译论文写作与答辩指南(新世纪翻译学R & D系列著作)》可谓全国服务于翻译专业本科生(BTI)、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本科生(BA)、翻译专业研究生(MTI)、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学方向研究生(MA)学位论文写作与答辩的专业指南。 紧紧围绕“四合一”之主题(即集BTI、BA、MTI、MA生《毕业论文为一体),紧紧围绕“四类生”的专业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写作与答辩之主题,书作者将自己2l世纪以来指导这“四类生”毕业/学位论文的宝贵经验和盘托出,并就以下14个重要话题展开了专题讨论、案例分析与实践研究:(1)论文撰写的理念先行及论文选题基础;(2)论文写作如何起步一从总体实施开始,涉及封面设计、题目写法、声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一书立论于中西译学的对比,建基于语言文化历史分析。一方面,本书探讨了中国的翻译传统、翻译理论的中国价值体现,其中重点讨论了严复的翻译思想以及墨家思想对译学研究的启示,提出中国译学的建设必须重视 反思 超越 重构 三个阶段,提出 还形式以生命 的形式功能观;另一方面,作者对西方当代译论的源头、西方当代翻译思想及流派以及西方当代译论的局限性进行了正本清源的探究,对维根斯坦的意义观与翻译研究的关系作出提纲挈领的论述,指出了翻译作为一种 语言游戏 的特征;此外,还对本杰明的翻译观、翻译的原创性、以及翻译对原语的超越途径和特征进行了讨论。
林语堂创作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行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本着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对中国讲西方文化的目标,通过一系列优秀的创作和译作履行着一位文化使者的使命。而双重的文化环境与现实又赋予了林氏复杂而矛盾的文化观,其中既有他无法割舍的东方文化情结,又有无法摆脱的自我东方主义。本书在互文性的理论框架下,从跨文化的视角来解读林语堂的文化观与其汉英翻译之间的关系,探究前者如何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后者,而后者又如何彰显前者。
《文化翻译论纲》立意于提出文化翻译的基本理论模式,涉及对整体理论架构的探讨。 《 文化翻译论纲 》 全书分为九章,主要涉及文化翻译的本体论,具体包括文化翻译的六大课题及文化翻译研究方法论等问题。文前另有作者关于文化价值观论的研究序文,其主要论点是强调译者不能忽视对文化价值观的悉心研究,因为文化价值观研究是译者达至对原语的文化理解的关键,而文化理解则是该书自始至终强调的课题。作者认为,很明显,没有深入文化深层的理解,要做好翻译是不可能的。 《 文化翻译论纲 》 全书采取 以注补释 的方法,以突出论述重点并辅佐正文阐述。
思维模式对译文的句式有着很大的影响。《思维模式下的译文句式》重点研究的是东西方思维模式对翻译句式的作用。我们通过文本分析软件对西方译者与中国译者翻译的同一部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文本进行分析,发现他们在句式使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那些高频句、句、句,那些不同长度句子里的不同核心词与主体词,那些的句与句尾,那些风格迥异的疑问句、感叹句、陈述句与引语句,那些让东方学子惊叹不已的抽象概念词做主语的欧式句子,都充分显示了西方思维对英语译文句式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形成显著的语言特点。中国思维下的译者应该从这些西方思维模式下的语言特点得到一些启示,使我们自己英语译文的语言更加地道,增强译文的可读性,更好地传播和推广我们的中国文化。
本书以翻译理论为先导,以汉英语言对比为基础,以翻译实践练习与技巧为主干,以分析综合贯穿全书。*章是翻译标准及其相关问题,涉及基础的翻译知识;第二、三章是汉英语言对比及词汇对比的基础知识,通过语言结构对比,揭示汉英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和语言转换的基本规律;第四章探讨翻译中的句子翻译;第五章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经典的翻译赏析;第六章是大学英语四、六级汉译英技巧的指导和翻译实训。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汉英翻译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应试工具书,同时对广大的英语爱好者和高校教师也有参考和实用价值。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二部分借鉴他人的译文,试图出一些评判的标准。没有引用评论家的言论与术语,而是就别人译文具体考察,仔细研究,从中领悟翻译的门道。部分主要从自译的角度论述,认为译者与作者如是同一人而其运用两种语言的能力又都很好,那种译文理应是好译文,可作范本。第二部分主要从他译的角度论述,兼从英汉译和汉译英两个角度有代表性的译文加以评论。“译文比较”是对同一原文的两篇译文加以对比品评;“佳品赏析”是分析好评文的优点所在;这些都有助于译文评判标准的形成而不是空洞地讲什么信、信、雅。 第三部分是英译汉(E-C)实例,共选37篇;第四部分是汉译英(C-E)实例,共选68篇。绝大多数篇目在刊物上登载过,前者刊登于《英语世界》,后者刊登于《英语沙龙》。 第五部分是就本书第三、四部分的翻译实例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