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介绍了贺兰山东麓暴雨分钟和小时尺度的精细发生规律、低空急流与贺兰山东麓暴雨的相关性、不同类型和量级暴雨的环流特征、热带气旋远距离影响暴雨的机理、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卫星和雷达回波形态结构特征、典型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分析、地形和低空急流相互作用触发或 山前暴雨机制、暴雨预报方法等方面的 新研究成果。本书资料翔实、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全面,阐述简明,理论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干旱区复杂地形处暴雨预报预警业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书既可供气象、地理、环境、生态、水文等相关从事科研和业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 部门的决策管理者参考,也可供相关学科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作为《当代中国科普精品书系》的组成部分,本系列《应对自然灾害卷》包含了《当大地发怒的时候》《地球大气中的涡旋》《山崩地裂》《水多水少话祸福》和《地球气候的演变—过去、现在和未来》5 册,分别讲述有关地震和火山喷发、热带气旋(如台风)、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洪涝与干旱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科学内容。编者希望通过这些小册子向读者传递相关的知识,增强读者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
强对流天气的诊断模拟及其预报应用 定价 25.00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4月 开本 16 作者 周后福,郑媛媛,李耀东 页数 116 ISBN编码 9787502947309 内容介绍 强对流天气研究是当前大气科学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强对流天气的诊断模拟及其预报应用》介绍了近年来强对流天气的诊断分析、数值模拟和预报应用情况的研究成果,是作者多年来有关强对流天气的数值模拟和预报预警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炼,主要以强对流天气(包括冰雹、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龙卷风等)为研究对象,综合、系统地论述强对流天气的物理量指标、特征分析、效果评估、触发机制、短时预报技术、临近预报技
天气预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气象卫星为天气预报提供初始的观测数据,是气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共5章,第1章介绍了人类气象观测的发展历程,气象卫星的探测原理及技术特点;第2章阐述气象遥感的原理,气象卫星的观测数据及在各行业中的应用;第3章介绍气象卫星组成、研制、运输、发射和在轨运行全过程;第4章讲述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及产生的社会效益;第5章描绘象卫星未来观测需求和发展前景。 全书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性讲述了气象卫星相关科普知识,集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适合对气象和航天感兴趣的中学生、大学生和大众读者阅读,有益于视野开阔、知识面扩展及科学兴趣培养。
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 定价 138.00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02月 开本 16开 作者 俞小鼎 页数 314 ISBN编码 9787502941116 内容介绍 《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精)》由俞小鼎、姚秀萍、熊廷南、周小刚、吴洪等所著,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基本原理,详细阐述了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探测和预警冰雹、龙卷、灾害性大风、短时暴雨、暴洪等强对流天气和雨量估计方面的业务应用。全书共分8章。靠前到第四章是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基本知识部分,第五和第六章详细介绍了强对流天气系统的雷达探测和强对流天气的预警。第七章介绍了各种雷达产品和相应的算法。第八章描
Python气象应用 定价 80.00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开本 作者 周洋 等 页数 ISBN编码 9787502983819 内容介绍 气象工作涉及多种数据读写和大数据处理等问题,从海量数据中寻找有用信息又涉及动力诊断和统计分析,以及将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Python在开展气象数据读写、计算处理和可视化方面较其他软件功能更加全面,是可将上述任务一站式实现的计算机语言。 本教材基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生 开设的 “Python 气象应用”课程讲义 ,结合编者多年的科研应用和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 一套适用于气象应用的 Python经验和习惯
本书共分为4章。第1章对2018年 降水及暴雨概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加以综述;第2章从单站暴雨、连续性暴雨、区域性暴雨、主要暴雨过程等几个方面对2018年的暴雨进行索引;第3章对2018年主要暴雨过程的基本天气形势和降水演变特征进行概述;第4章对2018年10次重大暴雨事件从雨情、灾情及天气形势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书后的附录给出1981-2010年 暴雨气候概况。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和记录了2018年我国的暴雨状况,为气象部门开展暴雨的监测预报、科技攻关、灾害评估、预报总结等提供基础检索资料。 本书可供从事气象、水文、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科研业务、教育培训、决策管理及相关人员参考。
本报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牵头,组织 、 、清华大学以及中国科普研究所等单位的 40 余位专家编写,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减缓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四个部分。报告从科普的角度对《第四次气候变化 评估报告》进行解读,简明扼要地反映了 2015 年以来中国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为公众了解气候变化、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