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科学是研究心智和智能的科学,包括从感觉的输入到复杂问题的求解,从人类个体到人类社会的智能活动,以及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性质。它是现代心理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语言学、人类学乃至自然哲学等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认知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说明和解释人在完成认知活动时是如何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科学的兴起标志着对以人类为中心的心智和智能活动的研究已进入到新的阶段,认知科学的发展将进一步为信息科学技术的智能化作出巨大贡献。本书系统地介绍认知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反映认知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综合地探索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性质和规律。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信息学、智能科学等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信息学
\"本书以一个常见的抑郁症伴焦虑案例的连续治疗实录, 读者了解认知行为治疗在具体案例中是如何开始、推进和结束的。全面详细地呈现了如何从初始访谈开始启动案例的认知概念化,围绕患者目前存在的问题、治疗目标和患者一起建立稳固的合作联盟, 患者学习并运用认知行为治疗,先行转变功能失调性的自动化思维和行为以缓解症状,并在治疗的中后期调整功能失调性的信念与继续转变功能失调性的自动化思维和行为,与此同时,逐步完善案例的认知概念化,直至治疗结束。 本书配合案例的完整治疗实录,还同步呈现了每次治疗的总体构思,针对当次治疗实录的讲解,当次治疗后的总结与反思,以及临床的治疗记录(包括案例概念化)。为精神卫生与心理学领域的同行和初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实操指南。\"
药物治疗实施的是大脑修复术,心理治疗是观照灵魂的镜子,精神病学中存在着既对立又相辅相成的两大路径——精神动力学模式和生物医学模式。可是,当情绪治疗药物得到显著发展,管理式医疗的介入迫使 多医护人员选择药物治疗而非谈话疗法时,拥有一颗可修复的大脑真的能弥补丧失灵魂所付出的代价吗?人类学家T.M.鲁赫曼通过对美国医疗保健转型时期精神科的考察,揭示在两种模式的影响下,医生如何接受培训、诊疗患者,患者如何看待自身的疾病,医疗政策和保险行业如何处理难以量化的精神痛苦, 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与文化如何解释这些疯狂、苦难,以及个体应肩负的道德责任。这既是对精神病学历史的见证,也是对精神病学世界的审视,包含着对人类心灵的深邃思索。
本书共9章,首先概括性地介绍了人类精神疾病和动物实验的相关知识。然后,全书详尽介绍了在精神疾病研究中关于学习和记忆行为、焦虑和抑郁(样)行为、社交行为等的行为学实验范式,以及人类精神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等。本书还详细描述了动物行为学实验操作的硬件设施和分析系统(软件)以及近年来的创新技术。 本书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是 本聚焦精神疾病研究中啮齿类动物行为学实验的专著,是精神疾病、脑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学生等的一本具有系统性、理论性、实操性和 性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