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功能受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重要的特征症状,也是阻碍患者完全康复的一个重要原因。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社交技能训练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技能缺陷,提高其社会功能。本书提供了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技能训练的原理、具体实施的逐步操作方法、建议和相应工具表格等。本书理论框架清晰、用语简洁、操作性强。正如原著作者所述:“我们实现了编写一本‘亲手实践’书籍的目的,无论是新手还是有经验的临床医生都可以使用这本手册来组织有效的技能训练团体。”
遗传代谢性疾病是神经系统的一大类疾病,通常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多样,且往往合并难以解释的全身并发症。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但也有不少缺乏家族史的散发病例。同时,有些疾病家系遗传方式不典型、不明确,进一步加大了临床分析的难度。 基因检测是诊断神经遗传代谢病的重要手段。现有的基因检测技术包括一代、二代和三代测序。其中一代测序最为直接,可检测已知致病基因的点突变、重复突变和外显子重排等突变;但其检测基因有限,通量较低,通常对检测病例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及对目标基因的认识有较高的要求,容易发生漏诊。二代测序具有快速大规模筛查的能力,可检测出点突变、拷贝数变异及微小缺失 /插入突变,适用于诊断把握性较低、需要大规模筛查的患者,或者一代测序出现阴性结果、不能排除存在其他突变的患者;该方法可筛
遗传代谢性疾病是神经系统的一大类疾病,通常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多样,且往往合并难以解释的全身并发症。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但也有不少缺乏家族史的散发病例。同时,有些疾病家系遗传方式不典型、不明确,进一步加大了临床分析的难度。 基因检测是诊断神经遗传代谢病的重要手段。现有的基因检测技术包括一代、二代和三代测序。其中一代测序最为直接,可检测已知致病基因的点突变、重复突变和外显子重排等突变;但其检测基因有限,通量较低,通常对检测病例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及对目标基因的认识有较高的要求,容易发生漏诊。二代测序具有快速大规模筛查的能力,可检测出点突变、拷贝数变异及微小缺失 /插入突变,适用于诊断把握性较低、需要大规模筛查的患者,或者一代测序出现阴性结果、不能排除存在其他突变的患者;该方法可筛
神经科学在自然探索、临床治疗、智能技术以至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书全面阐述了目前神经科学在大脑的演化来源、发育过程、神经元网络功能运作、脑疾病与衰老、神经药物和神经调控技术等方面的理解,结合神经科学发展的历史,深入分析和探讨了神经科学和一般的生物学研究中若干基本的哲学问题,特别是深入讨论了神经药物和神经调控技术将会对社会生活和伦理造成的种种影响,以及科学家和一般民众所应持有的态度。
戒毒复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从多个因素出发构建干预策略和措施。笔者根据复吸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戒毒心理干预策略与措施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了“动机-技能-脱敏-心理能量”(MSDE)干预模式,本书主要介绍其相关理论、方法与心理干预操作步骤。 本书包括6篇38章。第一篇为戒毒心理治疗基础篇,介绍了国内外成瘾及其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模式与方法。第二篇为戒毒动机篇,介绍了六阶段提高和强化患者戒断信心与动机的方法。第三篇为戒毒技能篇,介绍了如何让患者对认知行为疗法感兴趣,学会正确应对诱惑、借口、危险情景、压力与情绪,以及有效沟通和解决问题。第四篇为脱敏篇,介绍了如何采用相关理论、模式及心理疗法,让患者淡化吸毒记忆和脱敏。第五篇为心理能量篇,介绍如何帮助患者释放负能量,促进心理成长,提
本书基于生命历程理论,深入剖析了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现象,并探究了表观遗传学在脑老化及痴呆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作者劳伦斯?J. 惠利指出,生命历程法是追踪智力发展的理想且高效的模型。借助该模型,他深入挖掘大脑功能的奥秘,全面阐释了衰老过程中影响大脑的多重因素,剖析这些变化的根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书中融合了丰富的案例、生动的插图以及详实的图表,语言通俗易懂,意在为那些努力应对复杂衰老体验的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提供有力支持。对于探究大脑老化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奥秘而言,这本书既是 价值的参考资料,又是一部富有吸引力的综合读物。
本书汇集了以行为治疗、行为分析、认知疗法、接纳和正念为基础的治疗精髓,强调了改变的核心过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认知行为治疗的本质;第二部分重点介绍认知行为治疗相关的行为原则、认知、情感、神经科学和进化科学;第三部分论述了构成认知行为治疗核心临床胜任力的方法,指明了认知行为治疗领域未来发展方向。
“中德精神分析性治疗连续培训项目”已经连续举办20余年,本书由该项目德方教授执笔,他们均为接受过严格培训的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会员和私人开业的精神分析师,既有长期在该培训项目任教的经验,又有丰富的临床经历。该书不但反映了当前精神分析性治疗理论和技术的近期新进展,同时也考虑到中国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在学习精神分析性治疗时特点和困难。本书的出版,对于精神分析性治疗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培训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相关心理卫生工作者,如精神科医生,精神科护士,精神卫生领域的社会工作者,以及对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感兴趣的各科医生,也是一本非常好的参考书。本书为英文撰写,由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肖泽萍院长主持翻译为中文。
由于社会心理服务需求的增加,成本投入少、治疗效率高的短程疗法越来越受个人和心理服务机构的关注,而认知行为疗法本身具有的结构化、目标导向性、合作性等基本特点也使其特别适合短程治疗。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有用且容易理解的框架,并辅以大量的案例对话分析以及清晰的思维导图,有助于系统掌握短程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原则和技术。阅读本书,你将了解到: 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特点; 短程认知行为治疗各环节应达到的目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及适合应用的各项技术; 意象技术、行为干预、放松技术、催眠技术和团体治疗在短程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应用。 无论是希望 多了解短程治疗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精神科医生,还是亟需认知行为疗法基础培训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本书都是一部大有裨益的案头参考书
本书旨在帮助受到抑郁症状困扰而尚未寻求医疗帮助的患者提供正确看待抑郁症的视角,破除与 “抑郁症”相关的污名以及对一些疗法的误解并就如何就医、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疗法以及如何保持疗效提供指导。本书将帮助患有难治性抑郁症的患者找到可行而有效的治疗方案,也将造福广大正忍受抑郁折磨的潜在患者。
本书在梳理心理治疗从经验实践到循证实践演进脉络的基础上,提出了精准心理治疗的 多维匹配模型 ,围绕解决来访者 是否适合心理干预 适合何种心理疗法 适合哪位心理治疗师 3个核心问题,展开了理论构建、工具研制、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系统研究。目前,该模型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率先进入临床实践的精准心理治疗理论模型之一,它可以帮助心理治疗师在了解自己的干预特点和工作风格的基础上,选择与自己干预取向和治疗风格等相匹配的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也可以基于来访者特征选择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和互动方式,从而改进治疗体验,提升治疗效果,实现最佳治疗。
网络游戏成瘾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除了探究其认知机制之外,研究者在网络游戏成瘾的干预和治疗上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网络游戏成瘾干预的认知神经科学》梳理了2000年以来研究者对网络游戏成瘾干预所进行的认知神经科学相关研究及其效果,*先分析了当前网络游戏成瘾的特征、流行比率和风险因素等,其次全面综述了当前各类针对网络游戏成瘾干预研究的特点并进行了评价,*后分别从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冥想、药物治疗、神经调控策略和其他疗法等方面系统归纳和介绍了相关的研究及其发现。《网络游戏成瘾干预的认知神经科学》全面展示了当前关于网络游戏成瘾干预的*新进展,可为认识这一障碍的发病机理及危害、探究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