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进化论鼻祖达尔文的脚步,作者在书中以轻松的笔调,配合科学实例,从分子生物学与进化发育生物学的角度告诉我们:进化随时在发生并且可以计算,亘古以来的生物皆拥有共同的 不朽基因 ,如何从 化石基因 看出环境变迁和生物进化,进化为何不断重演,人类和其他生物如何进行进化上的军备竞赛,生物如何从简单变得复杂。书末以历史证据辩驳 神创论 ,并提醒我们,人类正在改变地球的未来。本书是一个宝库,里面充满了关于进化过程如何塑造出人类和世间万物的全新知识。
天和地被创造,大海波浪拍岸,鱼儿戏水,鸟儿欢唱,大地上动物成群,但还没有一个具有灵魂的、能够主宰世界的高级生物。这时普罗米修斯降生了……他赋予万物以智慧,盗来天火照亮人间……
这本教材是专门为遗传学的初学者写的。内容包括经典的孟德尔遗传,细胞遗传,数量遗传与微生物遗传。第三版在前两版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突出基础训练,在传授遗传学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基本科研技能的传授。 全书内容和结构编排新颖,实验前列有实验统筹安排、实验记录、实验报告等基本要求;注重实验背景知识的介绍,实验材料、器具及药品,实验步骤,结果辨析等内容尽量详细说明,本个实验后附详细的参考文献;书末附有标本制备、显微镜使用、观察记录、统计测验等辅助内容。本教材广泛适于普通高等院校生物学相关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为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遗传学实验教程》由穆国俊和杨先泉主编,主要以植物及微生物实验材料为基础,汲取遗传学前沿发展的新技术,系统地从群体、个体、细胞、染色体和分子水平介绍遗传学实验技术。实验设计本着可操作性强、文字简练、图文翔实、通俗易懂的原则,希望能使学习者的实验技能及分析和解决遗传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有效提高。鉴于各校课时、设备和材料的差异,可酌情选择。《遗传学实验教程》共分6章,涉及经典遗传、细胞遗传、数量遗传、分子遗传和微生物遗传的主要内容,共32个实验;每个实验除包括基本实验内容外,还附有背景简介、实验注意事项和思考题供学习者使用。本书适用于综合性大学、农林、师范等院校生命科学、植物生产、食品科学、生物技术、农学、植物保护、园艺、植物科学、种子科学等专业本、专科遗传学实验教学使用,亦可
《人因工程学》系统地阐述了人因工程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研究了人与机器、人与环境、机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合理分配,以达到操作简便、省力、安全、高效、舒适的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人因工程学概述、人体测量、人的信息处理、作业环境、工作地设计、显示器设计、控制器设计、工作负荷与疲劳、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人因工程学的应用。 《人因工程学》除可作为高等院校工业工程专业必修课的教材外,也可作为其他产品类专业的必修课教材或选修课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供人因工程学相关方面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更加关注。在客观上,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特别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文明病、老龄化、成年人中的亚健康状况普遍存在。因而经常服用一些保健品或膳食补充剂,是一种客观需要。但是,制造者根据什么原则来开发能够广泛受欢迎的产品、消费者选择消费哪些产品呢?回答是明确的:功能性食品必须功能明显,原料来源丰富,物美价廉,而且,产品好剧具有天然性、营养性和多功能性。类胡萝卜素化合物以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引起了国内外功能性食品和药品行业的开发热。 但遗憾的是在中文文库中,类胡萝卜素的专门著述数量有限。相信这一专著的出版,会对开发我国自有的类胡萝卜素特产资源有所推动。
本书是一本关于遗传科学的科普书,通俗地介绍了遗传、基因和基因科学的基本知识及在社会各方面的应用,特别对近年来公众关心的 转基因 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说明了事实真相。内容翔实可靠,易读易懂,可以帮助读者正确认识和理解基因和转基因以及遗传(基因)科学,并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这些科学知识。 作为一位退休的研究基因的科学家,本书作者希望此书在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打击和消除伪科学在群众中的恶劣影响方面,能做出微薄的贡献。
本书实验在3个层次上展开,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为一体,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进行选择和调整,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17个基础性实验涵盖植物、动物、微生物和数量遗传的经典实验;综合性实验包括模式生物果蝇系列、染色体畸变系列、分子标记、表观遗传的甲基化分析、线虫遗传发育和大肠杆菌非中断杂交6部分;设计性实验以经典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结合的应用为理念,涉及植物基因工程、斑马鱼分子遗传发育、外周血培养的染色体分析、突变体的诱导、筛选与鉴定分析等实验组合。 本书旨在体现人才培养的整合创新和设计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对遗传学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实验后附有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示和可能的解决方法的参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书适于高等院校生物
《新世纪高等院校实验教程系列:遗传学实验教程》将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类遗传学的实验内容进行了整合,内容涵盖经典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领域,压缩了简单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创新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综合性实验的目标是综合运用已掌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研究和探索遗传学基本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系统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创新性实验主要针对遗传学发展的一些先进理论和先进实验技术,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实际上就是先人们对遗传现象的一种朴素的描述。到底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得生命在繁衍过程中既保持了物种特征,又使得物种之内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自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开始,人们对生命信息遗传的研究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紧接着遗传密码、遗传的中心法则等被发现,使人们对生命是如何一代一代繁衍的奥秘有了初步的了解。遗传学领域里一个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将引领读者了解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关于奇异的生命体内的密码,以及这些密码是如何被一一破译的。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遗传学(第3版)》根据分子遗传、数量遗传、发育遗传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改编的,尽量结合了农业生物学和植物、动物遗传育种的实践,系统地介绍了新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力图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遗传学的进展。
本书按照*本科评估标准规划实验体系,包括基础性实验、设计与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三部分,涵盖动、植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细胞遗传、生化遗传、分子遗传和群体遗传等方面的内容,共43个实验。每个实验包括目的、原理、材料、器具与药品、步骤、结果和实验作业等部分。本书基于教学和科研的成果、经验和内容,结合经典实验技术和新技术,使用通俗易懂的学术语言,介绍背景知识、技术方法、研究动态和结果,图文并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及农、林、医药院校等相关专业师生和科技工作者使用,也可作为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学参考书。
本教材是在十多年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编写的。教材的理论部分包括生物大分子的制备、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离心技术、分光光度技术及免疫化学技术;实验部分除了一些生物化学基础实验外,还列举了有关酶的综合大实验及免疫化学实验;一些与实验相关的英文资料及优秀学生实验报告举例见本书所附光盘。书末的附录还包括了生物化学常规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常用试剂和溶液的配制以及常用数据列表等内容。
本书共有15个实验,内容涉及动物、植物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与特征,人类染色体的特征与分析方法,物理因素、化学因素诱变的方法及结果鉴定,果蝇的采集、饲养及唾腺染色体的提取与特征观察,数量遗传性状的统计分析等。考虑到学分制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分数不同,也考虑到学生预习的需要,每个实验分别阐述基本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作业与思考题。首先是实验的基本原理,然后是详尽的操作步骤,接下来是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后是为巩固所学内容提出的作业与思考题。从材料准备、实验观察到统计分析均由学生分组完成,培养学生认真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数据及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面对问题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是在深入分析和研讨国内遗传学实验现状的基础上,以原有的遗传学实验教材为参考,整合并新编了大量实验项目,力求训练和培养学生遗传分析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国内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本教材依据学科研究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技术成果,选编了32个实验,包括模式生物性状的遗传分析、人类性状的遗传分析、生物染色体的遗传分析、基因连锁的遗传分析、基因突变的遗传分析、生物进化的遗传分析、生物亲缘关系的遗传分析、生物性别决定的遗传分析、基因定位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功能的遗传分析10部分内容。在编写中注重实验材料成本的控制和实验设备的基本条件,同时在同一类别的实验项目中,列出了多种不同的材料供选择。实验材料涵盖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多种类型,实验层次涵盖了个体、细胞、分子水平,力争适用于不同区域
本书按照构建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针对生物类和农科类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方式和较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系统地介绍遗传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全书内容包括绪论、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孟德尔规律、连锁遗传规律、数量遗传、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微生物遗传分析、遗传的分子基础、核外遗传、群体的遗传平衡、遗传与进化、表观遗传学简介,以及相应的实验指导。本书在编写体系上以经典实验案例为引导,力求突出重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少而精的原则进行教材内容的组织和编写,内容丰富但篇幅不大。本书适合生物技术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及农科类专业的师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
遗传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技能在遗传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遗传学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本书编写了41个实验项目,涵盖了经典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等领域。为了适应高等院校的实验教学改革,本书的实验内容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研究性实验,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培养、提高实验水平以及培养独立思考和综合科研能力。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及农林、医学院校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遗传学实验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科学的本质是批判,交流的本质是质疑。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作为原始创新的源头之一的作用,弘扬“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倡导自由探究,鼓励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氛围,为科学家萌芽时期尚未获得主流认可的学术观点、理论以及灵感提供交流平台。该活动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举办。
这本书是归集了我国56个民族肤纹学资料的部专著,此书的问世是中国肤纹学研究协作组努力的结果,也是他潜心研究20余载的硕果。概论中有关肤纹学研究历程的叙述,有着翔实而丰富的历史资料,就像是一篇肤纹考古文献,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中还提出了一些新想法,书中对56个民族的肤纹一一作了介绍,成为一本很有学术价值的资料集。 人类肤纹是外露的经典遗传学性状。它终身不变,每人各异。终身不变的特点,使对个体的肤纹观察不受年龄或生死的限制;每人各异则使肤纹成为个体识别的可靠证据。在群体中一些肤纹项目的数据相对稳定,是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的一种有用的遗传标记。
贺竹梅、李刚、梁前进、程焉平编*的《现代遗传学学习引导》的内容主要取材于《现代遗传学教程》(第2版)(贺竹梅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同时参考了国内外同类书籍的精华。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书和协助学生复习应考。全书共分14章,各章的结构为: ①主要内容介绍;②重要概念剖析;③习题思考解答。本书编写的宗旨是:引导学生会读书、读好书,让认真读书之硕果成为学生获得优异成绩之必然,并实现促进能力培养之目标。 各章中主要内容介绍的作用在于学习引导,可使学生在课后或考试前及时、全面并有效地理解和掌握遗传学各章节的基本要点、难点与重点,使学生掌握各章节的基本要素构成,以求事半功倍。设置重要概念剖析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全面覆盖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范围,以求读书与考试 兼
本书以近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各种版本的《遗传学》的教材的课后复习题内容为主导,以遗传学的知识体系为主线,以试题与解答试题的形式构建全书。试题的设计考点明确,难度与真题一致,具有用于考试的可操作性。答案在明确解题思路的前提下,贴近临场考试应该和可能给出的解题文字量,繁简有度,特别便于学生把握。本书适用于农业高校植物生产类、生物类专业的遗传学教学参考使用。
《园林植物遗传学(第2版)》(编者戴思兰)在编写过程中考虑到园林和观赏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园林和观赏园艺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和认知过程进行编写。《园林植物遗传学(第2版)》分为15章,主要内容包括: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孟德尔式遗传分析,连锁遗传与染色体作图,数量性状 的遗传,细胞质遗传,遗传物质的改变,遗传的分子基础,群体遗传与进化,花色的遗传调控,彩斑现象的遗传分析,花朵直径的遗传,花发育的遗传 调控,重瓣性的遗传和花型的发展,抗性遗传。每章附有本章提要、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
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由谈家桢院士创立的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研究实体,是我国早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1984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立,1985年开始运行,同时向国内外开放,1987年通过国家验收。 实验室积极为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服务,研究突出源头创新。主要科研方向为:①基因功能及基因组学研究,包括人类遗传学、医学遗传学、群体与进化遗传学研究方向,研究的重点锚定于“肝癌、糖尿病和肺结核核等重大疾病”的基因组学变异问题;②遗传工程的理论基础与应用研究,包括遗传工程、植物遗传学研究方向,锚定于应用遗传工程理论探讨和发展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新靶标、新药物、新技术。
本书是在天津大学环境学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和改革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部分介绍生物化学常用的实验技术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对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叙述,增设了对实验数据进一步分析的内容;实验部分编写了适合工科学校环境及相关专业的实验,其中包括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创新性实验三个板块。教材的内容分别对应生物化学实验学习的三个阶段,即理论学习阶段、基础性实验阶段和提高性实验阶段,使读者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附录收集了实验中的常用数据,便于随时查阅。 本书可供理工科院校环境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使用,也可供环境领域相关科研工作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