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介绍群体遗传与数量遗传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全书分群体遗传、数量遗传、育种应用和基因定位四部分。第1~5章为第一部分,是群体遗传学基本理论,主要介绍群体遗传结构与交配系统之间的关系、群体遗传结构的定向改变、有限大小的随机交配群体、有效群体大小、系谱分析及遗传多样性的分子理论等。第6~10章为第二部分,是数量遗传学基本理论,主要介绍数量性状的遗传学和统计学基础、双亲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随机交配群体的遗传分析、基因型和环境互作、遗传交配设计及其分析方法等。第11~12章为第三部分,分别介绍数量遗传学理论在随机交配群体选择和纯系品种选育中的应用。最后一章为全书的第四部分,简要介绍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群体类型、简单区间和完备区间两种定位方法,以及一个集成遗传分析软件。为便于教学
本书作为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的经典酵母实验教程的第二版,收录了酵母研究中常用的减数分裂作图、转化、基因置换等11个实验,以及酵母蛋白抽提、活体染色、RNA分离等28种技术方法。文字简洁明了,内容全面而详细,兼顾经典和前沿,是该领域的**之作。
近年来,以DNA探针与中期染色体和间期核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为代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新技术有了很大发展。FISH作为一种有效的分析诊断工具,已经广泛应用在生物医学的多个领域中,包括儿科学、医学、遗传学、围产医学、生殖医学、病理学、血液学和肿瘤学邓。本书为从事遗传和肿瘤学诊断服务的实验室科研人员和医生,对绝大多数的FISH技术都提供了稳定可靠、步骤详尽、易于操作的实验方法。书中的实验注意事项和疑难解答都是在每位编者的亲身经验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有助于得到最佳的实验结果。书中部分章节还对某些专题进行了综述。 本书对于从事遗传和肿瘤学诊断服务的实验室科研人员和医生,所有细胞遗传学家、病理学家、专业技术人员、初学者以及学习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具有较大的参考作用。
生物遗传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物质基础。本书介绍了典型珍稀濒危动植物遗传资源定价体系研究、遗传资源保护成本效益监测研究、遗传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地位研究、基于遗传资源价值的管理工具研究,以及构建遗传资源价值评估方法体系等成果。
遗传学学科的起源应归功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以及土9世纪后半期BaranetSky提出的染色体的概念。遗传学学科的真正构成是在20世纪初期形成的。而关于基因确切的化学属性知识及其表达机制方面的突破,是在于1953年WatSon和Crick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这一结构可以解释基因的所有属性。这之后的一系列发明和创造,导致遗传语言的确立。解释基因的核酸语言翻译成为蛋白质的氨基酸语言的机制的密码概念是一个重大的发展。一旦基因和遗传密码的属性得到认识,技术上的惊人发展将会导致这样的事实,基因可以被分离、合成、分析,并且可以被改造,被从一种有机体直接转移到另一种有机体上。这种培育转基因作物的新技术,结合传统的作物改良方法,如通过突变、染色体变异和杂交等所产生的影响,简直难以估量。 同时,作为遗传物质或基因的载体,需要
本书是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实验手册系列专著之一。全书共划分为5个部分:第1部分描述研究人员在开始研究之前需要了解的基础,主要是告诉读者正确的遗传研究应从所涉及的问题和恰当的群体选择开始。第2部分是关于基因分型的基因组变异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提供了人们期望从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的实验手册系列获得的传统“配方和方案”。第3部分主要涉及对获得数据的分析及进行SNP选择策略和遗传关联分析的工具。第4部分充分介绍了生物有机体的当前研究状态,特别是已完成基因组测序和不同水平遗传分析的主要模式生物。第5部分着重描述一些关于人类变异分析的远景和研究方向。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教学研究人员参考。尤其适合作为生物学,医学、农学及环境生物学等专业的研究与实验教学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建立在作者十多年科研和教学的基础之上,全书可分为四部分。第1章为*部分,介绍遗传研究群体。主要包括常见群体类型、基因型数据的初步整理和分析、基因效应和遗传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单环境和多环境表型观测值的方差分析,以及基因型值和遗传力的估计等内容。第2章为第二部分,介绍连锁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主要包括世代转移矩阵、两个座位上基因型的理论频率、两个基因座位间重组率的估算、作图函数和遗传图谱构建算法等内容。第3~第7章为第三部分,介绍数量性状基因的作图原理和方法。主要包括单标记分析,简单区间作图,完备区间作图,上位型互作及与环境互作的QTL作图,选择群体、自然群体和多亲本群体的基因定位,以及QTL作图中常见问题解析等内容。第8~第10章为第四部分,介绍育种中的模拟、预测和设计。主要包括育种过程的建
本书是经典著作《细菌分子遗传学》的第五版(*版于1989年出版),全书共十章。本书清晰透彻地阐述了细菌分子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着重于从分子水平分析了细菌的遗传和变异机制。本书尤其注重经典理论和**研究进展、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内容翔实,实用性强。
《营养基因组学:发现通往个性化营养的途径》简介:营养基因组学,虽然仍处于其初级阶段,已经揭示了许多有关饮食与基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正是由于其潜在的应用性,营养基因组学定将在未来几年里为人类健康管理和对抗疾病的方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为了实现*健康状态与长寿,人类在个体化营养建模以及用以基因型为基础的饮食干预来预防、减轻或可能治愈多种慢性疾病和某些癌症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涵盖的主题包括: ·营养素与基因表达 ·一代谢组学在个性化健康中的角色·寿命调控与热量限制的分子机制 ·癌症预防中的绿茶多酚与大豆肽 ·母体营养与胎儿的基因表达 ·熟食中杂环胺的基因易感性·营养基因组学中的生物信息与生物计算 ·追求理想的饮食 Jim Kaput、Raymond L.Rodriguez主编的《营养基因组学:发现通往个性化营养的途
本书以葡萄遗传育种与基因组学主要研究成果为基础,阐述了葡萄遗传育种的理论、实践性成果以及葡萄基因组学研究的前沿内容。全书共分 9 章,对葡萄的植物学分类与品种分类、重要性状遗传特点、种质资源研究、育种方法与进展、转基因、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介绍与分析。 本书是我国部关于葡萄遗传育种与基因组学的著作,可为果树工作者以及对果树遗传育种与基因组学研究感兴趣的科技人员提供参考。
《细菌分子遗传学(原书第五版)》是经典著作《细菌分子遗传学》的第五版(版于1989年出版),全书共十章。本书清晰透彻地阐述了细菌分子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着重于从分子水平分析了细菌的遗传和变异机制。 本书尤其注重经典理论和*研究进展、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内容翔实,实用性强。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发生可遗传变化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主要包括DNA甲基化、核染色质修饰、印记基因丢失及microRNA等,作为一种阐述具有相同DNA序列的细胞或生物体如何产生明显表型差异的机制,有助于解释生活习惯与疾病发生间的关系,可作为疾病诊断、防治的生物标志物。动脉粥样硬化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深入了解表观遗传修饰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对于进一步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生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DNA-RNA-蛋白质”这一中心法则不能解释所有生命现象。表观遗传学是在这些例外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成的,是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DNA甲基化和染色质重塑等。表观遗传学已经部分颠覆了我们对生物结构和行为方式的理解。本书共分为七篇,主要内容涵盖DNA甲基化、组蛋自修饰、miRNA调控研究前沿和实验技术。在主要阐述了表观遗传学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本领域国内外**科研成果,系统总结介绍了当前表观遗传学领域的前沿进展和**研究方法。
基因替换与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是生物进化中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袁志发所著的《群体遗传学进化与熵》在论证熵作为多样性测度及其遗传学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熵信息原理讲述了群体平衡、非*交配群体、系统性过程、*遗传漂变和分子进化中的熵变规律,探讨了生物进化与熵的关系。 《群体遗传学进化与熵》可供遗传学工作者、应用数学工作者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参考。
《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是融汇了近代植物基因工程新理论、新技术及新成果编写而成的系统论述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的“十二五”高等院校统编教材。《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对**版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共设八篇46章,新增了“植物基因变异分子生物学”、“植物质体基因转化系统”及“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表达调控”等共20余章,*后还增加了第八篇生物信息学与植物基因工程,新增内容为《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时,《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引入了许多**的图表及近三年的新文献,力求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既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又深入浅出,使《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具有多种功能。
本书是关于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一部综合性著作,它全面系统地覆盖了有关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诸多领域;从原始取材到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从基本原理到实验操作都作了深入而详实的全面阐述。全书包括生物制备和分析检测方法;免疫学方法在生化实验中的应用;还用较大篇幅着重叙述了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与性质的研究。 作为一本实验技术类的图书,本书不仅较详细地阐述了有关技术的具本操作和程序,更着力于对各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故本书不仅可作为从事生命科学,特别是生物化学相关领域工作者的实验室参考工具书,也可供有关高校师生及科学工作者对生化实验技术的理论作深入探讨时参考。
本书全面总结了功能基因组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国内外在基因功能研究领域的主流技术和*发展趋势,共13章,分为四个部分。部分(1~3章)概述核酸操作的主要工具和方法。第二部分(4~6章)系统地介绍了基因的克隆、定位和表达体系。第三部分(7~9章)归纳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涉及动物模型、蛋白质相互作用、定点突变、基因表达谱以及RNA干扰等多个方面。第四部分(10~13章)具体分析突变体在植物基因功能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相关教师和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以作为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研究生教材。
本书建立在作者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全书共分四部分,部分为章至第三章,介绍育种群体的遗传组成和改变群体平衡的因素,讨论群体遗传学在遗传资源搜集和繁殖再生过程中的应用,这一部分可视为群体遗传学;第二部分为第四章至第八章,介绍双亲杂交后代群体和*交配群体的遗传分析方法、常用的遗传交配设计和估计遗传参数的方法、基因型和环境互作的分析方法以及数量遗传在育种中的应用途径等,这一部分可视为经典数量遗传学;第三部分为第九章至第十二章,内容包括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连锁图谱的构建和QTL作图、BLuP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以及利用已知基因信息的数量遗传和育种方法研究等,这一部分可视为现代数量遗传学;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上述内容,把数量遗传研究中涉及的一些线性代数、矩阵理论和概率统计方面的
本书围绕对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概括描述,向读者介绍了近几年来生物学以及医学生物学研究方法上的发展,以及这些方法在研究思维上的深远影响。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三个方面组成一个研究、探索问题的互动平台,使读者对生物信息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利于更深入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变异、基因组表达、DNA芯片、蛋白质组学、全基因组学以及基因组学在医学病例中的应用等,同时穿插问题探讨、数学备忘录等使内容更加丰富。 本书可作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生物信息学教材或教学辅导书,亦可供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医学、药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的主要内容来自冷泉港实验室举办的人类复杂疾病遗传学课程,内容汇集了当前国际上遗传学工作者寻找致病基因的**研究方法和这些方法背后的遗传学概念与统计学理论。既有后基因组时代以GWAS等为代表的热点研究领域的新方法,同时又以发展的观点介绍了连锁分析等经典的研究手段。具体内容包括基本遗传学与孟德尔遗传、统计方法、遗传流行病学、连锁研究、传递不平衡检验分析、变量成分分析、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拷贝数变异、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RNA编辑复杂性,以及遗传学计算机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