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怕死是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也是我们这个高智商物种独有的恐惧。 3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世界各地开展了长达30年、超过500次的实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 恐惧管理理论 ,揭示了应对各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死亡念头对我们生活的深刻影响。 积极影响是,对于死亡的恐惧引导着艺术、语言、经济、科学的发展。消极影响则是,对死亡的恐惧会在我们身上触发一系列不幸的心理现象和防御行为。 认识到死亡终至,使我们刷爆信用卡,钟爱奢侈品和昂贵的轿车,往脸上涂抹化妆品或整形,像疯子一样飙车,渴望青史留名 但是,我们不必任由这种藏在意识深处的恐惧影响我们的生活。在清楚地看见它对我们的影响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向死而生,对自己所做的选择和采取的行动变得更加自信。
本书上篇主要介绍了包括进化论、哲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在内的西方人类学研究的不同范式,沿着历史脉络梳理了不同范式的发展历程,既系统阐释了每一个研究范式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核心观点,又聚焦了不同研究范式下的经典理论流派的研究方向和核心关注点。在此基础上,本书认为应该在不同的思想流派间搭建起联系,形成强调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共识,即历史和文化是人类学的构建条件,进而提出历史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主张,并对此范式进行具体剖析。 在对不同的人类学范式进行深刻剖析后,本书下篇论述了历史文化人类学范式下几个人类学核心主题,包括身体、模仿、表演、仪式、语言、图像和想象、死亡和出生,这些核心主题均来源于人类学项目研究成果,集中展现了人类基本行为、活动与关系的研究现状。
《生命系列·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里,作者把人类的23对染色体形象地比喻为人类这个物种的23章自传,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的资料,从每一对染色体上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基因,分23个主题,向非生物专业的读者生动而系统地介绍了基因在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疾病等过程中的作用;基因在生命进化过程中的演变以及这种演变对人类的影响——自私基因的理论、两性)中突的理论,等等;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基因对于人的智力、性格、行为的决定作用;遗传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以及滥用),和这些应用所面临的伦理问题;遗传学知识对于哲学的影响,等等。
人类起源神话指以探索人的产生为主要目的的神话。这本《中国少数民族人类起源神话研究》由王宪昭著,以我国少数民族人类起源神话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类型研究和母题研究为切人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解析和阐释。首先阐述了人类起源神话的界定、生成、特征以及与之相关氏族、部落、民族、母题等基本问题。认为 母题 是神话叙事过程中自然的基本元素,它们可以在神话的各种传承渠道中独立存在,也能在其它文体或文化产品中得以再现或重新组合。母题是各民族神话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特定单位,具有明显的方法功能。根据我国少数民族人类起源神话母题统计数据和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中国少数民族人类起源神话研究》对神或神性人物造人、孕生人、化生人、变形为人、婚配生人、感生人和人类再生等七大类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
《设计中的男女尺度》为世界各地的居民和不同人群提供了适合他们身体尺度条件、从事产品生产以及创造环境所必需的广泛关键信息资源。本书包括200多幅图片、数字化设计工作单位需要的*设计信息、符合国际通用标准的尺度以及很多相关资料。
本书颇具原创性地介入了当前关于现代性、反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争论之中,作者认为,这些争论都深陷于现代性所奠基的二元对立(主体与客体、自然与文化、人类与非人类……)的错误之中,并割裂了时间。我们的“现代”社会从来没有按照支撑其世界表征系统的宏大分界来运作:一方面是自然,另一方面是文化,两者根本对立。事实上,现代人在实践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制造杂合体,那些既属于自然又属于文化之物。在此意义上,拉图尔的这本科学人类学著作告诉我们,我们真的从未现代过,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一种信仰。 基于此,拉图尔 匠心地以“科学论”的工作为基础建构出一种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非现代”立场,并发展出一种对称的人类学。他力图在实践中将人类与非人类这对范畴联结起来,打破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割裂和前现代、现代与后
毫无疑问,人类是600余种灵长类中的一种。解剖学者说猿猴的手掌、指纹、大脑等身体结构与人类似。行为生态学者说猿猴的行为和复杂社会关系与人类似。人类学者说猿猴的工具使用技能和文化传播可能接近于人类的雏形阶段。心理学者说猿猴是地球上聪明的动物。保护生物学学者说有猿猴生活的森林一定是健康的森林,保护猿猴就是保护森林生态。医学工作者说猿猴的免疫系统接近于人,是克服人类疾病的*模型动物。分子生物学者说黑猩猩属与人类基因相似度高达98.7%,是与人类近缘的物种。可以说,猿猴是一面多棱镜,从方方面面映射出人性起源的背景。 本书是目前国内本综合介绍灵长类知识的书籍。书中全面讨论了人与猿猴的异同,尝试从灵长类进化的新视角探索人性起源,解释人类的共通性及其生物学本质,并为读者提供理解自身的新思维。章
讲坛耕耘四十载,精髓浓缩十余回。读者手中的这本《人类学》经典双语教材由北美资深人类学家科塔克教授编撰完成。它不仅是作者近四十年学术累积的硕果,更是在不断的版本更新中获得化蛹为蝶的力量,堪称北美人类学教材中的典范。 文化素来以语言为其重要载体,直接的英文阅读所带来的思维转换与意义提升是我们多年来不断追寻的目标,这里我们依然希望读者能够在这本融知识、信息及语言魅力于一体的典范教材中获得思想的进一步提升。 请在跨语境的阅读中跟随我们共享人类的文化之旅!
《中国体质人类学百年文选》收录了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在国内以中文发表的43篇体质人类学方面研究论文,涉及更新世的古人类化石、古猿和巨猿化石、现代及化石灵长类、全新世考古遗址出土的人类遗骸、现代人活体及骨骼、血液遗传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材料,以及相关的理论研究。这些论文涵盖古人类学、灵长类学、法医人类学、解剖学、人类遗传学等学科范围编者试图通过这些文章以及各文所附的参考文献目录,为读者提供大致反映近百年来体质人类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各分支领域研究情况的一套资料。
运动生理学是生命科学中人体生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从实用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该学科涉及专业术语很多,而且随着 学科的发展还会有新的术语不断涌现,名目繁多的术语在任何一本教科书中都不可能给出详细的解释,由于人们在专业知识认识与理解水平上的不同,即使同一名词,给出的解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运动生理学教学的经验和理解,选取了邓树勋等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运动生理学科教书中经常出现的200多个名词作为主词,做了比较详细的解析和知识拓展。
本书通过石器(化石),解读“东方人类”(桑干河人)的生存、生活、演变和发展历程,通过桑干河流域(小)细石器文化的流布,寻找桑干河人的迁徙路径,进而搜寻“桑干河流域(小)细石器文化圈”的时空范围以及其对人类进化与发展的推动作用。作者通过具体的研究,提出人类不仅是从非洲走出去的,也是从亚洲的桑干河流域走出去的;忘记了桑干河流域(小)细石器文化就是忘记了人类自己;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过度地开发和索取,终受到惩罚的还是人类自己。
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中国技术史学者正在着力开拓新的研究视界,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本书以第二届全国中青年技术史研讨会的主题报告为基础,将国内外专家的报告和论文辑录为八讲,献给同行和有兴趣的读者。本书作者分别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与工业考古学等新视角,考察和探讨国内技术史学者以往较少关注的日常技术、身体技能与操作、民间信仰、地方知识以及近代工业遗产等问题,以期更全面地,更深入地认识中国的技术及其文化背景。 《技术的人类学民俗学与工业考古学研究》作者分别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与工业考古学等新视角,考察和探讨国内技术史学者以往较少关注的日常技术、身体技能与操作、民间信仰、地方知识以及近代工业遗产等问题,以期更全面地,更深入地认识中国的技术及其文化背景。 本书适合从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是赫胥黎在《物种起源》广受争议的背景下写成,赫胥黎通过梳理类人猿的发现史,人类、类人猿和大猩猩在解剖结构和行为习性等方面的比较,胚胎学方面的证据,详细讨论人类和次于人的动物的关系。赫胥黎的立场十分明确,他不仅拥护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而且他毫不犹豫地从中推论,人类正是、也只能是进化的产物。赫胥黎在本书中强调,人类与黑猩猩等猿类的如此接近,表明人就是源于这样的动物祖先。但是,他更深信,文明人和兽类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这就是说,不论人是否由兽类进化而来,但肯定不属于兽类。 本书后半部分为赫胥黎的演讲集,通俗生动,从中可见赫胥黎卓越的演讲风格,对科学方法的注重,还有他投入科学教育及其普及事业的极大热情。他对达尔文理论的论述精辟凝练,以深厚的说辩技巧和俏皮睿智
美国史密森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简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是世界上专门收藏具有历史价值的航空与航天飞行器的知名博物馆,它收藏的展品是对人类飞行及太空探索过程中里程碑性事件的纪念。本书中展现的100件馆藏珍品由该博物馆的馆长亲自挑选,包括由查尔斯?林白驾驶的实现首次次跨越大西洋飞行的 圣路易斯精神号 飞机;由查克?耶格尔驾驶的突破声障的贝尔X-1试验机;巴兹?奥尔德林在 阿波罗11号 飞行任务期间穿过的航天服,以及曾经执行过39次飞行任务并在太空累计度过了365天的 发现号 航天飞机。每一件展品均有全幅图像,并配有基本信息说明。本书适合青少年阅读。足不出户,即可游览世界知名博物馆。
周雷的这本《人类之城》是一本基于人类学田野调查、基础文献深读和理论反思的生态人类学作品。其中,理论梳理部分涉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人类学博士课程以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人类学博士课程的核心文献,作者从个人阅读和研究角度进行了介绍和反思。通过理论阅读、田野经验、人类学反思,本书试图实践一种知行合一的研究方式,并针对环境问题、生态认知、发展症候等问题提供另外一种思考路径,以期引发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人类之城》的写作和构思,始自作者针对云南滇池的人类学博士论文研究,并逐渐延展开来,讨论了清迈、曼谷、伦敦、利物浦、新加坡、香港等地的现象,这种“地理观”和案例使用,在作者看来,更是一种认知和思考方式呈现,而非确凿的民族志证据。在此,作者试图尝试一种个人理解中的人类学思考方式和文本表达可
人类基因组的 23 对染色体的图谱绘制是新世纪重大的科学发现,它提出的问题与它解答了的问题同样多。这些问题将深刻地影响我们对疾病、寿命和自由意志的思考方式。 《基因组:人种自传 23 章》通过在人类每一对染色体上选择一个新近发现的基因并讲述其故事,作者马特里德利叙述了我们这个物种及其祖先从生命出现之初到未来医学边缘的历史。他探讨了由于基因组的图谱绘制而出现的科学、哲学问题,将帮助读者理解这个科学里程碑对你、对你的孩子、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本书吸收借鉴了国内外*的人类学研究成果,着重介绍文化概念及其解释,重新整理了以往中外人类学各常见的理论述说模式,并探求人类学理论的时空轨迹及在今日社会变迁条件下的研究途径,从而阐明了人类学的理论架构及其内涵。本书不仅有对人类学学科总体的研究,而且分章专述人类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善及其成果,在秀限的篇幅内,囊括几乎所有人类学分支以蔚成大观,可谓本书一大特色。
陈祥军编著的《回归荒野--准噶尔盆地*的生 态人类学研究/生态人类学丛书》在大量田野调查和 文献研习的基础上,运用生态人类学和恢 复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普氏*回归故乡后的野 放过程,以期通 过研究一个物种的恢复过程,为其他濒危物种的恢复 及保护提供本土 个案基础,其间*、人与环境复杂的互动关系,有 较高的学术价 值,对于我们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有着警鉴意 义。同时,《回归荒野--准噶尔盆地*的生态人类 学研究/生态人类学丛书》作者 指出一个物种的恢复工程往往涉及社会、经济、生态 、文化、政治以 及国家、地方、集体或个人利益等深层问题,因此一 个物种能否真正 回归荒野有时候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而是一个社 会文化问题,甚 至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社会文化问题比生态问题更加 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