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弗里德 博赫曼教授编写的《金属有机与催化导论》一书简明且富有理论深度,全书包括三个部分,即主族元素的金属有机化合物、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金属有机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均相催化。不仅丰富了反应成键知识,还提供了高效与经济制备化工单体的范例。 本书既可以作为从事(精细化工和制药化学)合成化学、材料制备和催化科学领域研究学者进行新化学反应与材料设计及单体制备工艺等研究的参考书,亦可以作为化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金属有机与均相催化的教材,还可以作为化学工程和生物化学研究人员学习均相催化与仿生催化的参考书。
本书介绍了氧化锌(ZnO)的掺杂技术、性能及其应用。全书共分七章,章概述了ZnO的结构、基本性质与制备方法,第二章介绍了ZnO的本征缺陷和非故意掺杂,第三至第六章分别介绍了ZnO的n型掺杂、p型掺杂、合金掺杂、稀磁掺杂等各种掺杂技术及其应用,第七章阐述了ZnO半导体器件的相关研究。 本书在内容上宽度和深度相结合,系统介绍了ZnO的基本知识,同时对ZnO研究的热点领域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探讨。本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重点介绍了ZnO半导体薄膜材料的掺杂技术、物理基础及其应用,对ZnO纳米材料的相关内容也有所涉及,叙述了ZnO研究和开发应用领域的新概念、新进展、新成果和新技术。 本书可供从事半导体材料、薄膜材料、纳米材料、功能材料及其相关器件研究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
《汽车化学品配方与制备300例》共收集了的车用洗涤剂、车用上光蜡、车用防护剂、车用防冻液、车用尾气净化剂、车用制动液、车用漆等300余种配方与制作,详细介绍了产品的特性、产品的应用、原料配比和制备方法等,适合从事汽车化学品生产的人员参考。
芒硝与硫化碱是日用化工和能源重化工的基础原料。这本朱安乐主编的《中国芒硝与硫化碱(精)》介绍了世界和中国芒硝资源分布、已探明的储量及开采工艺,芒硝与硫化碱生产发展历史、生产工艺、发展前景,芒硝与硫化碱用途等;还介绍了全国芒硝与硫化碱生产企业及产品市场情况。本书可供业界相关经营、管理、生产人士阅读,也可供相关科研人员参考。
《红土镍矿干燥与预还原技术》从火法冶金的角度,重点阐述了红土镍矿干燥和预还原技术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涉及红土镍矿处理方法概述、实验方案设计、红土镍矿物理化学性质、干燥特性及力学性能、红土镍矿中镍和铁的还原效果、预还原热力学和动力学以及还原产物中金属镍的分析方法、红土镍矿干燥、预还原的技术参数、干燥机理及预还原的反应机制等。 《红土镍矿干燥与预还原技术》可供有色金属冶金领域的高等院校师生及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参考。
《绿色铜缓蚀剂》结合作者二十多年来开展绿色缓蚀剂的研究工作,系统地论述了绿色铜缓蚀剂的特点及发展,并详细介绍了聚天冬氨酸、聚环氧琥珀酸、植酸、3-氨基-1,2,4-三氮唑、羧甲基纤维素钠等几种绿色缓蚀剂对铜和铜合金的缓蚀效果及作用机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颖的防腐蚀技术如自组装膜技术等应用于铜和铜合金的防腐蚀。 该书可供腐蚀与防护领域的学生、科研工作者和企业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精细化工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参考。
挂县是电镀工艺中关键的工具,有“三分技术,七分挂具”之说。本书是关于电镀挂县的专门的著作,系统地阐述了挂县的类型、形式、设计和制作方法、使用和维护注意事项,全面地介绍了镀前处理(势光等)、镀铬、镀铁、镀铜、镀锌、镀锡、镀铅、镀银、镀合金以及表面磷化、化学氧化、阳极氧化等工艺对挂具的要求和设计方法,列举了400余例工艺所用的挂具或网篮,有大量的设计图片。附录中还列举了有关金属导电的资料。 本书语言简洁,实用性强,图文并茂。可供一般电镀企业或者机械制造和修理、汽车修理企业电镀工程技术人员和电镀工人参考。
本书依据分子工程原理,从金属 有机配位聚合物材料的功能性出发,主要介绍这类化合物的应用及多功能性质,旨在探索金属 有机骨架化合物的实际应用前景。本书将选择金属表面 有机配位聚合物在储氢材料、发光材料、分离材料、催化材料以及金属有机膦酸盐材料等几个方面做以介绍。
GB/T 3260 (锡化学分析方法》分为14部分: ——第1部分:铜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2部分:铁量的测定 1,10—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 ——第3部分:铋量的测定 碘化钾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4部分:铅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5部分:锑量的测定 孔雀绿分光光度法; ——第6部分:砷量的测定 孔雀绿—砷钼杂多酸分光光度法; ——第7部分:铝量的测定 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8部分:锌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9部分:硫量的测定 高频感应炉燃烧红外吸收法; 一一第10部分:镉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11部分:银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12部分:镍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一第13部分:
GB/T 3260《锡化学分析方法》分为14部分: 一一第l部分:铜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一一第2部分:铁量的测定 l,l0一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 一一第3部分:铋量的测定 碘化钾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一一第4部分:铅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一一第5部分:锑量的测定 孔雀绿分光光度法; 一一第6部分:砷量的测定 孔雀绿一砷钼杂多酸分光光度法; 一一第7部分:铝量的测定 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 一一第8部分:锌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一一第9部分:硫量的测定 高频感应炉燃烧红外吸收法; 一一第l0部分:镉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一一第1.1部分:银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一一第l2部分:镍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一一第13部分
全书共4篇23章。篇介绍21世纪新材料与新技术。包括纳米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单分散颗粒制备原理;溶胶-凝胶技术及仿生合成微乳化技术等。第2篇介绍微粉制备工艺。包括气相法、固相法和液相法。第3篇介绍湿法制备微粉的问题。包括沉淀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及反应器,超细粉末的脱水及湿粉末和湿凝胶的干燥方法与设备。第4篇介绍新兴无机精细化学品制备工艺及研究进展。包括磁信息存储材料,精细陶瓷、铝、硅、钛系列产品及新工艺,无机剂,无机膜,新型多孔材料,纳米颗粒催化材料。本书可作为各类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及相关学科材料专业和冶金专业等学生的教材,也可作研究生的选修课教材;并可供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和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