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了适应我国核电与核技术应用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结合四川大学多年核电子学实验课程教学经验而编写的最新核电子学实验教材.全书共12个实验,前9个实验为基础实验,后3个实验为开放实验.附录部分总结了实验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实验中需要用到的课外知识以及实验所用到电路的完整电路原理图.
既不赞同也不反对,本书客观地给出了有关核能知识的基础和相关的拓展阅读,这些知识,只要掌握基础的高中代数知识便可以理解。这些知识包括了生产核能的物理和科技知识,反应堆的设计、核安全、商业核电和核扩散的关系,以及美国为解决核废料问题所作的尝试。书中还包括了,通过对比德国、美国和法国的核政策,美国原子能管理委员会主席HaroldDenton,对美国的商业核电工业提出的质疑。
本书在系统全面地介绍大型压水堆核电厂一、二回路主辅系统、专设安全设施及上述系统主要设备的功能、组成、运行原理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堆核电厂的调试启动、正常运动与维护、事故时的安全性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问题。全书共分十四章,章概要介绍核电厂经济性、安全性及压水堆核电厂的运行特点:第二、三章是压水堆核电厂一回路主系统设备的主要辅助系统的描述;第四、五章分述压水堆核电厂二回路系统和设备;第六章介绍压水堆核电厂的专设安全设施;第七、八章叙述压水堆核电厂控制、保护、检测系统和汽轮机调节保护系统;第九章简介压水堆核电厂发电机及其辅助系统;第十、十一章阐述压水堆核电厂的调式启动步骤和各种标准运行状态下的有关问题;第十二章是对压水堆核电厂安全性的评价及典型事故分析;第十三、第四章论棕压水准
本标准代替GB/T l3694—1992《a-,β-平板标准源通用技术条件》。本标准与GB/T l3694—1992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 a)标准名称改为《a、p和7平面标准源通用技术条件》; b)增加了8个术语和定义,更改2个术语和定义; c)增加了标准源新品种7个(55Fe 238Pu l291 241Am、57C0 137Cs、60C0 7标准源); d)增加了源的适用范围; e)增加了标准源的结构形式、核纯度检测方法、源效率和源底衬材料; f)增加了推荐使用的7标准源放射性核素及其过滤片的要求; g)修改了标准源的表面发射率推荐范围; h)增加了平面标准源活度的不确定; i)增加了标准源活性面尺寸和源底衬平面外形尺寸; j)增加了标准源的安全性和牢固性; k)增加了标准源说明书。 本标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核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
为了提高核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理》的有关规定,人事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2年11月19日颁布了关于印发《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的通知人发[2002]106号,决定在核安全及相关领域中建立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根据《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科目为:《核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核安全综合知识》《核安全专业实务》和《核安全案例分析》。为了方便考生复习和准备考试,本丛书编写委员会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编写、人事部审定的《全国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具体要求编写了此书,供广大专业人员培训或自学使用。
本标准是《核电站用1E级电缆》系列标准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资料附录。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技术性内容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2007年出版的安全指南N0.GS-G-2.1《核或放射紧急情况应急准备的安排》编制。 本标准由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本标准起草人:叶常青、刘英、杨国山、刘长安。
本标准代替GB/T14503—1993《放射性同位素产品的分类和命名原则》。 本标准与GB/T14503—1993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动: ——增加了前言和规范性引用文件,并对条目等作了一些编辑性修改. ——增加了术语部分的英文;增加了“放射性核素”、“放射性同位素产品”和“放射性核素发生器”的术语和定义;将术语“放射性药品”修改为“放射性药物”,并修改其定义;修改了术语“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源”、“放射性无机化学制品”和“放射性标准物质”的定义;删除术语“模拟标准源”的术语及定义. ——增加4.1“概述”,将原标准第3章悬置段修改后纳入;原标准3.1“放射性无机化学制品”增加子项分类“放射性单质”、“放射性氧化物”、“放射性无机酸”、。放射性无机碱”和“放射性无机盐”;原标准3.2“放射性有机标记化合物
本标准对应于IEC 60973:1989《锗7射线探测器测试方法》,与IEC 60973:1989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T 7167—1996{锗7射线探测器测试方法》。 本标准与GB/T 7167—199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术语和定义中能量分辨力和探测器窗厚度等部分(见本标准3.16、3.17、3.25); —一删除了锗探测器分类部分(见原标准第3章); ——修改了探测效率部分(见本标准第6章)。 本标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核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袁大庆,魏可新。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 7167—1987、GB/T 7167—1996。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英语(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的阅读内容取自英文的原版教科书和工程设计说明书,选取的内容涵盖了核工程与核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全书两大部分共20课,前10课为核工程部分,主要介绍了核反应堆基本原理和结构、核动力系统和设备等;后10课为核技术部分,主要介绍了核技术及辐射防护原理、放射性废物处理及核技术应用等内容。书中内容涉及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词汇广泛,内容丰富,知识性强。 本书可作为核工程与技术专业大学本科生的专业英语教材,也可用于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自学用书;还可作为非本专业人员了解核专业的阅读材料。
本书内容包括:起步、奋发图强、下坡路、只顾眼前、冷与热、回头路等。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代替GB l0252—1996《钴-60辐照装置的辐射防护与安全标准》。 本标准与GB 10252—199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的名称由《钴一60辐照装置的辐射防护与安全标准》改为《7辐照装置的辐射防护与安全规范》; ——“范围”一章增加了一些包括的内容,扩大了适用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全部作了修改;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 ——“辐射与污染控制”作了部分修改; ——删除了原“工作场所的划分与要求”一章中“非限制区”一条; ——增加了“辐射防护与安全设计”一章; ——增加了“辐照装置的环境评价”一章; ——原“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改为“辐射安全管理”; ——删除了原“辐射防护与安全技术要求”和“辐照装置的安全分析,,两章; ——原“
《核能物理与技术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由邱励俭、王相綦、吴斌编著,《核能物理与技术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介绍了核能物理与技术方面的相关内容,主要在核能利用的框架下,介绍了核能的基本知识和概念、核能的各种产生方式以及核燃料循环等内容。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使用,对相关研究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核动力装置用泵》根据核动力装置用泵的特点和种类,有选择、有侧重地编著了本书。在详细介绍离心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核动力装置用的一回路主冷却剂泵、二回路给水泵、凝结水泵和循环水泵,并简要介绍了离心泵之外的其他类型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核动力装置用泵》可作为高等院校核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核动力工作的人员使用和参考。
本标准修改采用ASTM C 776:2006《烧结二氧化铀芯块标准规范》(英文版)。 本标准根据ASTM C 776:2006重新起草。在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章条编号与ASTM C 776:2006章条编号的对照一览表。 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在采用ASTM C 776:2006时,本标准做了一些修改。有关技术性差异已编人正文中并在它们所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用垂直单线标识。在附录B中给出了这些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以供参考。 本标准代替GB/T 10266-1998《烧结二氧化铀芯块技术条件》。 本标准与GB/T 10266-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a)对“引用标准”按照GB/T 1.1进行了修改,增加引用了EJ/T 689(见第2章); b)增加了放射性核素要求(见3.2.1.1); c)对芯块受晶粒尺寸与孔隙形态的影响程度进行了修改(见3.3.3); d)对“表面裂纹”的数值进行了修改,删除了芯块端部的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