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同位素生产试验堆及其同位素提取技术的专著。 本书从同位素的应用情况、生产原理与生产方式,以及国内外均匀溶液型反应堆的发展概况出发,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同位素生产试验堆的系统构成、设计概况,包括反应堆及主要系统、同位素提取工艺、提取系统、配套系统、核设施典型事故分析等;同时,对设计中所关注的反应性稳定性、辐射防护设计、氢气产生与氢气风险、防止燃料溶液沉淀、结构材料耐腐蚀、燃料溶液临界安全、同位素提取工艺、铀回收技术、燃料纯化技术、放射性废气处理技术、放射性废液干燥成盐处理技术、取样技术等与反应堆及同位素提取工艺相关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 本书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及高等院校核技术应用专业师生使用和参考。
本书是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核能与核技术出版工程 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压水型反应堆、反应堆冷却剂系统、核辅系统、专设安全系统、仪表与控制系统、源项与辐射防护、反应堆装卸料、可靠性和维修性设计、蒸汽动力转换系统简介、力学分析与评定、事故安全分析、运行及运行分析、事故管理、老化管理、试验验证、舰船核动力装置退役、核动力技术发展趋势。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船用核动力研制全过程、全寿期知识。 本书可供核能工程领域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核专业教学之用。
本书以世界三次严重核事故为主要内容,根据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调查研究报告为基础,对三座核电站的基本情况、核事故发展的始末、对公众和环境的影响、周边环境及其恢复情况、经验教训等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阐述了我国在吸取核事故所带来的教训的同时,不断改进、提升核电安全水平所采取的行动,包括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改进在运核电项目、更新设计理念以及核电技术创新等;并以重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现场纪实的形式,为读者展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周边环境及其恢复情况。
本书共6章,针对超临界水冷反应堆内的材料辐照损伤机理进行了系统阐述。首先综述性地介绍了超临界水冷反应堆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概括性地指出了现有研究中的不足。基于研究现状,从三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以实验研究为手段,探究了带电粒子、 射线以及中子对材料的辐照损伤机理,建立了定量描述材料辐照损伤过程的动力学模型;针对超临界水的化学特性、辐照条件下的感生放射性以及反应堆运行过程中的水质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针对超临界水堆中材料的常规化学腐蚀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
《“新”核取证:出于安全目的的核材料分析》研究和分析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核取证分析的学科发展,重点探讨了核材料及放射性材料分析在核武器研发与军备控制、防核扩散与核安全、核查与情报等国际和平与安全事务中的具体应用。《“新”核取证:出于安全目的的核材料分析》共分为两篇。**篇介绍了出于安全目的的核取证方法,包括核取证分析过程、无机质谱和γ能谱测量技术、与核燃料循环及核爆炸爆后分析相关的核取证指纹特征。第二篇介绍了核取证应用实践,包括美国、苏联和瑞典的核取证发展历史,以及核取证分析在核军备控制与打击非法核交易方面的应用。
本书以安全空间塑造前沿理论为基础,遵循 安全空间 国土安全空间 战场核生化安全空间 国土核生化安全空间 结构思路,探索国土核生化安全空间塑造的战略性与系统性。内容涵盖战争及平时核生化武器威胁与突发事件分析、国土核生化安全空间塑造的概念方法、区域格局划分,以及预警体系、防御体系、力量体系、指挥体系与行动体系等,另附外军参与国土核生化安全应急救援的典型案例。读者对象为国家核生化安全领域、军队核生化防护领域工作者,对政治、外交、军事、经济领域战略学者和规划工作者具有参考价值,也可作为战略学、国家安全学、核生化防护等学科的参考资料与学习教材。
本书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几十年来外在各种类型核废物处理与整备技术方面所积累的经验与成就,并尽可能反映当代的发展。 内容主要包括:核废物来源、主要特点及其分类,核废物处理处置基本原则及其现代理念,放射性废气的处理,低中放废水的沉淀、蒸发、离子交换和膜分离处理,放射性有机废液的处理及低放废液的生化处理,低中放废物的整备技术(包括各种固定化和减容技术),高放废液的固化技术及分离-嬗变技术。
本书用简明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了电离辐射环境的基础知识、环境中电离辐射的主要来源、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电离辐射环境安全方面的关注热点及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等。 本书主要读者对象是从事辐射安全与防护、辐射环境监测和辐射环境监督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士以及对电离辐射环境安全感兴趣的有关读者。
本书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几十年来外在各种类型核废物处理与整备技术方面所积累的经验与成就,并尽可能反映当代的发展。 内容主要包括:核废物来源、主要特点及其分类,核废物处理处置基本原则及其现代理念,放射性废气的处理,低中放废水的沉淀、蒸发、离子交换和膜分离处理,放射性有机废液的处理及低放废液的生化处理,低中放废物的整备技术(包括各种固定化和减容技术),高放废液的固化技术及分离-嬗变技术。
《核科学基本原理》是由有名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任教期间执笔的西利曼夫人纪念讲座系列第三卷,内容包含由耶鲁大学西利曼基金支持的11个主题讲座,主要讲述放射性科学在1906年及以前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相关科学发现。内容紧凑,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然后重点证实放射性涉及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的蜕变,很后又将放射性物质按照贯穿能力分为α射线与β射线,并且进一步证实前者就是氦离子。全书结构简单,内容衔接紧密,逻辑性较强,是放射化学研究的精品之作。
本书主要围绕核电站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爆破工程产生的爆破振动影响展开论述。第1篇主要结合 广东阳江核电站基坑负挖爆破工程 项目,对边坡附近的大量爆破进行了监测记录,通过对监测所得的数据进行分类、筛选、分析、研究,找出了爆破振动速度与加速度沿边坡向上传播的规律,并分析了其对边坡稳定的不利影响。然后利用ANSYS/LS-DYNA方法,模拟了爆破振动在边坡的传播,进一步分析了边坡高程放大效应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第2篇主要以 江苏省连云港田湾核电站扩建项目船山爆破工程及其发电机组取水明渠的挤淤爆破工程 为背景,通过对挤淤爆破工程振动监测数据的分析,探究了挤淤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及其对周围建筑的影响特点,同时与普通岩石爆破地震波的相关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了它们的不同之处。
本书是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出版社系列丛书《工程材料》(MaterialsforEngineering)的卷。作者为俄罗斯V.G.Khlopin镭研究所的BorisE.Burakov,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MichaelI.Ojovan和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WilliamE.Lee。《BR》 本书总结使用晶体材料(如晶体陶瓷和大单晶)对锕系核素进行固化的方案和目前的操作。内容包括:描述锕系的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应用领域及其危险性;系统地介绍锕系核废料固化、生产含锕系的耐久晶体材料的合成方法,以及实用分析技术、离子轰击和掺杂短寿命核素的方法及实验分析;简述含锕系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
本书共分9章,内容包括绪论、锆合金腐蚀性能的研究方法、锆合金的腐蚀性能、新锆合金基体显微组织与腐蚀性能的关系、氧化膜组织结构对腐蚀性能的影响、氧化膜内残余应力与相结构以及腐蚀性能的关系、含Nb新锆合金
曹欣荣主编的这本《核反应堆物理基础》从本科生的知识背景及学时安排出发,参考外同类教材,着重阐述反应堆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力求避免繁杂的数学推导,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并结合工程实际,简要介绍常用的反应堆理论分析方法。《核反应堆物理基础》内容包括引言、反应堆中的核反应、中子扩散、慢化与反应堆临界理论、反应性的变化与控制、反应堆中子动力学、核反应堆物理数值计算方法、反应堆堆芯物理设计与燃料管理、反应堆物理启动试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