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作为新一代土木结构材料,具有高强、高韧、高耐久的特性,将UHPC应用于桥梁工程, 通过新材料与新结构的协同创新,有望实现主体结构经济环保、坚固耐用的高性能目标,解决结构病害多、寿命短、碳排大、费用高等共性难题。本书介绍了作者团队在此领域所做的部分工作及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情况。本书可供桥梁工程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以及从事桥梁工程科研、设计、管理和施工的技术人员参考。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原理与应用》集笔者近三十年的设计实践与研究所得,依据相关规范、科研成果和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外工程案例,阐述了互通式立体交叉从控制要素、工程选址、立交构形、方案评价、几何设计到技术指标的制定等的原理与方法,构建了较为系统的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理论体系,对于读者掌握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要领,理解相关规范的精神实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原理与应用》适合从事公路规划、设计、管理和科研工作的相关人员使用。
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的柔性索结构(悬索桥吊索、斜拉桥斜拉索等)因刚度小、阻尼低,易发生复杂风致振动,影响桥梁服役性能和运营安全。因此,探索柔性索结构复杂风致振动的动力特征与机理以及发展适应工程应用的有效控制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书综合采用风洞试验、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理论建模、现场监测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大跨度桥梁斜拉索多模态涡激振动、大跨度桥梁斜拉索风雨激振以及悬索桥桥塔尾流区吊索风致振动,提出主动、被动流动控制方法来抑制柔性索结构的复杂风致振动。本书可供桥梁工程、风工程等领域的科研、设计和施工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土木工程、风工程、航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阅读。
本部分为GB 5768的第2部分。 本部分代替GB 5768-199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一般规定、相应部分及1999年的1号个性单、2005年的2号修改单。 本部分的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凡新设(改设)的交通标志应按本部分规定实施,已按老标准设置的交通标志应在其使用期限内逐步更换。
《中国包装标准汇编》是我国包装行业标准化方面的一套大型丛书,按行业分类分别立卷。本套丛书计划出版十四卷,由中国标准出版社陆续出版,分卷情况如下: 1.通用基础卷; 2.术语卷; 3.纸包装卷; 4.塑料包装卷; 5.金属包装卷; 6.玻璃包装卷; 7.危险品包装卷; 8.食品卫生包装卷; 9.木制包装卷; 10.运输包装卷; 11.产品包装卷; 12.包装印刷卷; 13.包装辅料卷; 14.包装机械卷。 本汇编为丛书的一卷,分为上、下两册,收集了截至2007年10月底批准发布的运输包装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100项。本册中收集有国家标准39项,内容包括:集装箱、袋,托盘,缓冲材料和相关标准。 本册收集的标准的属性已在目录上标明,年代号用四位数字表示。鉴于部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在标准清理整顿前出版
徐邦栋等的《高堑坡设计及病害分析与防治》针对有关滑坡各项防治工程措施中每项措施的特点、勘测内容、设计理论、施工方法和适用场合,以及在综合防治中彼此的组合等,结合目前正处在国内山区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高潮,迫切要改善高堑坡在施工及运营中事故频繁、崩塌、滑坡病害十分严重的被动局面;在铁路新线建设中已经被迫桥隧相连,高等级公路因路面太宽非当前经济条件允许,不得不大量切割山坡。《高堑坡设计及病害分析与防治》总结了数十年来我国在山区高堑坡设计(路基特别设计之一)及与之有关的山坡病害防治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供从事这方面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围绕城市道路混合交通流特性研究展开的,是作者在承担北京市科委项目“北京市道路交通流仿真预测预报系统开发研究”过程中针对混合交通流特性所展开的大规模研究的成果。本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混合交通流流密速关系特性分析,路段、路口与网络的通行能力分析与模型开发,道路交通拥挤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基于非参数回归和组合模型的道路交通流预测预报模型及其应用。 本书可作为从事智能交通系统研究开发、交通规划及交通工程设计人员的参考用书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本书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 ”能源发展新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如何构建绿色、弹性、自洽和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能源一体化系统的战略需求,对我国陆路交通系统能源化的自然禀赋布局与利用潜力、我国陆路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模式、形态与路径等问题开展了系统的深入研究。本书全面分析和评估了我国公路、铁路两大陆路交通系统的潜在太阳能发电可装机容量、发电量以及能耗情况,测算了两大交通系统实现用能自洽的潜力与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公路系统、铁路系统资产能源化的各种潜在应用模式及对应的解决方案。
杜群乐编著《低碳公路建设技术》是在公路工程 节能降耗、低碳公路建设科技攻关研究及公路改扩建工程应用技术成果为主的基础上总结提炼而成,主 要内容包括利用工业 废料铺筑路基、废轮胎橡胶沥青路面、柔性和刚性路面再生、温拌沥青混合 料施工、双层沥青混合料路面摊铺施工、新型路用水 泥混凝土、桥梁结构张拉控制系统和挤扩桩施工、信息化技术应用、LED等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 料、新产品,这些成果已经在公路工程中成功应用,初步显示出良好的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为公路建设“典型示范工程” 提供技术支持或参考。 《低碳公路建设技术》可供公路建设管理人员、 科研人员、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参考,亦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林作雷编写的《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施工关键技术》辅以大量、翔实、科学、适用的数据和图片,较系统地梳理、总结、阐述了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施工关键技术。主要介绍了长距离浅埋大跨软弱富水围岩CRD和双侧壁两种施工工法以及防腐蚀混凝土、海底风化深槽、透水砂层、通风竖井、质量控制、施工风险等内容。《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施工关键技术》所述相关技术全面体现了由我国自主设计、施工、监理、监督的座钻爆法海底隧道工程建设的水平,对我国海(水)底隧道工程建设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可供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科研、检测、监督等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现代交通发展是支撑和引领区域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随着全球化竞争与合作日益加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同步推进、机动化高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区域交通、城市交通与城乡交通发展都面临着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如何构筑一个高效便捷、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和谐综合交通体系,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态势,提升区域与城市的竞争力,引导区域与城乡空间合理布局,塑造优良的人居环境,是两岸交通人共同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经两岸交通专家、学者共同协商,反复研讨,确定第十六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和谐交通——都市交通发展新战略、新任务。10个子题为:(1)和谐交通体系构建:理念、规划与策略;(2)区域与都市交通体系一体化模式、体制及规划;(3
城市大型活动与大型事件的公交系统需求预测、线网优化规划、运营组织协调、运力资源调配等都需要在深入分析、研究当前公交运行状态与组织管控分析技术的前提下开展,其中引入城市交通大数据云平台信息源池,实现全云化架构设计,运用云计算方法,完成以微服务为中心的软件架构,实施公交运行状态与组织管控的运行监测、动态建模、在线仿真、影响评价,是提高公交系统决策能力、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及改善服务模式的根本保证,是需要认真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书属于智能交通与智能车路协同研究方向的技术指引类参考书,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行业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主要论述公路改扩建工程设计、施工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拟改扩建公路工程的社会经济评价、交通量预测方法、既有公路结构设施的技术性能检测与评价理论方法、道路安全性评价理论、既有公路测量方法和改扩建工程设计的要求,公路改扩建技术标准确定、路线方案选择及线形设计理论,改扩建中地基、路基、路面、桥梁、立交、涵洞、通道、隧道及其沿线设施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处置对策,公路改扩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与保护理论方法,公路改扩建中的施工交通组织设计理论方法等,并提供了与以上理论、技术相对应的工程实例。本书可作为公路、桥梁等工程行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技术资料,以及相关专业大中专学生、研究生的学习用书。
GB 5768的本部分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GB 576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分为八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 ——第4部分作业区 ——第5部分速度管理 ——第6部分铁路平交口 ——第7部分 自行车和行人控制 ——第8部分学校区域 本部分为GB 5768的第3部分。 本部分代替GB 5768—199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一般规定、相应部分及1999年的1号修改单、2005年的2号修改单。本部分与GB 5768—1999对应部分及修改单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线一般规定中突出标线作为信号传递手段的目的,突出标线的服务功能(见3.1)。 ——增加橙色虚、实线类型,增加蓝色虚、实线类型(见3.6)。 ——更改了部分标线的名称,使其含义更明确(见4.2、4.3、4.7、5.2、5.3)。
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从现场勘查到检验鉴定,从赔偿调解到案卷文书制作,许多环节都要按照或者参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执行。这些标准既包括道路交通事故处理门类的标准,还包括道路交通管理其他门类标准以及刑事技术等领域中与交通事故处理关系密切的标准。本套汇编立足于交通事故处理及交通事故鉴定的实践,分(上)、(下)两册,共收集了截至2010年2月底批准发布的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计70余项,围绕交通事故的基本构成要素(现场、人、车、路),按照事故现场勘查、法医学检验、事故车辆检验及道路安全评价的框架进行编排,力求条理清晰,突出实用性,便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以及鉴定机构查询和使用。 本套汇编由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交通事故鉴定中心与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三编辑室共同编
本手册是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 2015)以及其他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并结合我国近年来公路路基设计中的经验,在原手册第二版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共六篇,分别为:一般路基设计、路基防排水设计、路基防护与支挡工程设计、路基拓宽改建设计、特殊路基设计、现场检测与监测。本手册的特点是系统性、实用性较强,图表较多,资料较全,使用方便。本手册可作为公路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从事城市道路、森林公路、厂矿道路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公路工程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采用"全图方式”展示电动车的维修技能,以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为引导,从全新的实用技能视角出发,按照电动车维修的技能特点和岗位特色编排内容, 对大量的维修案例和维修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筛选,将电动车进行模块划分,突出"专业”和"实用”双重特色,做到精炼、准确、直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