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模式 就是秸秆全量覆盖,免耕播种,达到保持土壤水分、防治土壤风蚀水蚀、培肥土壤肥力、减少土壤耕作、节约成本等多种功效为一体的、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模式。本书从梨树模式的研发历程、内容、配套农机技术、推广等方面对梨树模式进行了深入阐述,并通过科技支撑与成果、媒体关注等内容的介绍,展示了梨树模式在科技应用、社会效应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书面向园艺爱好者,选取了当下园艺的最热门技能 扦插作为切入点,主要介绍了常见的可以扦插的植物超过百种,如一些多肉、绿萝及其他草本花卉,一些乔木类植物也有涉及,每一种植物都有详细的插图及操作步骤,图片清晰、精美,阅读门槛低,容易上手,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作为园艺类工具书收藏和经常翻阅。本书后附专业术语解释,方便零基础的园艺爱好者阅读。另外,书中还附带一份分类索引,作为目录的补充,能够让读者快速找到不同类别的植物,非常好用。
本书选取了当下园艺的最热门技能 嫁接,每种植物的嫁接步骤都讲解得非常清晰,并配了相应的图片,一看即懂,一学就会。书中还有一些的小贴士,提醒读者要注意的小细节,十分贴心。配图清晰、精美,阅读门槛低,容易上手,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园艺爱好者的必*书。在进行具体讲解时,首先介绍培育难度、嫁接类型、建议砧木等,然后分步骤讲解,十分详具体。无论是从事嫁接工作的初学者还是园艺嫁接爱好者,都能通过此书有所收获,初步掌握嫁接的方法和技巧。
斑兰叶是一种纯天然的食品香料,有“东方香草”之美誉,其经济价值高,市场应用广,是海南“三棵树”林下复合栽培的优势作物。发展斑兰叶产业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践行“大食物观”,壮大林下经济,推动热带地区特色作物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路径。本书介绍了斑兰叶的物种起源、世界分布、生物学特性、市场应用、产业发展等内容,重点普及橡胶、椰子、槟榔“三棵树”等热带林下间作斑兰叶全产业链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以期打开“东方香草”-斑兰叶的大门,帮助读者了解斑兰叶的现状和未来,掌握斑兰叶领域的应用与创新,推动热带新兴作物斑兰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过去50年玉米生育期气候变化时空特征,玉米生育期未来气候变化时空特征,玉米主产区生态种植区划及品种特征,气候变化的玉米适宜区变化及气候生产潜力评估,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玉米的影响,气候及适应性措施对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基于主产区代表性站点,未来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措施趋利避害作用评估(基于DSSAT模型),未来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措施趋利避害作用评估(基于MCWLA模型),不同适应性措施对青贮玉米产量的分险评估未来气候变化下玉米生产对策建议,政策建议等内容。
过去50年玉米生育期气候变化时空特征,玉米生育期未来气候变化时空特征,玉米主产区生态种植区划及品种特征,气候变化的玉米适宜区变化及气候生产潜力评估,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玉米的影响,气候及适应性措施对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基于主产区代表性站点,未来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措施趋利避害作用评估(基于DSSAT模型),未来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措施趋利避害作用评估(基于MCWLA模型),不同适应性措施对青贮玉米产量的分险评估未来气候变化下玉米生产对策建议,政策建议等内容。
本书是在国家公益性科研(气象)行业专项(GYHY201506018)“水稻对高温发生发展过程的响应机制及应对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成果总结。全书阐述了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规律,水稻生长发育进程中高温临界期和危害关键期的试验和分析方法,不同发生时段、不同发生强度和不同持续时间的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冠层特征、生理生化和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机制,水稻高温热害的综合指标确定方法和指标体系,高温发生发展过程影响水稻生长发育进程的模拟模型方法和高温胁迫的定量影响与风险评估方法,水稻高温热害的遥感监测方法,应对水稻高温热害的技术措施。 本书可供从事农业、气象、生态等相关研究和业务部门的科技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参考书。
余应弘主编的这本《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指南(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介绍了第三次全国、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背景意义以及具体实施内容;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分布的生态影响因素,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分布、普查与收集以及保存利用情况;粮油、蔬菜、果茶、其他作物(烟草、桑、绿肥、香料、药用植物)的普查与收集方法以及在采集、保存、寄送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总结了湖南省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流程以及管理经验。
全书以蔬菜产业链构成为主线,涉及蔬菜产业布局、蔬菜新品种、新型设施建造、高效栽培模式与技术、蔬菜病虫害防治、新型蔬菜生产机械、蔬菜包装销售等内容。该书力求将陕西省近10年来蔬菜科研前沿以及生产中应用的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呈现给广大读者,将陕西省具有特色的地方蔬菜品种、名优特品牌、蔬菜高效生产模式等介绍给大家,以便相互借鉴,聚智汇农,提高我国蔬菜产业经济效益。本书适宜于蔬菜产业管理者、生产技术管理者、蔬菜研发人员、技术推广人员以及广大蔬菜种植物流人员阅读参考。
闫长生主编的《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鉴定与评价(2017-2018年度)》为2017—2018年度 小麦良种联合攻关广适性品种试验结果汇编。主要内容包括2017—2018年度 小麦良种联合攻关广适性品种试验黄淮冬麦区南片、黄淮冬麦区北片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试验总结,以及小麦抗病性、抗旱节水性、抗寒性、冬春性、耐热性、耐湿性、穗发芽抗性、品质测试、关键养分测试、氮磷高效利用测试、DNA指纹检测等重要性状测试。 本书的出版对筛选适宜不同区域种植的广适性小麦新品种,建立小麦品种评价体系和测试网络,加快优良品种审定和推广步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作物的养分效率,选育高产与养分高效协同的作物新品种。《作物养分高效的生理基础与遗传改良》以作物生产中 重要的3个元素——氮、磷、钾为重点,论述了作物高效吸收利用养分的生理基础,作物适应养分胁迫的形态、生理与分子机制,作物养分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机制,作物养分高效性状的遗传机制与数量性状位点,作物养分高效的遗传改良与转基因育种等。《作物养分高效的生理基础与遗传改良》总结了该领域 外 研究进展,可供从事植物营养学、环境植物学、作物栽培学及作物育种学相关研究人员参考。本书由米国华等编著。
本书在中国作物生产与资源要素数据服务云平台基础上,以1985-2015年我国10余类作物布局为主线,系统分析了1985-2015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的时空变化,阐明了近30年来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趋势,明确了近30年来我国种植结构演变规律特征,为未来我国作物布局优化提供了科学支撑。全书是基于编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整理分析完成的,可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者和学生以及关注我国种植结构变化的相关人员参考。
本教材是作者在多年教学经验基础上,吸取其他教材之长,针对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茶艺服务课程而编写的教材,还可供茶艺师职业等级考核培训使用。 全书分为五章,主要介绍了有关茶的历史文化、茶叶的基础知识、泡茶的基本技法与操作规范、常见茶类冲泡方法等内容。理论与实训教学内容完备,理论知识点符合高等院校学生实际需求,实训内容便于理解操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课程附带的慕课资源均拥有原版版权,可辅助相关软件进行课堂演练。 本书遵循行业规范标准,对学生进行六大基本茶类(白茶、黄茶、绿茶、红茶、青茶、黑茶)及其再加工茶的冲泡训练;使其掌握茶艺服务的要领、标准、流程及礼仪要求;掌握茶艺师技能鉴定所需的各种茶艺知识要点;具有自行设计茶席的基本能力,了解服务程序;能熟练介绍茶具,针对不同茶品进
邱丽娟、刘章雄、常汝镇主编的这本《中国大豆品种资源目录(续编三)》是一本介绍中国大豆品种资源的目录工具书。本目录共收录大豆种质3996份,其中 种质2724份,国外种质1272份。 种质来源于27个省(市、区),国外种质主要来自美国、俄罗斯、瑞典等。目录对每份种质在 农作物种质库中的总编号、地理来源、原保存单位(编号)以及种质类型、花色、生育月份、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等16项性状进行描述。对于中国大豆科研工作者,《中国大豆品种资源目录(续编三)》是一本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科研和珍藏价值的参考书,对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也有较高参考价值。
本书是在长期教学、科研、推广的基础上,参考国内蔬菜科学领域 研究进展和成果编著而成,全书立足于张掖市高原夏菜实际,突出高原夏菜栽培技术集成与创新,既有对传统技术的继承,又有技术研发与理论探讨,也有政策方面的论述,涵盖蔬菜栽培基础知识、高原夏菜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内容新颖实用,具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余应弘主编的这本《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指南(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介绍了第三次全国、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背景意义以及具体实施内容;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分布的生态影响因素,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分布、普查与收集以及保存利用情况;粮油、蔬菜、果茶、其他作物(烟草、桑、绿肥、香料、药用植物)的普查与收集方法以及在采集、保存、寄送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总结了湖南省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流程以及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