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进口木材的数量和树种不断增多,其中不乏一些新树种,经过开发利用,市场知名度越来越高,得到了贸易商、生产企业以及消费者的喜爱,本次的改版,增加了21个新的树种,同时也剔除了9个欠知名的、材质性能一般、用途不广的树种,这些树种主要来自巴布亚新几内。这样,新改编的图鉴共有233 个树种(其中有12 种木材属于红木,有9种木材被列入CITES附录予以管制),分别为南洋地区121 种,非洲地区79 种,其他地区33 种,隶属于60科182 属。对39个树种的文字内容进行了勘误修订,同时也对37个树种的67张图片进行了更新。对部分隶属于红木或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予以管制的濒危树种,在本次修订时,特别给以标识和备注,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和重视。
我国是柑橘的主要原产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栽培柑橘*早的国家,有文字记载的栽培历史达4000 余年。近10多年来,柑橘生产发展迅速,面积不断扩大,柑橘病虫害的发生成为阻挠我国柑橘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障碍,给果农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本书收集了包括生理病害和自然伤害等共63 种病害,其中细菌病害、病毒和类病毒病害、真菌病害及线虫病共32 种;虫害共171 种;天敌63 种。新增的病害4 种,虫害11 种。本书作者经过对柑橘病虫害的多年观察,拍摄病虫害照片,从中选取1500 余幅,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的形式,编撰成此书,方便给生产者查阅。 本书可为我国柑橘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也可供从事柑橘种植农户查阅对照及教学、科研、科普、技术推广工作者参考。
本论文集共选录了热林中心近10年来(2010-2019年)200篇论文或摘要,全面展示了热林中心在珍优树种良种选育技术、珍优树种高效培育、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森林资源现代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对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在本专著中,裸子植物按郑万钧系统(中国植物志·第七卷)排列,被子植物按哈钦松系统(1926、1934)排列。第二卷共编入木本植物55科245属1291种(含82变种及变型),配图582幅。对分布于广西区内的木本植物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能、生长特性和利用价值等进行了扼要阐述,力求文字简练、图文并茂。树种的中文名只选用通用名称,并尊重《中国植物志》各卷以及《中国树木志》各卷的用名,所配图幅采用了部分仿绘图,凡仿绘图均标明“仿图”字样,仿图出处均存于底图上。
《广西树木志(第1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承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与研究项目“广西树木物种资源的研究”(项目编号:林科字(1996)第44号)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成果。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于1996年立项实施以来,课题组在广西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多年努力工作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基础上,认真组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良凤江森林公园、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高峰林场等单位的学者、专家参与鉴定标本、编写书稿和提供相关资料。因植物分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致使种系变动较多,故书稿历经数次校核后才终定稿。
本书作者以20多年在中国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抵美后24年间对国际山茶深入调查、研究;国际同好、专家们无私提供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有关史实、新老品种彩照、育种资料、性状描述等,历经三年时间,汇总、编撰,对许多相关内容作了增补、匡正,有些资料乃首次披露于众。 中国和日本山茶早西传者并非英国人,也不是从1739年伊始。而是早在16世纪末已由个别荷兰、葡萄牙航海人员顺带去,其后,曾听从南非荷兰殖民地总督指令,把随船顺带的山茶先种植在好望角一带。 日本早在公元716年时,中国唐玄宗赏赐给遣唐使一些山茶,带回日本,有关资料现藏于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自江户时代至明治年代早期的289年间出版了许多茶花图谱、杂著、图卷、画屏等。 马来西亚和中南美洲亦能栽培山茶。 山茶学名并非由分类学鼻祖林奈首创。
《家蚕转基因技术及应用》一书为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本书是当今国内外对家蚕转基因的理论研究、技术方法、应用和安全管理介绍*为系统、全面的专著。 本书出版将为研究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家蚕,推动家蚕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家蚕在基因功能研究、生物反应器开发、新型蚕丝材料创制、安全转基因体系建立等研究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参考。另外,家蚕是转基因研究和应用*为深入和广泛的模式昆虫之一,其科研成果可供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昆虫乃至其他生物种转基因研究提供理论、方法及实践的补益。 书中内容分 12 章,分别介绍了家蚕转基因的技术路线,家蚕转基因的载体构建,外源基因导入技术,转基因家蚕的内外源基因整合、功能检测,基因定点突变家蚕的鉴定与筛选,家蚕转基因中特异序列捕获技术、基因特异性表达
淄博历史悠久,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国家历史名城,特别是北部平原地区分布着许多靠前闻名的历史人文古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淄博地区留下了数目可观、种类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淄博市现存百年以上古树名木散生单株937株和8个古树群(群内约1204株古树),分属26科40属,其中国家一级古树(不含群内古树)有290株,国家二级古树有285株,国家三级古树有362株。祁连山主编的《淄博古树名木图鉴(精)》旨在宣传和普及淄博市古树名木,唤起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我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水平和档次,促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本书依据2012年全市古树名木调查资料,并于2016年和2017年组织专业力量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对每株入册的古树名木的生长指标和地理坐标等进行了标注,同时配以图片对该树当前的生存现状和生长态势
植物资源是农林业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既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也涉及一个地区的生态建设与国土安全,所以国家十分重视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研究。 北京市于2007~2010年历时4年在全市范围开展了全面而系统的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组织下,在4年间,北京林业大学的2000多名师生共调查北京市各区县的1649条沟系、52 208个样方,采集标本22 460份。本书在植物资源编目调查的基础上,统计了北京地区植物物种分布的植被类型、海拔以及具体地点,并对北京地区植物物种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同时,提出了北京地区野生植物、保护植物以及入侵植物分布的影响因素;绘制了北京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布图,保护植物、入侵植物、重要林木树种乡镇水平的分布图。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北京地区植物资源信息
《中国森林资源及其生态功能四十年监测与评估》主要从森林资源和生态服务功能两个方面入手,分别在国家层面及省级层面分析了四十年中国森林资源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首次连续、动态地评估了四十年我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并揭示了其变化规律和原因。
《自然保护区展望:以历史使命、生存战略为视觉》阐述自然保护区历史使命和生存战略基本问题,试图建立保护区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学以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等广泛领域的密切联系,认为大力增强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对保护区多种功能的更全面了解,积极发展公民参与决策,永存人民心中的自然保护区,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揭示保护区以“自然为本”的本质和“以人为本”社会中“人”在捍卫自然生态利益上的局限性,认为每个保护区的每一天差不多都受到经济利益的觊觎和挑战,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思想和决策方向,以实现国家保护目标为导向,真正管住有明显危害的开发建设活动,真正避免人主动施加的不可控威胁,解放自然力,确保自然对策*化,才可能展现自然保护区事业乐观的未来,这事关当代人的幸福和民族的未来,没有讨价
《广西红树林资源及其经济价值》概述了广西红树林资源的现状、经济价值及其开发利用。总结了23种红树林植物在食用、药用、材用、薪柴、养蜂、绿肥、饲用、染料方面,以及104种红树林动物在食用、药用、饲用方面的传统利用。探讨了红树植物木榄、红海榄、秋茄树、海榄雌、蜡烛果叶或胚轴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工艺,并对生物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木榄根和红海榄树皮内生菌,以及红树林土壤和海水微生物的分离方法,并对代谢产物的发酵条件及其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工艺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同时,论述了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体系、价值体系、价值评估,以及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浙江野果200种精选图谱》由作者花费多年心血编撰而成。从浙江708种野果植物中精选出观赏野果100个主种和106个附种,食用野果100个主种和81个附种介绍给读者。每种野果均配有由作者拍摄的精美图片,同时给出中名、科名、拉丁学名、别名及形态特征、分布、生境、繁殖方式、用途等文字内容,并附有常见的有毒果实、不堪食用野果图片及浙江野果名录。
《林业标准汇编(人造板卷下)》收录截至2011年10月底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林业行业主管部门正式批准发布的人造板类标准136项。本卷分上下两册,上册收录人造板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胶合板类标准共67项;下册收录刨花板、纤维板、饰面人造板、木质地板以及人造板原辅材料类标准共6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