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代表作之一。黄仁宇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1918年出生在湖南长沙,193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抗日战争爆发后弃文从伍,曾参加中国远征军,进入印度作战。1950年退伍后负笈美国,以34岁的 高龄 从大学三年级读起,终于1964年获得密执根大学历史系博士。此后,他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纽普兹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任教、从事研究。1979年曾赴普林斯顿大学,参与《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撰写明朝部分。 这部书以短短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一改以往史学家的著述方式,不以史料堆砌为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为关注点。作者倡导大历史,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
《总统是靠不住的(四版)/近距离看美国之二》作者继续以书信的形式,从 总统是什么? 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统中,通过 平衡和制约 去实施对权利的监督和限制。
钱穆所著的《论语新解》内容简介:钱穆先生为文史大家,尤对孔子与儒家思想精研甚深甚切。《论语新解》乃汇集前人对《论语》的注疏、集解,力求融会贯通、“一以贯之”,再加上自己的理解予以重新阐释,实为阅读和研究《论语》之入门书和书。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思想汇编,涉及了教育的本质、类型、任务、方式、可能性与边界,特别是大学教育的理念和任务等等。本书中充盈着雅氏关于教育的洞见,如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堆集和智识的训练,而是
这是一部个人成长史式的自传。作者是来自四川大山里的一个穷孩子,但这个穷孩子却有着一颗极为不安分的心、一个坚忍不拔的秉性。书中,写出了他少年失母后的悲痛、家境的贫寒、生活的窘迫、对知识的渴求、对志向的追求、对母亲的承诺与深深思念、对师友的感恩,等等。比如:上学因没钱吃饭,曾一度躲起来只读书不吃晚饭;也曾因没钱上学而几度有退学的念头,终因亲友相助而得以继续学业;曾为省十来元钱,徒步翻几座大山回家,差点饿晕于山中,这其中许多细节读来真是让人落泪。这些磨难时时在考验着一个人,很多人在面临这些磨难时,也许就放弃了求学求知的念头,但作者以他的锲而不舍走向了成功。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人生磨难后,将这些苦难化作了动力,在行医之路上,更是处处从患者角度出发,体现出一位医者的仁者之心
《江户思想史讲义(子安宣邦作品集)(精)》是日本有名思想史学家子安宣邦的代表作之一。 江户时期是日本近现代发展历史中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对包括中国儒家思想在内的日本思想资源进行了新的阐发,建构了其后日本思想史发展变化的若干重要基础,影响至于当代。 本书通过对中江藤树、山崎暗斋、伊藤仁斋、荻生徂徕、贺茂真渊、本居宣长等江户时期的重要思想家的重新解读,重构了江户思想,并以新构建的江户时代观,反观于近代,使读者可以更为清晰地理解日本近现代思想发展的脉络,而本书作者具有创造性的解读,更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了解日本思想史的方便门径。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视野宏阔,见解独到。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
《五湖四海家常菜2:华北、东南亚及东欧地》是香港《明报》 五湖四海家常菜 专栏的结集之二,专论华北、东南亚及东欧地区的饮食文化,突暴香港 美食天堂 及多元文化的位置。来自四川、京津、山东、上海,以至泰国、印尼、越南、巴纂斯坦、印度、俄罗斯和土耳其的新移民,娓娓介绍及示范他们*其代表性的家常菜。一道一道端来的各地风土人情,岂只做莱那么简单!
本书收文章30来篇,这些文章依然是作者一贯的风格——兼有旁征博引的历史考察与各地访食的人间情怀,以温婉的文学化笔触娓娓道来。其中有写饮食之妙的美文,有写名菜与历史掌故,有留心身边的饮食变迁,将文史典故、现实生活、怀旧忆旧融为一体。“浙中请谗,无过张岱。
《感性的形式:阅读十二位西方理论大师》阐述了20世纪很重要的西方理论大师们,无不致力于从感性的文学艺术作品中进行理性的哲学思考。似乎只有从具体的美学观照里,抽象的理念才得以活跃、蓬勃,因为文学艺术正是生活和经验很精妙的凝聚。
本书为《听涛室人物谭》续编。话题所及一百多位人物,仍以作者有过交接的近现代名家为主,间及少量古人或洋人故实,依类分入“政海谈秘” 、“文坛述往”、“学苑思故”、“报界忆旧”、“支离杂话”、“檐下絮语”六辑。书名取自作者生前在香港报纸所开设的同名专栏,内容则包括其他专栏中涉及人物的文章。内证于文章中的时间线索,可推断大多成稿于上世纪50年代移居香港后,以迄70年代作者逝世前夕的二十多年问。作者生前不曾结集成书,逝世二十多年后始由其家属据手稿整理、编辑、出版。于作者,这些忆旧、述往、念故的文字,不无“既痛逝者,行自念也”的意义;对后来者而言,这些民国风云人物的轶事逸闻则不失为有价值的史料。史家笔墨而兼随笔风味,则有类作名心仪的《世说新语》,不妨作“今世说”看。
在徐铸成先生晚年的著作中,有一部题材别致的人物传记,曾在文坛引发较大的影响。这就是《哈同外传(精)》。它先于1982年间在上海《新民晚报》上连载,后由上海文化出版社1983年出版。哈同是中国近现代目前的重要人物,也是上海滩上的“闻人”。徐铸成先生为他立传,既是普及历史知识,也是拨开迷雾,重述史实。“外传”则是以史实为基础,“加了一点‘浪漫主义’的手法”,“添上一点夸张的描述”。这也是作者的探索和尝试。
蔡志忠画的漫画让我们次知道,圣人也可以画成这样子。 蔡志忠先生从十五岁起便开始成为职业漫画家。他用简洁生动的线条描绘了一部部颇具影响的漫画书,在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地广受欢迎。他的作品庄子说、老子说、禅说、史记、西游记、聊斋系列等开启了中国古籍经典漫画的先河。并以其对诸子百家,古典名著,唐诗宋词,佛经禅语的独到心得,行云流水般的画笔,将经典白话化与漫画化,并加以现代诠释,让现代人在完全没有负担的情境下,吸收智慧,轻松学习经典。在漫画与蔡志忠先生对话,倾听漫画家画笔之中的心灵世界,能让我们对他用线条演绎的哲理和幽默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本书为“蔡志忠幽默漫画”《后西游记》。 《后西游记》这本书,根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五记载:《后西游记》西十四,大连图书
《寻归荒野(增订版)》主要内容包括:植根于新大陆的美国神话、闪烁于自然之中的精神殿堂、抛洒在旷野之上的真实辉煌、建造于荒野之中的心灵家园、孕育于土地之中的和谐与美、融合于自然风景中的荒野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