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是靠不住的(四版)/近距离看美国之二》作者继续以书信的形式,从 总统是什么? 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统中,通过 平衡和制约 去实施对权利的监督和限制。
印度,这个古老的国度,充斥着太多的神秘,也与我们华夏民族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 有着几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往。与我们一样,印度有屈辱的近代,在风风雨雨中走到了今天。而她的民族风情、宗教文化、经济政治等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日本著名舞台设计家妹尾河童情趣盎然的印度游记。在游走印度的途中,他以别样的好奇、韧性和深究底里的脾性边走边看边绘,展现一个另类日本人眼中的印度建筑、宗教、历史和文化。其独特细致的文字和绘画让你身临其境。
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在17世纪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突破,给英国伟大的实证主义传统带来巨大的影响,这一传统接受关于世界的常识,并断定所有我们通过感觉而知晓的皆可成为观念。 在比尔 梅布林精彩插画的帮助下,戴夫 罗宾森勾勒了洛克、柏克莱、休谟、J.S.密尔、伯特兰 罗素和*后一位英国经验主义者A.J.艾耶尔的论证。他们还探索了康德、维特根斯坦、卡尔 波普和其他人的著作对经验主义的批评,为哲学这一引人入胜的领域做出独特的概览。
儿童活泼可爱,天真无邪,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往往在不经意中轻松而有趣地提出各种问题,有的看似简单,却道出真实;有的常常令人忍俊不禁,而又发人深省。父母如何向孩子解释这个世界?这是专为孩子而作的哲学普及书。书中内容通俗浅显,文字轻松自然,活泼风趣。不仅孩子可读,成人也会从中获得启迪。
《迦陵谈词》是叶嘉莹**本谈词的书。从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谈起,继而赏析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后主、晏殊和吴梦窗等各位词人的风格特色。作者素养丰厚,所书所论均为读词时真正的心得和感动,以诗词解读生命,用生命感悟诗词。
剧场幕后对大众而言是很神秘的,妹尾河童通过自己有亲和力的细腻文字,丰富的设计原稿、演出剧照将剧场的方方面面展现在读者面前。他表示 本书并非为了舞台界专业人士所写的技术书籍,而是要向 从未看过戏 的读者介绍 戏剧 的趣味。 即便如此,剧场人不能错过,因为《窥看舞台》为专业人士与一般观众搭起作品之外的另一座桥梁;对有志于表演、戏剧的年轻人而言,《窥看舞台》更是进入宝山的踏脚石;而一般读者肯定也能以 窥看幕后 的轻松心情体验舞台背后精彩的故事。 常有人碰到我时提及 希望一窥舞台的内幕 ,大概是觉得观众看不到的部分应该很有意思吧,有时甚至露出怀疑有啥隐瞒的表情来,真叫人伤脑筋。我每每试着解释, 戏剧的有趣之处一定要到现场欣赏才行 ,另一个推辞的理由是,窥看自己的工作环境实在令人害羞啊。约稿
本书收录了笔者近年来研习佛教的心得体会、与国外师长的往来对谈、对亲友故人的追忆缅怀以及走访日本等佛教国家所见闻之信仰现象,试图探讨一个问题:以佛教为对象的学术研究对佛教本身的发展有何意义?
我们凭科学和技术已经在有形物质世界缔造了出色的成绩,在探索意识与人格发展方面却才刚起步。科学家将逐步确认意识的神经医学根据,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以何种态度处理自己的意识才是对人类和地球有利的,这件要务是必须借梦的帮忙才办得成的。 荣格的论点其实就是可供建构心理学这门科学的一个基础概念。它潜在的重要性不输于物理学之中的量子论。 梦是我们“后的莽原”,我们应该用保护雨林、臭氧层、鲸鱼的热忱来维护它。梦既是我们仅余的心灵活力的天然绿洲,是我们宝贵的资产,如果有人贬低它的价值,我们岂能甘休?
寿岳章子从父母一代开始落脚于京都。其父寿岳文章是知名的英文学者兼翻译家,当时京都艺文界重要人士如河井宽次郎、柳宗悦、新村出、柴山全庆法师等都与寿岳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与父母共同生活、与文艺大家们的接触中,作者不仅受到了他们的熏陶,深深沉醉于日本传统文化艺术,也在日常生活里积累了对京都的真挚感情。寿岳章子心思细腻醇厚,笔调温柔婉约,行文间款款流露出 生于京都、长于京都 的依恋,而笔下的日常琐事不单是对家庭生活的回忆,更处处勾勒出京都的人情风光,悠远深厚。 本书再现了京都的喜乐。以《千年繁华──京都的街巷人生》一书深深打动读者的寿岳章子,再度娓娓道出说也说不完的京都故事。随着作者信手拈来、回忆所至,漫步京都一间间的老铺,神游丰富壮丽的传统祭典,垂首低回,流连忘返,体会京都
弗拉德三世、巴托里伯爵夫人、汤姆 克鲁斯饰演的莱斯塔特、《暮光之城》中的爱德华、《吸血鬼日记》中的斯特凡 几个世纪以来,吸血鬼充斥在人们的噩梦、骇人听闻的故事和科学知识未知的领域中。在本书中,动物学家比尔 舒特带领我们深入特立尼达岛的茂林和亚马逊河流两岸,进入自然界现实中的嗜血动物 吸血蝙蝠、水蛭、臭虫和牙签鱼的神秘世界。通过对噬血动物解剖、行为学方面的研究,摒弃和纠正了以往的误解和偏见,让大家了解这些身边的 吸血鬼们 是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的。本书内容丰富、风趣幽默,不仅为你提供一些和朋友们聚会时的谈资,更重要的是让你变成一个懂科学而有趣的人。
这是作者怀旧系列第四本书,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过去的老物件、习俗等全方位的忆旧,诸如舞场、牛仔裤、粮票、睡澡堂、手扶拖拉机、盐水瓶、风雪帽 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此情可待成追忆。
信任和爱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对评价他人的外貌和性吸引力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兴趣?优秀的基因确实意味着互补的基因?母亲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发展,为什么可以持续到第三代?感情给我们的记忆涂上了哪些本来不存在的色彩? 这些问题并非新近才提出,但只有掌握了神经科学和遗传学的工具后,科学家才找到解答的门路。而他们得到的答案,向我们展示了隐藏在看似熟悉的心灵背后全新的生物学 有关 正常 的生物学。
近年来,介绍传统文化的书籍充斥市场,其中昙花一现的为数不少。可这一套讲述中国文学经典的普及读物,在台湾地区竟热销了十几年。不止一所中学把她定为国文(即语文)搭配教材;一些高中生一入校就接到通知,要求购买此书,作为今后三年的参考书;有的学校干脆按此书布置假期作业,某日读某章、答某题,规定得十分详尽;网络上,能搜到针对此书编写的测试题,已发表到第十几回(篇) 专门就一套课外读物编写习题,还是不多见的。一些大学开设的文科课程也将此书列为或参考 此书在台湾再版数次,印刷无数。 这样一套书,课上要读,假期要看,作业以它为依据,考试以它为准绳 该不会增加学生负担、引发学生反感吧?可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据台湾不少 高中 老师反映,接触此书后, 以往较不喜欢念文科的自然组学生 对文学大为
这是一部致力于 打破神话 的拿破仑小传。与市面上占主流的、将拿破仑刻画为 军事巨人 政治天才 欧洲之父 ,甚至 鸡汤式 励志人物的拿破仑圣徒传不同,这部出自英国历史学家保罗 约翰逊之手的拿破仑小传以怀疑和敏锐的态度,回顾了拿破仑波澜壮阔的职业生涯和富于多面性的一生。这部小传既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拿破仑的一生,又是一部以拿破仑人生经历为线索的欧洲史,还是一部兼具历史知识和故事性的纪实文学,可供读者从多角度品读。
《看诗不分明》带来了一个读诗的新角度,正如作者潘向黎所言: 读诗的感受,即使有的是由误解带来的,也仍可珍惜,因为那一瞬间的心动是真的。人生苦短,一瞬间的感动也是感动。 扎实的功底、独特的视角、清新的文字,让人在读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同时,心底泛起一阵阵的感动。
筵席、宴会和盛大的晚餐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们中一部分纯粹是为了欢娱,一部分是为政治服务,还有一些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本书是一本关于饮食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从波斯到日本,从中国到墨西哥,从欧洲王室到南极探险家,从中世纪奢华铺张的宫廷宴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化宴会作品到朴素细致的日本茶席 作者讲述了宴会有趣的历史与其背后的故事。
一位22岁的青年因为车祸而全身瘫痪,只有一根手指能动,对他来说,身体已经成了灵魂的牢笼。于是,他靠这根手指与人沟通,强烈表达了希望安乐死的意愿。2003年9月,他的母亲帮助他实现了这个心愿,同时,一位职责本是帮助伤残人士恢复生存能力的医生参与了这一行动。事件发生后,法国社会激起了巨大反响,由此爆发了在各个层面上的讨论和争议。参与实施这次安乐死的医生肖索依博士与人合作写了本书,记述了整个事件,同时表达了他的思考。
这是一部面向青少年读者的文学知识普及读本,以讲故事的口吻,介绍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上起神话时代,下至20世纪上半叶,涉及的名家有四五百位,经典作品近千篇。诗赋散文、小说戏曲,穿插大量掌故趣闻。读来轻松有味,引人入胜。不但孩子们读了受益,成人读者也可借此拾遗补阙,有所收获。
一位浮夸的文艺復兴义大利人,发现空气出乎意料地沉重:好比卡内基音乐厅内所含空气,重达三万两千公斤。 一位独眼特技飞行家,发现空中有一股颶风般强劲的空气洪流,在八公里高空汹涌奔腾。 一位贫困美国农夫,用乾草叉在穀仓门板上刻写方程式,构思出暴风迴旋绕行的原因。 一位用意良善却命运多舛的发明家,製造出奇妙的化学物质,结果险些把臭氧层给毁掉(他还构思出一个点子,把铅摆进汽油)。 一位隐居乡间,偏爱把脚趾甲涂成樱桃红色的数学奇才,设想出一项科技成果,让铁达尼号的乘客获救生还。 《大气:万物的起源》是颂扬地球大气的精彩著述,也是读来不忍释手的科普力作。
所谓 共同购买 ,就是集结关心自己、关心环境、关心生产者的消费者,依生活需求,寻找有共同理念的生产者,提供环保、健康、安全的生活材料;也通过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直接对话,解决彼此的问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并非只是单纯买与卖的关系,更是因为有着相同理念而结合的伙伴,是共存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台湾的一群妈妈,从一包米、一篮菜、一卷卫生纸开始,为台湾留下好山好水,在消费中,注入环保意识。她们通过共同购买,用集结的消费力改变世界,用合作的力量改造社会。
以家庭和青春为载体的长篇小说《父与子》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永恒的命题 代际鸿沟,它成为长篇小说共时性叙事的核心命题。这部作品拥有远比阶级的思想冲突和斗争更为广阔、丰沛的审美意蕴。 《父与子》小说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夕民主主义阵营和自由主义阵营之间尖锐的思想斗争。屠格涅夫敏锐地反映了这一社会历史变革时期的尖锐斗争,刻画了两种社会势力 民主主义者和自由派贵族问的思想冲突。小说问世之初,即在文学界引起激烈争论。小说主人公巴扎罗夫是年轻一代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与代表保守的自由主义势力的老贵族帕维尔和尼古拉兄弟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