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的研究宗旨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新版为基础,重新阅读和理解《形态》,其中涉及以德文为主的版本及其相关版本,书中提到日本广松涉版,因为广松版不是普通的著作版,而是一种类似的考证版,而且翻译成了中文。本书本身没有专门关注《形态》的各类版本史研究,版本史研究涉及面更加广泛,除了中国、日本,当然还要涉及苏联、欧洲等国的版本情况,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难以为本书所容纳。
本书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修订版)的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结合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选择了该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们非常关注并需要作出解答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解析。在对每一问题的解析中,还精心设计了历史资料汇纂、经典论述导读、理论问题透视、参考资料建议等模块内容,使对问题的分析深入透彻,从而帮助师生更好地把握内容,释疑解惑,明辨是非,加深对这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本书对的生平和思想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中西文化交流是一个相互理解的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对异质文化的诠释既传承了世界轴心文明的原初思想,又充满了中国本土化元素。理解西方文化的方式有借鉴意义,其所创经学诠释模式也有现实意义,他以单纯“信”的状态废弃了“用”的欲望,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纠正了庸俗实用主义倾向,在当今也有消解思想冲击社会秩序的作用。的思想以大众化、生活化、本土化的特点,以“信”废“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塑造了“中国人理解世界”的文明对话模式。
本书分别对熊十力、陈寅恪、钱钟书的阐释思想进行专门探讨和比较研究。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这三个个案颇具典型意义。从学科专业来看,他们阐释思想分别代表了20世纪中国哲学、史学、文学这三个学科的阐释思想所曾达到的成就。从知识背景来看,他们之中有根本没有受过系统的现代教育者,不曾走出过国门半步,对于西方学术没有直接了解。从他们的思想中可以看到,他们强调主体性自觉与弘扬的角度并不完全相同。本书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基地项目的最终成果。
本书的基本结构是这样的,一个导言和上、下、两篇。在导言中,我主要是介绍列宁“哲学笔记”的文献情况,评说传统列宁“哲学笔记”研究中已有的工作和存在的问题,而重点是说明我在本书中新提出来的思想构境理论,特别是与其同构的拟文本解读方法和思想史构型。在上篇主要是青年列宁在哲学理论认识上的一个概要的早期思想线索,这从1894年他所写下的篇哲学论文《什么是“人民之友”?》开始,一直到他写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前后的哲学思想变化过程。下篇的中心思想,是在颠覆前苏联学者的“计划构想论”先验构架后,发现列宁在接近黑格尔哲学的认识过程中发生的深刻思想转变,即从理论构架向自主性阅读构境空间的转换。关于这转变的分析和讨论,是本书关于列宁哲学思想研究最重要的进展,它改变了长期以来前苏东学者在列宁哲学
第九卷收《美在自由中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一书。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几十年里,作者所逐渐形成的有体系的哲学观,意在引导人追求chao越主客关系的万物一体的精神境界。作者认为此种精神境界乃高层次之美,人在此种美感中,因chao越低级欲求的限制,以至chao越理性法则的限制,而达到高的自由,故此种美具有神圣性。因此,作者在近几十年来的哲学追求中,也就很自然地做了一些美学方面的探讨,此书收集的几十篇论文就是这方面的一点研究成果。
主要论述了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马克思主义所走过的一个半世纪多的历程,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科学规律,以宏阔的理论视野,翔实的文献资料,明确的科学概念,清晰的历史脉络,深刻的理论论证,凸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内在统一性,凸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历史发展和当代意义。并紧密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对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出了探索,提出了新的见解。
《马克思的幽灵:和考古学家会话》分5章,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的遗产、V·戈登·柴尔德和公开对话、漠视、交锋和对话(1945~1980)、理论争辩和对话(1975-1990)显性的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批评与争辩、趋同和对话(1990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