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黄宗智教授的 看家领域 中国的小农经济研究。从明清以来小农经济 有增长而无发展 的 内卷化 困境,到改革以来 隐性的农业革命 ,黄宗智教授致力于探寻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两部抗鼎之作的后续思考,《中国的新型小农经济:实践与理论》以对中国现实的关怀为主轴,以中国新型的农业革命为基点,立足中国小农经济的历史与实际,探寻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出路和符合中国农业实际的长远发展道路。 卷二 ,黄宗智教授关于法律史研究的*成果。中国新型的正义体系乃是一个结合三大传统的产物:一是古代的 中华法系 ,尤其是其主导性道德价值和民间的纠纷解决机制;二是调解机制在革命传统中的大规模推广,包括由国家法律和民间正义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
本书的初衷是想传承和发展费孝通先生 乡土中国 的思想和理论。尝试构建后乡土中国理论,是作者出于理论自觉意识和对学科发展的责任感。为了把 后乡土中国 从一个概念术语转化为系统的理论概括,作者尝试着运用后乡土性框架去概括和解释当下乡村社会诸多方面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性质,试图为人们理解中国乡村社会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后乡土中国的理论视角不仅仅局限于关注当前乡村问题,而且还注重从历史变迁以及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角度来思考乡村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所面对的挑战。
文化中心 是北京城市战略定位,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全国 文化中心 的具体表现。颐和园位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与大运河文化带的交汇之处,是两个文化带中的璀璨明珠。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颐和园与两个文化带都有密切联系。历史上瓮山泊是通惠河的上源,为京杭大运河提供水源,现实中颐和园是大运河文化带中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西湖(瓮山泊)西堤在历史上是西山游线的起点,现实中颐和园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独有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所处的三山五园地区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的皇家园林群,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的重点区域。本书从文献史料和现存古迹中寻找线索,介绍颐和园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与大运河文化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作为首届世界城市日系列论坛之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主办、上海师范大学承办的全球城市论坛也于同一时期在美丽的黄浦江畔举行。本次论坛以“上海2050:崛起中的全球城市”为主题,吸引了来自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内外城市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参与,与会嘉宾从城市创新、全球化、城市治理等不同角度出发,对全球城市发展趋势和2050年上海发展战略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贡献了众多富于智慧的真知灼见,堪称一场思想的盛宴,令人获益匪浅。 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的肖林主编的《上海2050:崛起中的全球城市——联合国首届世界城市日全球城市论坛实录》,就是这场思想盛宴的精彩再现。这本实录以充分反映与会嘉宾的思想观点为宗旨,生动再现了论坛现场的交流盛况,详实记录了与会嘉宾的真知灼见,详细总结了全球城市建设
全面抗战前,电车事业在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市民出行的主要参考,与城市生活、社会变迁共生共长、覆合共存。本书首先管窥城市电车运行的道路系统建设、传统交通方式的发展背景,由此延伸电车业出现的历史进程。其次,研讨战前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电车事业的组织方式和设备器材、运行路线和执行票制、营业收益和资本财务等情事,全景洞悉该业运营与管理的整体态势。再次,在战前上海人口辐辏背景下,通过电车交通与人口需求、人口分布、人口流动等界面交相为用,展现电车交通与城市人口的良性互动。复次,通过上海三界当局设置管理机构和人员训验、管控电车行驶与停放、交通肇事及违法惩治等向度,研判电车交通与近代城市治理的逻辑关联。*后,通过电车交通与社会现代性、公共参与、国家利权等多维视域,洞
《上海生活》由上海联华广告公司主办,月刊,1937年3月创刊,1941年12月停刊,共出版49期,是一份反映上海生活和市民趣味的综合性通俗读物。该刊采用广告、摄影、文字、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设有上海漫谈、文艺创作、历史掌故、戏剧掌故等栏目,内容涉及上海近代历史、文化风俗、电影戏剧、家庭常识、职业情形等都市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20世纪30至40年代,上海独特历史背景下的城市形象和大众生活。该刊对研究和了解上海地方史、城市生活、海派文学、电影戏剧、都市女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2011年9月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邀请外知名学者,围绕“农政与发展”研究领域的广泛主题展开系列讲座,涵盖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传播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多门学科。曾先后邀请詹尼佛·佛朗哥、汪晖、秦晖、詹姆斯·C.斯科特、乌丙安、杜赞奇、范德普勒格、等学术大家,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其定位是:对话世界学者,享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本书为此系列讲座合集的本,一共14讲。
《血疫》1989年11月,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雷斯顿城发生过埃博拉病毒事件。这个小城位于华盛顿特区以西24公里处,晴朗的天气里人们都能在雷斯顿城的高层建筑上望见华盛顿纪念碑那米黄色的尖顶。这里的灵长类动物检疫中心接收了100只从菲律宾进口的食蟹猴。没过几天,两只死亡。 理论上,少量动物死亡是很常见的。令人不安的是,不到一个月,又有29只猴子死亡。随着猴子死亡相继增加,科研人员渐渐逼近真相:猴子感染了一种未知的病毒。在大量研究下,他们认为这是埃博拉病毒。*后,美军出动将大楼封锁,所有动物处死。幸运的是,在目前已知的五种埃博拉病毒中,这种雷斯顿型亚型只感染灵长类动物,让人类逃过一劫。 《血殇》世卫组织认为,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显示, 对于应对严重的流感大流行和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世界并没有做好准备 。
书中,湖南省领导、各省直单位、社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从依法治国、司法建设、社会保障、教育强省、医疗卫生、文化惠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对湖南省2016年社会发展形势进行了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剖析,并前瞻性地展望了2017年湖南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为湖南省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这是一部跨界艺术家兼文化学者从自己的视野来感受和认知北京的一本大书。书中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北京的文化名胜、现代建筑、风情民俗等可以看得见的东西,本书更致力追求的是表现北京的精神风貌,如北京的国际化视野、北京海纳百川的胸怀、北京勇于创新的胆识等。作者不仅将视角伸向了北京的方方面面,更将自己的思考深入到的北京的心灵深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感受北京的精品佳作。 本书为上下两部,此部为上部,表现了北京新地标、天安门四季风貌、长城的不同雄姿、京城夜色等为经典,而又是一般读者难以感受到的艺术画面。
甘惜分是我国著名新闻理论家、新中国新闻学教育与研究奠基人,被称为 中国新闻学界泰斗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他为我国培养了首位新闻学博士和一大批新闻学博士。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称: 大禹惜寸君惜分,满园桃李苦耕耘。 舆坛多少擎旗手,都是程门立雪人。 《南北飞鸿忘年情》一书,是这位学界泰斗与学生、《大河报》首任总编辑王 继兴的 273通往来信件。书简内涵丰富,不仅笺笺满溢着关爱后学的恩师浓情,而且时时闪耀着关于舆论研究、关于媒体实践、关于翰墨艺术、关于社会人生的精辟见解,先生的渊博知识、治学精神、忧乐情怀、铮铮风骨耀然纸上! 书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书简文化延至当代已几近泯灭,在这种情况下,甘先生用30多年与学生坚持用毛笔宣
讨论中国1930年代的 文艺大众化 运动需要重新思考几个问题,即文学是什么和大众是谁?如果不重新思考这些问题就无法理解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发生以及演变,并且也容易把文艺大众化的特殊内涵泛化为一般的如何使文艺普及于大众以及如何将大众提高到能接受文艺的程度的问题。文学和语言都不是一个有着固定标准的客观存在,对它们是什么的认识和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关,大众也不是一个有着固定所指的词汇,而是具有其历史阶段上的意味的。对大众的认识必须放到一个 关系 性的体系中来认识。作为1930年代的两种文艺类型 民族主义文学和左翼文学双方所分别坚持的民族和阶级的立场互相对立,但是又互相涵盖。 本书与已有的研究中将现代文学中的 大众文学 只放在左翼文学叙述的框架之内评价其得失的做法不同,而是将大众与文学、语言的关系放在一个
《袍哥》 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 日常 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以1900年至1950年成都的茶馆为研究对象,力图以此为窗口,探求20世纪上半叶成都人的生活实态。作者采用微观历史的研究方法,从茶馆的休闲、社交、娱乐、经营、群
本书全面回顾总结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在*新时代关于民族工作重要思想指导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新实践、新成效、新特色和新成效,针对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任务、新问题和新挑战,提出了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思考和建议,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