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前满洲医科大学东亚医学研究所研究业绩之一。著录古今医书1635种,附录238种,共计1873种,分为31类。著作体例,一般分为出典、考证、序跋、刊本及抄本四项,编者按语,随文附载。此次整理,悉遵底本次第,保留岡西为人自序,加以新式标点。底本之误,酌情修改,底本因所见之本序跋阙如者兹访得原本补录。作者及相关师友的传记、论文、照片一并附录。书后新编书名及人名索引。
《本草纲目》以诸种版本种完整的金陵本为蓝本,共选入单药1800余种。扼要描述了药物的形态、药性、药理等内容,并依次排列注解、辩疑、正误、四气五味、主治、附方等项,以阐明药物的产地、特征、性质等。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16部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李时珍的伟大学术成就还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为世界上对人类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聖濟總錄》為趟佶《即宋徽宗》敕纂,编於北宋末政和間(一一一一-一一一七》,兩百卷。該書以各科醫方為主體(收方兩萬餘首》,兼收醫理及針灸等內容,堪稱北宋醫學集大成之作。今存該書早刊本為元代大德閭重刊本(以下簡稱「大德本七,然僅殘存九十一卷,分散收藏於中、日六個圖書館。該書現存以大德本為底本的完整古刊本,祇有日本江戶醫學館的木活字聚珍本《以下簡稱「聚珍本七。因此,本次影印即選取聚珍本為底本,使之再度完璧面世。 以下對《聖濟總錄》的學術內容及主要版本作一簡介,並重點介紹本次影印底本的有關情況。
本册书为《珍版海外回归中医古籍丛书》之六,收载《五脏方》、《医宗三法》、《医学便览》、《医略便视》四书。 《五脏方》(全称《撄宁生五脏补泻心要》)一卷,乃元末明初名医滑寿所撰。该书为脏腑辨证选方用药专著。书中以脏腑为纲,以虚实补泻法为目,兼及五脏生克关系,并罗列相应的主治方剂。该书国内失传,今据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所藏日本宝历七年(一*七)刻本予以影印。 《医宗三法》是以表格为主的临床病因诊治手册,不分卷。明代医家冯愈约撰于嘉靖中。书中归纳疾病常见内因十六种,外因十六种,并用表格列举二百八十五种病症的病因、治法与主药,为古代重要病因专著之一,内容实用而编排新颖,该书国内早已失传。今据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江户抄本予以影印。 《医学便览》四卷,明。解桢撰(一五七四)。该书以
医学通论总部查阅文献近二干部(种),实际采录五百三十余种。所釆文献均编排于本总部之后的《引用书目表》,以供读者稽核、参考。由于本总部的特殊性,如既需搜编一部丛书的序跋,同时又需搜编其子目书中的资料且需下悖于相关规定,故《引用书目表》如实编排了所采用过的丛书及其子目书。 本总部搜录编纂中国古代属于医学领域的、宏观总体性的论述。这些论述,长期以来总揽着医学全局,指导着医学方向,在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影响,一直被历代学者和医家所重视。故《中华大典,医学分典》中首列医学通论总部。其具体内容和纬目,依照“有则设之,无则下设”的编纂原则设置如下: 题解搜编有关“医”的医学概念、涵义内容,以明古代医学的定义及其范畴。而“医”的其它非医学意义、概念则下录。 著录搜编有关历
《本草纲目》以诸种版本种完整的金陵本为蓝本,共选入单药1800余种。扼要描述了药物的形态、药性、药理等内容,并依次排列注解、辩疑、正误、四气五味、主治、附方等项,以阐明药物的产地、特征、性质等。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16部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李时珍的伟大学术成就还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为世界上对人类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前贤有言,凡书集大成,备体用,而后纲目称焉。明人李时珍之本草纲目正是集大成备体用之作,其以纲目为名,可谓得其实,数百年来,始终为医林瑰宝。 自神农本草经出,后人每有附益,唐宋以还,官纂私修本草,不下数十百种。然草木不分、虫鱼互混之事,所在多有。昔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之所以慎之又慎,无非本草关乎人命,不得不如此。可见本草一书,关系颇重,然而后世增益注解诸贤,审核未精,多所谬误,误己误人,其情堪忧。李时珍医学传家,心宅仁义,博极群书,识审思精,因哀病家之疾苦,伤流俗之遣祸,故发愤立志,搜罗群籍,贯串百氏姜日采八百余家,历三十寒暑兰一易其稿,然后终有集大成之作问世。其书共分一十六部土八十二类,记药一千八百八十二种。是书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误,
本册书为《珍版海外回归中医古籍丛书》之十,收载《脉证传授心法》、《回生明论医方》二书。 《脉证传授心法》不分卷,明代医家吴景隆撰于成化二十三年(一四八七》。该书以融会发明脉翠义理为主旨,结合临床诸病,介绍相关的脉与证。我国明清书目未载该书,今亦未见传本。今据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所藏江户写本予以影印。 《回生明论医方》(全称《新锲千选回生达贯秘传明论医方》》八卷,明。谢毓秀编集,余象斗增补,刊于明万历二十四年(一五九六》。该书为综合性医书,讲述各科病症的诊治,其中包含谢毓秀家传的许多临床经验。该书国内失传,今据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所藏万历二十四年二五九六》双峰堂余氏三台馆刊本予以影印。 以上二书可供中医研究、临床、教学人员参考,也可供图书馆、资料室以及古医
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的由《黄帝内经》原典入手,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季候、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方面探寻增强生命活力以及防病益健康的方法,并详细谈论了病因、病机、体质、精气、藏象、经络与养生的紧密关系,是一部在经典理论指导下,融合西方实证科学的规范养生读本。本书的核心思想不是教人们怎么治病,而是教人们怎么不得病。对于健康,我们要“治未病”,“治未病”就是健康管理,它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三个层次,既未雨绸缪,又着力于阻截防变,其核心归根究底就是养生。该思想是中医学对人类健康和繁衍昌盛的*贡献。这本《黄帝内经》一书以现代语言阐释和讲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是适合现代大众多级健康管理需求的养生、防病、康复的宝典。
本册书为《珍版海外回归中医古籍丛书》之三,收载《选奇方后集》、《仁存孙氏治病活法秘方》二书。 《选奇方后集》全名《芝田余居士证论选奇方后集》为南宋余纲所撰著名方书,约成书于十三世纪初。该书原有前集十卷,后集十卷。然今存世的只有《选奇方后集》残卷四卷(卷二-五)。该书所选方剂多经验效方,其中尤以治眉棱骨痛的选奇汤为有名。某些方剂下还记录与方剂相关的事例,来说明该方的效果、来源、理论依据等等。该书原帙海内外无存,仅残存四卷,弥足珍贵。今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复制回归该书后集的江户抄本,予以影印。 《仁存孙氏治病活法秘方》十卷(今存九卷)元代医家孙仁存撰。该书为医方书,内容丰富实用,在九十三类病名下列举了众多南宋及其以前的医方。各类疾病之前,设有“总说”或“集善说”,
黄帝,中华民族的象征。上古的时候,黄帝率领他的部落统一了全国,中华文明从此发源,黄帝也成为中华民族的远祖。黄帝不仅长于征战,而且颇懂医术,在闲暇的时候,经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讨论医学问题,传说《黄帝内经》为黄帝所著。 《黄帝内经》简称为《内经》,《素问》和《灵枢》是它的两部分,其成书年代大约在战国至西汉的五百年间。从内容上看,该书是战国至秦汉医家将以前历代口耳相传的医学经验进行收集整理汇聚而成的,相当于一部时间跨度很大的中医各家学说的总汇或论文汇编。 《黄帝内经》是记载针灸经络理论的早经典,其中所记载的针灸内容反映的应是战国至西汉针灸实践和理论发展的水平。战国时期呈现出“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对针灸理论的形成极具影响力。另外,西汉时阴阳理论、“天人相应”等古代朴素唯
《本草纲目》是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的错误而编,(1518-1593年本草纲目原书插图)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52卷,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新增374种),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收药1892种,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96多个药方。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采撷中华五千年养生保健精髓 专为现代人的生活健康量身打造 数十位当代中医养生专家悉心编写而成 近百万字的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 两千余幅的精美插图 以自然之法养自然之身,以自然之物固自然之本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流传久远的古代传统医学圣典,自问世以来,其独特的“中国式”的养生理论一直被广泛应用至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百年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只有像《黄帝内经》这样的东方传统医学养生理论才是真正从人体生命的客观规律出发,帮助人们实现延年益寿的健康养生大法。
针灸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练习十分密切的学科。在针灸学的历史发展中,有许多知名或佚名的针灸临床大家把自己毕生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著述成书。 这本《四库全书针灸类医著集成》正是汇集了《灵枢经》、《针灸甲乙经》、《铜人针灸经》、《明堂灸经》、《针灸资生经》、《针灸问对》等多部经典医家类著作。本书的出版,有利于针灸研究者能较易地获得精本,便于学术研究,更好地推动针灸事业的发展。
《医家赤帜益辨全书》为明·吴文炳所辑综合性医书,成书于万历年间。十二卷,内容丰富,多辑录当时医界推崇的医家之论。所载多种医学歌括,尤适合初学医者习诵与临床医生实用。
所谓名方,即为名医所创,卓有良效,经久不衰,被大多数医家所认同,经岁月磨砺而成的药方。中华名方,从古至今临床广为应用,是中药医学这个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奠定方书基础以来,历代均有发展,方书著作与日俱增,迄今为止,方书之多可谓汗牛充栋。但欲求融古今众多效方于一体之佳作,则又如凤毛麟角。为了进一步弘扬祖国中医药学,更好地利用这些名方,提高临床疗效,造福广大患者,我们汲取了独具专长的中老年中医学家的宝贵经验,荟萃了数百名中医专家教授,以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共同组织编撰了这套《中华名方》,以飨读者。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百余种古今医学书籍,并有多家医院供方,共收录古今名方近2000个。所收方剂,以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的方剂为主,也收录了部分民国和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