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中的一种,收录了谢朓诗149首,文29篇,并按体裁将其分门别类,每一类下又大致以创作时间之先后排列。本书包括前言、原文、题解、注释、汇评、附录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谢朓留存文学作品的面貌。
本书共八卷,为清人黄鸿藻模仿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所作的一部记录传闻逸事的笔记,对广东地区的天文地理、灾异、风俗民情、人物与传说等多有记载与考辨,内容丰富驳杂。
金元易代之际,华北地区出现靠前的“真空”和“失序”,以元好问为代表的中原士人阶层也面临着空前的精神危机。如何在新鞔体面生存?如何叙写亡国的正统论?如何安放乱世理想?如何背负易代责任?《元好问与他的时代 中华书局》作者以近四十年之力,逡巡在元好问与他的时代周围,以文学和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以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方式,以强烈的好奇心与同理心,聚焦元好问刻意未载的历史片段,追寻失落的时代真相,还原易代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世界。
《梦雨斋》是当代散文家黄裳01年后所作的结集,收入了八十余篇主要谈及清刻各种富有代表性的刻本,清刻的装饰风格,颇有艺术性。《惊鸿集》是笔记的结集。“三十年前,余日以买书为事,几无日不得书,书市亦盛,挟册归来则读之,考索其源流及转徙之迹,登之簿录。举凡纸墨行格印记之属,一一记之,积久有十数巨册。”《插图的故事》是黄裳关于明清(以明代刻本为主)木刻版画的旧作的结集。中国的木刻版画有着的历史,但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们却瞧不起它,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书家也不收藏版画书籍。所以有木刻插图的书,不仅流传下来的很少,而且多为戏曲、小说等通俗读物。书中所收,是黄裳多年收集、研究木刻插图的结晶。全书收录了明清插绘共30幅,每幅又有一篇札记加以说明。作者学问渊博、文笔优美,使读者不仅能了解到古代人民的日
《笔祸史谈丛 妆台杂记》由黄裳著
《张蓉镜日记》内容涉及政治时事、教育科举、选官保举、官场生态、家庭关系、帐目物价、人情往来、医卜星相等等。日记有多方面价值,尤其作为基层教育官员,其记载难得而珍贵。主要价值如下:(1)时政记载及评价,不仅体现爱国情怀,且反映当时民意;(2)反映阜城县并河间府官学考课情况,及乡试、会试情况。教职保举、升迁情形;(3)物价及来往帐目记载,反映当时经济状况及下层官员入不敷出的困窘艰难;(4)家庭关系着墨相对较多。当家人之艰难维持,与家庭成员不甚体谅之矛盾冲突,下层官员维持大家庭并资助亲戚,其中的力不从心与无奈等等,均有个案意义。
尚书核诂这部书,是二十世纪尚书研究重要的成果之一。王国维先生特焉撰序,以之与历史上的孔传、蔡传相比,认为其书“博采诸家,文约义尽,亦时出己见,不愧作者。其于近三百年之说,亦如汉魏诸家之有孔传,宋人之有蔡传。其优于蔡传,亦犹蔡传之优于孔传。”这无疑是非常高的学术评价。杨筠如先生,湖南常德人,一九二五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为研究院第一届学生,王国维是当时的导师。他听王国维讲授尚书,于是选取核诂为研究题目。在那屈同学中,以经学为题目的只有他和杜钢百(原名百炼),杜氏治经学史,致力经注的惟杨筠如先生一人。
《孔广陶日记》为晚清广东藏书家孔广陶所撰日记,书名题为《鸿爪前游记》,日记记事起于同治九年五月廿六日(1870年6月24日),迄于同治十年五月十七日(1871年 7月4日)。其中同治十年四月廿五日(1871年6月12日)前为逐日而记,之后仅记六则(分见同治十年五月初五、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七日)。书前有叶衍兰 《序》。日记详细记载了孔广陶两次航海北上、参加科举、遍游四岳等地的全过程,其中还涉及孔氏藏书之收贮、转运,及与叶衍兰、顾文彬、苏廷魁等人的交游情形。此书为我们了 解晚清科举制度及民间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在晚清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等领域都有很高学术价值。
陶宗仪所撰《南村辍耕录》是元末明清笔记杂著中的杰作,也是了解元末明初社会的珍贵资料,文献、学术、史料价值兼而有之。《辍耕录》成书后,刻本綦多,质量参差,清人着录已多有混淆。明刻本系统优于元刻本系统,其中玉兰草堂本很好,戴珊本最劣,因潘祖荫着录时误戴珊本为元刻,陶湘据以覆刻,张元济据以影印,导致后来的整理本均以戴珊本或出自戴珊本的本子作底本,因而存在大量错误。现有整理本除中华本外均称校点本,实则仅本稿作者完成的辽教本附有校勘记。现选用玉兰草堂本作底本重新整理,为学界提供一个高质量繁体版整理本。
《先秦诗文史》所论范围从广义来说,也是这片人类文明初开、万事万物尚还活泼可喜、车未同轨书未同文的非大一统天地,与两部《诗经》著述一样,都是“《诗》意”地展示了这一时期的人文气象——扬之水论罢《诗经》又来写《先秦诗文史》,并非偶然,乃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属于先秦社会、文学的研究课题,共同组成她有意识地构筑的一个带个人化色彩的精神世界;她近年选择这个研究课题、构筑这个精神世界,是一种情结,更是一番心意:体现着对文明源头的眷恋、爱惜,并由此关注到我们曾经有过而终于消逝了的美好。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曲解集注》的主旨是希望通过对关于该学科历史发展、理论与方法及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性英文文献资料的点评,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对学科认知的基础。《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曲解集注》中的每一篇论文均以讲解、重点分析和点评的方式,对作者与其文章背景、文章结构、内容纲要与重点进行覆盖,并尽可能将其与学科在中国本土化的意义相接轨。
以通俗文学创作著称于世的冯梦龙,留给后人的不仅有“三言”,还有不少用浅近文言文写成的名篇佳构。 《智囊全集》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和《古今谭概》是姊妹篇,是一部从先秦到明代智慧故事的总集。 《智囊全集》全书分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其下又分见大、知微、雄略、敏悟等28小类。不论是经邦治国,高瞻远瞩,还是出奇制胜,决胜千里,抑或是轻取富贵、全身持家,古人的种种智慧韬略,几乎收揽无遗。读此书如入宝山,金玉琳琅,美不胜收。愿大家在恣情赏览之余,都有所斩获,携得几件宝贝归来。
《校勘学释例》原名《元典章校勘释例》,是国学大师陈垣在校勘《元典章》基础上,分条陈列旧刻致误的类例的校勘学著作。作者在该书中,总结概括了校勘学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与校勘方法,使本书成为校勘学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重要著作。校勘之学起因于文件传写中的错误率太高,文件越古,传写的次数越多,错误的机会也越多。校勘学的任务就是要改正这些传写中出现的错误,恢复一个文件的本来面目,或使它和原本差别最微。本书以中华书局1959年重印本为底本。
本稿为邓云乡《草木虫鱼》的图文精选本,重新排版。书稿加工过程中,以读者立场对书稿做精细编选并配图,根据图片情况双色或全彩印制,提升读者阅读体验。本书看似专注生物,实际上其重点不只在于生物学、动物学,而是借草木虫鱼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富有浓烈的中国文化情趣。作者博学多识,娴于旧京掌故,加上文字简洁明快,自出版以来颇受读者好评,一直是增进草木虫鱼知识的佳作。
本书整理钱仪吉现存的日记残稿、书信以及部分手札。残存的《衎石斋日记》保存在《衎石斋随笔》一书中,记录了七个年份的日记,正是钱仪吉在京师为宦时期。《衎石先生致弟书 存稿》《衎石家书》多是钱仪吉致其堂弟钱泰吉或家人的书信,内容包括家事、治学,部分涉及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与苏源生书》,是道光十六年至道光二十九年,钱仪吉执教开封 大梁书院后,与其弟子苏源生的书信,内容多涉及治学。《手札拾零》,系钱仪吉与友人杨以增、张澍等的手札。外二种其一《寄定庐》,为钱仪吉夫人陈尔士致钱仪吉的家书。其二 《与衎石兄述家世文字书》,为钱泰吉于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三十年的书信,多涉及整理家族文献事宜。
其诗文集因触清代忌讳,后世传本删改多加窜改和删削。解放后重新整理,分为十六卷:凡《文集》六卷,《余集》一卷,《蒋山佣残稿》三卷,《佚文辑补》一卷,《诗集》五卷,《集外诗补》三首,《熹庙谅阴记事》,总名为《顾亭林诗文集》,是顾炎武诗文集较为完备的一种,纳入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本书收录了一些书信,包括沙孟海、鄧少峰、宋吟可、沈延毅、费新我、陈监先等人的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