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版画:神州版画博物馆藏品集.7》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等编
大足石刻,是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现存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题材以佛教造像为主,兼具道教和儒家造像,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是中国石窟艺术历史记录后一座丰碑。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这“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好而闻名于世,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基本特色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99年,因“大足石刻美术价值之高,风格和题材之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优选水平”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书精选大足石刻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造像179幅,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让读者对大足石刻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赖少其版画文献集》内容主要包括赖少其生前所有的版画作品和文献史料的研究,以介绍赖少其的艺术经历与创作成绩为主,主要展示了赖老近三百余幅版画作品。以真实的面貌客观地呈现了赖老在艺术上所做出的可贵成绩,是迄今为止全面、充分展示赖少其版画文献成就的珍贵书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深入地探讨了赖少其版画艺术的风格特色和他坚持不懈从事版画创作50年的“木石精神”,是研究其美学理念、思想内涵、传承开拓、创新发展的“艺术痕迹”。此次是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结合北京、上海鲁迅纪念馆等艺术馆首次将赖少其生前所有的版画作品和文献史料整理出版,弥足珍贵,这次将版画出版,对我省的文化艺术界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对为繁荣发展文化艺术也有重要的意义。
木雕花板简称“花板”, 具有丰富繁多的功能种类、装饰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它们被用在生活环境和道具的不同位置,成为反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南方木雕花板(全5册)》分为《广东木雕花板》《福建木雕花板》《湖南木雕花板》《江西木雕花板》《浙江木雕花板》5册,每个地域选用100多幅精美的作品来介绍各地木雕花板的精湛技艺、主要流派特点和主要装饰题材与主题。书中将500余幅精美的图片展示给读者,让读者真正感受到中国民间木雕花板的精湛技艺和风采,每幅图片附有较详细的文字介绍,使本书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与实用价值。
本书分《文献集》《作品集》上下篇,总结了贵州版画100年的发展历史。重点展现了贵州版画各历史阶段的突出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贵州美术现象、版画教育、采访记录等内容,是贵州省内第一本系统梳理、总结、展示贵州版画100年来发展历史和成就的图书。贵州版画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在20世纪80年代新中国版画目前的第二个创作高潮中,它以神秘而诡异、朴素而强悍的艺术感染力,给版画界和艺术界留下了深刻印象。本书是对贵州版画的一次系统总结,资料性强,并且发展阶段进行了一个细致的理论分析,学术价值大。
《藏族美术集成》是由新闻出版总署审批,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一项重点出版项目。是迄今为止藏族艺术类图书中美术价值很为重大、涉及领域很为广泛、项目规模很为宏大的一项大型图集。本卷收录了《格萨尔王传》系列故事中的《岭国形成的历史》《董氏宗谱预言》《天界下凡》《英雄诞生》《下玛域施业》《赛马称王》《世界公桑》《魔岭大战》《霍岭大战》《姜岭大战》《门岭大战》等内容的唐卡画。
《瓜州东千佛洞.第5窟》由张景峰,魏迎春,李宏伟编著
吕章申主编的《童永全雕刻艺术》是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董永全雕刻艺术展”编辑加工而成,集合了童永全与涌泉制艺工作室十六年来的精选作品,共计展品88件。展品按工艺材质分为三大类:一、金铜唐卡与造像,是使用古法铸造工艺、金汞鎏金工艺进行的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创作;二、木刻工艺唐卡,是以绘画唐卡、刺绣唐卡、堆绣唐卡、珍珠唐卡为基础的创新性探索;三、玉雕工艺唐卡,是木雕工艺唐卡成熟基础上的材质延伸。
版画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西方艺术目前的历代大师都曾热衷于版画创作。本书由世界知名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授权出版中文版,堪称国内梳理西方版画艺术发展的著作。本书初次全面探索了版画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在欧洲的起源和传播。开篇详细介绍了蚀刻艺术的创作技法和材料使用,并清晰描述了蚀刻艺术的创作过程,接着对其起源进行了深入研究,继而探索了荷兰、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的艺术家是如何发展蚀刻艺术,以及蚀刻艺术是如何成为版画创作中通用且持久的形式之一,并在欧洲传播开来。书中收录了260余幅精美版画作品,介绍了蚀刻艺术早期先行者中的那些伟大艺术家的版画创作,如丢勒、帕尔米贾尼诺、老勃鲁盖尔等。书中展示了他们那些与油画相比别具美感和价值的知名版画作品,讲解了这些艺术家如何为后来的伦勃朗
为使读者较为完整地了解中国画像石棺的整个发展历史,《中国画像石棺全集》扩大了收录的时代与范围,跨越1500余年,收录上自西汉下至元代,囊括靠前四百多具画像石棺的图像和资料。此外,还选择了部分木棺、船棺、漆棺、玉棺、砖棺、瓮棺、陶棺、金属棺等葬具作为附录收入书中,以供读者参考。
本套书收录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十三年(1640)湖州乌程闵齐伋刻《会真六幻》十九卷(共八七八页),以及海外馆藏闵齐伋主持刊刻的彩色套印《西厢记》版画二十一幅。
版画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西方艺术目前的历代大师都曾热衷于版画创作。本书由世界知名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授权出版中文版,堪称国内梳理西方版画艺术发展的著作。本书初次全面探索了版画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在欧洲的起源和传播。开篇详细介绍了蚀刻艺术的创作技法和材料使用,并清晰描述了蚀刻艺术的创作过程,接着对其起源进行了深入研究,继而探索了荷兰、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的艺术家是如何发展蚀刻艺术,以及蚀刻艺术是如何成为版画创作中通用且持久的形式之一,并在欧洲传播开来。书中收录了260余幅精美版画作品,介绍了蚀刻艺术早期先行者中的那些伟大艺术家的版画创作,如丢勒、帕尔米贾尼诺、老勃鲁盖尔等。书中展示了他们那些与油画相比别具美感和价值的知名版画作品,讲解了这些艺术家如何为后来的伦勃朗
本书以第六代泥人张——张宇先生的绘塑作品为核心内容,全面展示了天津泥人张的历史传承与艺术成就。书中回顾了泥人张世家的百年发展历程,系统讲述了历代传承人的艺术成就与贡献,着重介绍了“泥人张美术馆”“798 张宇雕塑馆”“泥人张世家绘塑老作坊滨海中心”等创作和经营的场馆。同时,书中还展现了张宇先生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雕塑艺术技法与标准方面的独特理念,以及他对传统作坊与现代美术馆相结合的经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本书精心收录了张宇先生的代表作品,如《福星》《福禄寿》《福星高照》《天官赐福》等六十余组雕塑佳作,设计精良,图文并茂,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还兼具收藏与研究价值。
瓷板画是指在平素瓷板上使用天然矿物质颜料手工绘画、上釉,再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平面陶瓷工艺品。瓷板画可镶嵌在屏风、柜门、床架等处用于装饰,也可作为挂屏直接悬挂于墙上,作为观赏。 本书分为座屏、插屏、围屏、挂屏四个部分。作为一种历史遗存,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瓷板画作品意外地具有了瓷器与绘画兼具的双重价值,这使得它比其他同时代的艺术门类更具有表现效果上的优势。加上瓷板画名家人数有限,名作稀缺,这也提升了瓷板画的收藏价值。
中国水印木刻的历史源远流长,在1949年后伴随着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印木刻从民间机构逐渐转入学院教育领域,在中国水印木刻界民间力量和学院力量互相转换、相互补给,形成了水印木刻领域两股强大的力量,这种民间力量和学院力量的转换又包含了文化传统的演变发展。《2021国际水印木刻版画邀请展作品集》是2021国际水印木刻邀请展的配套作品合集,该展览共邀请到56位国内版画艺术家以及32位国外版画艺术家,展出作品近百件。书中所收录的水印木刻版画作品在构图、技法、形式、题材上都有鲜明的风格特点。
《瓜州东千佛洞.第5窟》由张景峰,魏迎春,李宏伟编著
作为18世纪时期法国博物学家,布封耗费40年时间完成了36卷的巨制《自然史》,对后世影响深远。正是在他的主导下,在其合作者E.L.多邦东和M.多邦东的协助下,由同时代法国著名的雕版绘画师弗郎索瓦-尼古拉·马蒂内完成了1008幅精致的雕版手绘插图。这套18世纪的鸟类图鉴丛书,自1765年陆续问世以来,距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 这1008幅手绘图包含973幅鸟类插图,35幅其他动物插图(28种昆虫、3种两栖和爬行类动物图和4种珊瑚图);其中包括1228只鸟、24只金龟子、23只蛾、61只蝶、1只变色龙、1只海王星苔虫、3只负子蟾、1只飞蜥、5只天牛、2只螳螂和4丛珊瑚。 其中有些鸟类,如马岛蓝鸠、马斯卡林鹦鹉、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塞内加尔长尾蜂虎、留尼汪红鹀、大海雀等早已绝迹;而像法国小鸨、阿波罗绢蝶、白鹈鹕等在有些地区以及灭绝。因此,这些插图更显
《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由李宏伟,张景峰,魏迎春等编著
《瓜州东千佛洞.第7窟》由张景峰,李宏伟,魏迎春编著
本书为“山西国宝精华”系列之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山西国宝精华”系列是以单页形式,一页呈现一座塑像或一个局部壁画。九原岗墓葬现存壁画达200平方米,墓道东西两壁发现的狩猎图达70平方米,是中国境内发现的面积优选的北朝墓葬狩猎图。墓道北壁上的壁画表现的建筑使用了斜栱,还使用了双柱式斗栱,对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从中精选了40余幅保存相对完整,艺术价值、文物价值高的高清图片,单页出版,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