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崇年集》是清史大家阎崇年先生,将50年研究、创作成果首次结集,亲自批阅增删,集学术、通俗著作17部、24卷,另加附集1卷,合为18部、25卷,800余万字,2000余张图片,主要涉及清史、满学、北京史、宫廷史等领域。 学术部分9部、12卷,包括《努尔哈赤传》《清朝开国史》(4卷)《燕步集》《燕史集》《满学论集》《清史论集》《袁崇焕研究论集》《清代大事编年》《讲谈录》。其中《清史论集》《讲谈录》为阎崇年首版的*作品。 通俗部分8部、12卷,包括《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2卷)《康熙大帝》《大故宫》(3卷)《清朝皇帝列传》(2卷)《袁崇焕传》《古都北京》《中国都市生活史》。 附集《合掌录》,为阎崇年与星云大师的对话录,谈禅、讲史、养生、修心、悟性。 分册简介 1.《努尔哈赤传》是国内外*部研究清太祖努尔哈赤
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以“长时程”的历史标尺,考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藉以揭示人类社会的演进轨迹,其重要意义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和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方法与路向已无懈可击。当我们斤斤于一事一物的描述时,固然为人们了解这些历史现象提供了方便,却万万不能忽略了纷繁复杂的表层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被掩盖着的深层意义。尤其是,当我们试图就某些历史事实推衍出一段统一的地直线行进的历史序列时,切不可忘却,整体论认知方法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明代近三百年的历史即证明了这一点。 全书搜集、采录的资料相当丰富,除正史外,广涉方志、笔记、文集、碑刻、民歌、戏曲、小说、俗谚等等,尤其对诗文戏曲、民谚俗语、出俗出版物的发掘、借助相当成功。著者力图凭藉
清朝统一准噶尔的过程,并非像人们所想的那些:清朝皇帝有一个既定方针,三代皇帝身体力行实现了统一。从结论上看是无误的,但实际情况并非那么简单。清朝在统一准噶尔的过程中,和准噶尔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文化,清朝康雍朝三代皇帝的想法也多次变化,统一过程是由许多历史的必然和偶然的因素促成的。清朝的强大必然要统一周边部落,但许多偶然事件或促进或延迟了这个进程,使清朝统一周边的过程历时了一个世纪(1662-1762年),这其中,武力对抗的时间只有17年。 本书通过探讨清朝统一准噶尔过程中的这些变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清王朝高层决策变化的各种因素,并分析此间各种势力的消长情况,以历史本来面目,重现清朝三代皇帝在统一准噶尔过程中的战略决策过程。
这部《晚明悲歌(大明王朝灭亡之谜)》,写的是明朝后期即晚明的历史。但又不全面反映整个晚明的历史风貌,而是从政治史的角度,撷取若干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来展现繁荣强大的明王朝走向衰败的历史过程,探究其覆亡的深层原因。代元而起的明朝,是中国古代史上汉族地主阶级建立的最后一个统一王朝,也是仅次于唐朝的第二个国祚绵长的封建王朝,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强大的一个帝国顷刻之间灰飞烟灭?明朝的覆亡,明思宗实难辞其咎。但如果细加追究,人们又不难发现,导致明亡的祸根,早在明太祖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之时即已深深埋下……《晚明悲歌(大明王朝灭亡之谜)》由陈梧桐所著。
自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便与历代中原王朝建立了联系,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既有积极主动,也有近不得已。由张文德著作的《朝贡与入--明代西域人来华研究/欧亚历史文化文库》研究的西域范围主要是嘉峪关以西至地中海地区,侧重于哈密以西直至中亚帖木儿朝领地。
《经学与诗史系列丛书:简帛·经典·古史》为“简帛·经典·古史”研究国际论坛(香港浸会大学,2011年11月30日)会议论文集,共收入裘锡圭、李零、池田知久、夏含夷等与会学者论文35篇。论文围绕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马王堆帛书等出土文献及相关传世典籍,从文本释读、内涵解析、历史研究等诸多角度作了深入探讨。
《清嘉录》记苏州一地之习俗礼尚游览胜境,为晚近几士岁时地志之翘楚。文辞温丽,称物逮意,谨严粟密,不务矜夸,砭陋褒美,感抒平理。手拈一编,不觉终卷。书之始刊,不逾岁即东渡瀛海。于时,扶桑学人朝川鼎氏为之序,安原宽氏校勘训点,重镌敷布。彼地知音,不减中土。有唐绝唱,《枫桥夜泊》,逸响彼邦;此书之出,又益情愫。一书之微,墼而邦人士之企慕,馆文化交流之纂组,洵为东壁隽英,翰墨佳话这〔1〕。且历久弥鲜,即今日读之,亦觉芳馥馥,青条郁郁,物华竞呈,情随文迁。
《清代中国的若干问题》是一本清史研究的论文集,收录了16位日本学者撰写的论文。这些论文涵盖的时间长,上自清入关前,下到清末;内容广泛,涉及了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和藩部等各个领域。论文使用的史料翔实丰富,观点明确独到。诚如编者所言,每篇“都是以解决清史各个领域中的问题为目标的极其的论文”,代表了日本史学界清史研究的水平。
《明清史学术文库:明代政争探源》分为三编:编从明代对江南地主的笼络政策谈起,着重分析朱元璋及朱棣父子对江南地主打击的原因及江南地主对明政权政策的影响;第二编主要说明朱棣迁都北京后,明朝皇帝扶植北方地主及北方地主经济势力的不断壮大;第三编叙述明中叶后直至清初,江南地主与北方地主在朝廷一些政策中的分歧及两大政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明清史学术文库:明代政争探源》分为三编:编从明代对江南地主的笼络政策谈起,着重分析朱元璋及朱棣父子对江南地主打击的原因及江南地主对明政权政策的影响;第二编主要说明朱棣迁都北京后,明朝皇帝扶植北方地主及北方地主经济势力的不断壮大;第三编叙述明中叶后直至清初,江南地主与北方地主在朝廷一些政策中的分歧及两大政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不但以儒家思想为根基,还包括道教和佛教,更有盘根错节的民间宗教、帮会教门。种种教门构成了千千万万底层群众的笃诚信仰而影响着各地的民风民俗以及民众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代表了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方面,因此对它的研究是无法回避的。明清时期的中国底层社会,充斥着各种教派、帮会,关系复杂,暗流涌动,社会形态扑朔迷离,素称难治,令多少学者望而却步。台湾著名学者戴玄之先生终身致力于明清帮会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大成果,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赞扬;他的著作是这一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之书。
19世纪下半叶,在内忧外患双重矛盾的交织下,中华民族面临着发展道路的重新选择。“中国向何处去”、“走什么样的道路”,各个阶层、各个团体纷纷亮出自己的济世良方,在多元博弈过程中,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新民主主义道路在酝酿、在萌芽,呼之欲出。本书从外环境、政治、经济及各派思想观念等方面入手,条分缕析,对晚清中国道路的走向做了一个简单梳理,试图从宏观上找出中国道路选择的合理逻辑轨迹。
无
海宁陈氏、查氏,桐城张氏,山东孔氏,以及满洲钮祜禄氏等,均为清代著名的世家大族。本书对其家族形态、人口成长、地域分布,及其与皇权的关系等论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讨论。作者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借鉴人口统计、族谱分析等社会学研究方法,由此跳出了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窠臼,为认识有清一代的历史提供了新颖独特的视角。
《清代中国的若干问题》是一本清史研究的论文集,收录了16位日本学者撰写的论文。这些论文涵盖的时间长,上自清入关前,下到清末;内容广泛,涉及了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和藩部等各个领域。论文使用的史料翔实丰富,观点明确独到。诚如编者所言,每篇“都是以解决清史各个领域中的问题为目标的极其的论文”,代表了日本史学界清史研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