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由著名明清史学家孟森先生所作,分为总论与分论两部分,总论提纲挈领,分论评述开国、靖难、夺门等各个时期的史实,细致清晰。本书吸收了近代史论的研究方法,以二十四史中的《明史》为基础,以其他史料为引证,澄清了明史研究中的诸多疑窦,并在政事大端、人物活动上多具灼见明识,是现代明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清史》由著名明清史学家孟森先生所作,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讲述了清朝近两百多年开国、昌盛、衰亡的发展变迁。本书以《清实录》和《清史稿》为基础,扎实严谨地考证了清代种族、世系、八旗制度等的原貌,其中叙述评议,多有精辟独到之处,是近代研究清史的经典之作。
《阎崇年集》是清史大家阎崇年先生,将50年研究、创作成果首次结集,亲自批阅增删,集学术、通俗著作17部、24卷,另加附集1卷,合为18部、25卷,800余万字,2000余张图片,主要涉及清史、满学、北京史、宫廷史等领域。 学术部分9部、12卷,包括《努尔哈赤传》《清朝开国史》(4卷)《燕步集》《燕史集》《满学论集》《清史论集》《袁崇焕研究论集》《清代大事编年》《讲谈录》。其中《清史论集》《讲谈录》为阎崇年首版的*作品。 通俗部分8部、12卷,包括《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2卷)《康熙大帝》《大故宫》(3卷)《清朝皇帝列传》(2卷)《袁崇焕传》《古都北京》《中国都市生活史》。 附集《合掌录》,为阎崇年与星云大师的对话录,谈禅、讲史、养生、修心、悟性。 分册简介 1.《努尔哈赤传》是国内外*部研究清太祖努尔哈赤
沈定平编著的《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季(趋同与辨异上下)》涵盖明末至南明七十余年间中西交往的历史,《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季(趋同与辨异上下)》通过对五组矛盾现象的解析,揭示文化交流的实质和特征。它们是,耶稣会内部有关“天”、“上帝”称谓的论争,明朝士大夫中掀起“南京教案”与编纂《崇祯历书》的分野,闽浙中下层士人拥戴或排拒基督教的斗争,基督教不同派别围绕中国礼仪之争,辽东战争期间引进与阻止西洋大炮及炮师的对立。凡此表明,坚持反映文化互补性的和平与平等交往的原则,跟激化文化差异性而导致矛盾冲突的图谋,成为利玛窦时代以后,不同的政治势力和宗教派别斗争的焦点,也是贯穿这一时期基本的历史线索。
清朝(1636-1912,1644年建立全国性政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境的中央政权。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定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老城)。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且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统治中原的明朝为李自成所灭,原明朝将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并迁都北京,清朝从此取代明朝成为整个中国的实际统治者。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俘杀,从此清王朝基本控制整个中国。 清朝共历12位皇帝: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之后的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至康熙朝,平三藩,收台湾,清朝统一全国。历经
本书以人性解史,以趣味说史,将整个大清王朝将近300年的历史,分为 天朝上国初长成 、 跃马中原,扶摇直上 、 夕阳残照:在残败家园被辱的岁月 三个阶段,从努尔哈赤崛起于东北写起,从跃马中原到驰骋天下,从统一全国到丧权辱国、宣统退位出宫,记述了大清王朝近300年的历史史实。
《吴晗论明史》从历史发展的底层逻辑,社会发展的各个维度对明朝进行了深刻解读,系统阐述了大明王朝的政治生态、社会制度、历史人物等等,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吴先生的文字功底又很了得,文笔通俗流畅,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通俗性普及性不言而喻。
大明王朝立国二百多年,从中期开始皇帝消极怠政,但明朝却依然在正常运转,到了明朝末年,明朝阶级矛盾尖锐,各地小股农民起义在酝酿之中,励志改变明朝颓废局面的崇祯皇帝,尽管努力地想宏图大展一番,却不知不觉中把大明带入覆亡的深渊。其原因让人难以说清。李自成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一步步吞噬了明王朝的光辉,*终让崇祯帝自缢,当他自尽前一刻不由得感叹,我不是亡国之君,是大臣负我。难道他真的没有一点责任吗?而那时的东北地区,女真人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再次兴起,并逐渐兴盛,完善各项制度,兵力渐强,建立了政权,努尔哈赤的继任者们借助农民起义军灭大明之势,杀入山海关,取代明朝。清朝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统一全国,满族统治者很多人都为国泰民安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成功延续国祚将近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