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施蛰存先生详实、严谨的编年体事迹录。按年编排,每年内按时间纂辑施先生的主要经历、与施先生有关的社会大事与人物。增订本新增30余万字史料,细化、匡正、完善和丰富初版原有的内容、细节以及编年体例。以 引文 形式增补撰述,去伪存真,并校勘相关文本、史实,坚持 事录有据,录有出处 。增订本的出版,可为学界提供施蛰存先生研究的完备资料,亦可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拓宽门径。通过本书,不仅可以了解施先生一生的学术经历,还能了解整整一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学术事业的发展脉络,为读者提供了百年中国社会史和文化史更广阔的内容。
陈传席撰写大量的文学和艺术评论文章,他对文学和艺术的重要观点能主有关理论大多内含于他的评论。系统阐述了绘画史论及画派构成代表著作等分析,收入了很多序跋和评论画家作品的文章,第一卷内容属于文学范畴
侯仁之先生是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首位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的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区别及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率先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52年,侯仁之在北京大学正式开设中国*个"历史地理学"专业。 主编有《北京历史地图集》,出版有《侯仁之文集》。1984年,侯仁之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讲学时接触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认为中国加入《公约》刻不容缓。他在归国后立即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了一份中国应加入公约的提案,为国家所采纳,中国*终成为了"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侯仁之院士则被誉为"中国申遗*人"。本年谱旨在梳理侯仁之先生学术事业之发展历程,以期对先生的学术历程与思想演进进行推理。
《胡适与鲁迅(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作者邵建,阳光与闪电是面对黑暗的两种方式,在比较的意义上,温和的胡适不妨是阳光(且看他那惯见的春阳般的笑容),犀利的鲁迅当然更合适是闪电(包括他的眼神和文风)。闪电以它的锐利,可以刺穿黑暗,让黑暗现出原形。但,闪电并不能驱散黑暗,且复归于黑暗,同时使黑暗更黑暗:因了它刚才的照亮。当闪电消歇之后,战胜黑暗的是阳光。和闪电相比,阳光不迅即,却持久;它不是在黑暗中穿刺,而是在黑暗的外面将黑暗连根拔起。不妨看地平线上的黎明,阳光与黑暗交锋,黑暗是在阳光面前一步步退却,消解于无形。
《京房评传》传主是西汉著名学者,易学家京房。临于历来对他作系统研究的较少,《京房评传》主要从京房著述的残存资料直接切入,力图从他的著述中评述和介绍京房的时代及其学术影响。 京房在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氛围下探讨了易学与社会、与自然界的多方面的联系。他企图建立起易学的宇宙模式、天人模式,企图建立起宇宙或天地间一切事物相互关联的模式,并企图从其可能建立的模式中解释和预测一些事件的发和一和趋向。 京房未能完成他的探讨,就在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中丧身。从而他留下的著述是不完整的,多半是引述者摘录的片断。《京房评传》努力通过这些资料的探讨,建构出京房学术的可能的系统和说明他对后世的影响。
《思想时代:陈寅恪、胡适及其他》是作者对陈寅恪、胡适思想研究的成果集,本书是《思想时代》一书的增订版,作者在原版基础上新增若干文章,讲述陈、胡同时代学者之往事,并对原作加以修订更改,力求呈现给读者原文完整面目。书中以陈寅恪、胡适等前贤的诗词或通信为材料,从他们的人格立言和学术道德方面着眼,细致考证品读。全书穿插古今学者对比,既有作者对历史偏见和今人误读的纠正,也有一些不为常人所知的有趣掌故,充满人文关怀,前贤风范跃然纸上。
弗里德里希 冯 哈耶克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自由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之一。他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坚定捍卫者,同时又是知识、自由的毕生追求者。在他传奇的一生中,他得以见证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巨变,经济大萧条后全球市场的复苏,社会主义及资本主义制度交替运行,以及人们对于市场经济从质疑到服膺的曲折过程。从法学、经济学、政治学到哲学、心理学、,哈耶克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使他的思想轨迹穿梭于各个领域,他的足迹也在维也纳、伦敦、纽约、芝加哥、弗莱堡等地永驻。包括丘吉尔、撒切尔、里根在内的多位领导人都是他思想的拥趸。他的《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后,不仅获得全球追捧,同时深刻地影响了历史进程。 在本书中,作者艾伯斯坦清晰地梳理了哈耶克的生平和思想发展轨迹,为我们真实
学者张晖于2013年3月15日因患急性白血病去世,在海内外学界引发了巨大震动。很多与之相识的师友、学生纷纷提笔撰写回忆性文字,以缅怀他的人品和学行;很多与之并不相识的朋友,也被张晖精神所感召,撰文呼吁振作中国之文气。这些文字,或者记叙张晖在各个时期的学行、思想和情感,或者对张晖的生命之意义进行阐发,或者对张晖所处的当代中国的人文环境进行批判。《末法时代的声与光:学者张晖别传》遴选了其中与张晖生平事迹和思想情感关系较为密切的、有代表性的若干篇文章辑录成书,并收录了张晖在硕士阶段(1999-2002)在南京的求学日记等内容,以方便读者对他的为人、为学进行更深刻地认识,并有机会对张晖所成长的20世纪末、21世纪国学界的人文环境和思想风尚有更感性的了解。 《末法时代的声与光:学者张晖别传》辑是自传部分,
这本小书《上学记》确实是一个偶然的产物。四年前,青年友人文静女士来找我谈话,想从我这里了解一些旧时代学生生活的情况。当时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更谈不到思想上的酝酿,只是东拉西扯地信口闲谈。文静女士据此写了几篇小文,居然得到刊载,这或许引起了她的兴趣,于是又连续和我几度闲谈。就我而言,事先并无写书或出书的念头,只不过是零星回忆一些往事而已,所以全然没有一个整体的构思,闲话太多,较重要的事情却多有遗漏,乃至后来读到成稿时,已经难以重起炉灶,只不过在个别字句上略加修饰,点缀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