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饰史》内容简介 本书以丰富的插图和详细的文字诠释了1850年以来的西方服饰史,将服装置于社会和艺术的历史背景中,以十年为一章,着重阐述了女装、男装和童装的演变过程,展示了当时的典型服装款式,介绍了每个十年的主要风格、服装流行中的重要人物以及至今仍耳熟能详的服装品牌。 著名的服饰史学家丹尼尔 詹姆士 科尔(Daniel James Cole)和南希 戴尔(Nancy Deihl)不仅从美学的角度探索服装,还将其作为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一种表现形式。 本书着眼于服装风格的传播和流行变迁的规律,内容涉及时尚与视觉艺术、应用艺术和表演艺术之间的关系、时尚与流行文化的关系、新材料和新技术对服装与流行的影响,以及日益全球化的时尚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全书共有600多张高清图片,均为知名博物馆馆藏服装的照片或时尚媒体的图片,包括时装摄影、
本书是 工艺美术史论家吴山先生历时五年的心血之作。 吴山先生曾以编撰《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1989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获中国图书奖等六次大奖,他致力于中国工艺美术史论研究近半个世纪,研究成果丰硕,于2005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2008年荣获“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称号。 本辞典集吴山先生多年之功,分门别类,收入历代服装、染织、刺绣相关的6000多个词条,1900余幅插图,装帧设计精美,前有彩图,后有附录,是一本资料详实的专业工具书,填补了该学科领域辞典出版之空白。本书荣获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第二十一届全国 美术图书“金牛杯”银奖。
《满族服饰结构与纹样》系五卷本《满族服饰研究》的第二卷。本书以清中晚期具有标志性的满族妇女氅衣、衬衣等常服标本的整理为线索,结合文献、图像史料考证,对满族服饰结构与纹样的历史文脉、规律特征、骨式样貌等进行系统整理和呈现。研究显示,满族服饰纹样意涵和骨式结构续写着中华一脉相承的服章传统。但这不意味着废弃祖俗,研究发现,在 即取其文,不沿其式 乾隆定制的推动下创造了从汉制襕纹到满俗隐襕,从汉女挽袖前寡后奢的礼制教化到满女挽袖 春满人间 的智慧,不变的仍是纹必有意,意必吉祥,纹肇中华。读者通过本丛书总序《满族,满洲创造的不仅仅是中华服饰的辉煌》的阅读,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大拉翅与衣冠制度》系五卷本《满族服饰研究》的第四卷。以清晚期具有标志性的满族妇女大拉翅常服冠标本的整理为线索,结合文献、图像史料考证,对大拉翅结构与形制的历史文脉、规律特征、制式样貌等进行系统整理。特别通过大拉翅结构、工艺和技术的复原,首次以完整的实物文献得以呈现。研究显示,中国冠史还没有哪一种冠像大拉翅那样由发髻演变成帽冠,它从满洲祖俗的辫发盘髻,到小两把头、两把头、架子头,再到晚清的大拉翅,脉络清晰却充斥着满俗传统。而它的礼制却是去卑存尊的趋势。种种证据表明,正是慈禧塑造了它而产生大拉翅诸多谜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从两把头到大拉翅,其中扁方的灵魂永在,刻纹非富即贵,纹必有意,意肇中华。讽刺的是,不论是大拉翅还是扁方,到了清末尽失朴素风尚,也把大清王朝送进了历史。读者通过
《满族服饰结构与形制》系五卷本《满族服饰研究》的首卷。本书以清中晚期具有标志性的满族妇女氅衣、衬衣等常服标本的整理为线索,结合文献、图像史料考证,对满族服饰结构与形制的历史文脉、规律特征、制式样貌等进行系统整理和呈现。研究显示,满族服饰结构形制不仅对传统继承表现出强烈的族属意识,更创造了中华民族融合与涵化的满族范示,且都记录在满族服饰结构与形制的历史细节中。读者通过本丛书总序《满族,满洲创造的不仅仅是中华服饰的辉煌》的阅读,以及满学和清史结合的学术思考,可以深刻认识从满族固守 十字形平面结构中华系统 ,笃行右衽儒家图腾,到圆领右衽大襟马蹄袖而礼出深衣的物质文化形态,确是对学界 三次变革说 清朝易汉改满 呈现华夏传统服制中断 观点的严重质疑。本书是一部基于满族服饰结构与形制研究的中华
《清代戎服结构与满俗汉制》系五卷本《满族服饰研究》的第五卷。本书以清中期标志性成建制的八旗兵丁棉甲胄标本整理为线索,追考早清和晚清戎服实物并进行比较研究,结合文献、图像史料考证,对清代戎服结构与形制的历史文脉、规律特征、制造技艺、戎章制度等进行系统整理和呈现。基于标本结构的研究显示,清朝戎服 满俗汉制 不仅从没有离开上古先秦、中古汉唐、近古宋明的中华古老戎服文化传统,而且从兵丁棉甲到将军、皇帝大阅甲是完善甲衣、护肩、护腋、前挡、左侧挡和甲裳格物致知儒家思想集大成的物化体现。如何融入 满俗 ,就是在礼服衣冠制度上执行 即取其文,不沿其式 的乾隆定制,在戎服制度建设上表现草原民族的满族智慧 即取其式,不沿其文 。这就有了清代戎服结构形制坚守从先秦汉唐到宋明的中华文脉,戎服徽帜导入八旗制度
《满族服饰错襟与礼制》系五卷本《满族服饰研究》的第三卷。本书以清中晚期具有标志性的满族妇女氅衣、衬衣等常服标本的整理为线索,结合文献、图像史料考证,基于常服标本的形制和纹样研究的基础,深入到它们独特的右衽大襟结构和繁复镶绣缘边的工艺技术复原进行研究,发现错襟现象并非单纯的时代风尚,而与这种结构形制的 缺陷 有关,而成为满人 将错就错 的绣作技艺符号。错襟现象独树一帜的惊艳表现,赋予了常服奢华燕居的满人美学,创制了满奢汉寡、便用礼不用、女用男不用的满人妇道文化。它还回答了历史上汉右衽夷左衽 绝非通例 的谜题:错襟必尊右衽才能施展技艺,更为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强化右衽的儒家正统。读者通过本丛书总序《满族,满洲创造的不仅仅是中华服饰的辉煌》的阅读,会顿悟清代的服饰与其说是满服被汉化,不如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服装版设计概述、版型出样依据、出样方法及出样技术,并对裙、裤、衣身、衣领和衣袖的版型设计做了详尽的分析总结,最后探讨了工业化样板的制定和推挡技术。著者本着不断研究和探究的精神,力求本书在内容、技术等方面适应新时期服装版型设计的需要。本书既可以供服装院校师生使用,也可供服装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目前制鞋工业蓬勃发展,对制鞋工艺设计水平,穿着舒适性等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鞋楦作为鞋的灵魂,其好坏直接影响到鞋类的外表形态、流行趋势及穿着的舒适性等。可以说鞋楦设计水平的高低严重地制约着中国鞋业由大变强的发展。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师傅带徒弟这种传统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鞋业发展对设计人员的需求,目前关于鞋楦设计的相关书籍也不多;而广大鞋业界人士更希望有一本较具体而实用的鞋楦类书籍。鉴于此,本着为中国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总结多年从事鞋楦设计的经验及对世界各国鞋楦的多年接触,笔者愿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实践经验写出来供有志之士参考。本书共分7章:章,鞋楦基本知识;第二章脚型基本知识;第三章鞋楦与脚的关系;第六章标样楦(母样)的设计;第七章世界各国鞋号。附录里介绍了我国标准鞋楦
通常对于内衣板形的要求是非常的,切忌疏忽大意。同样,缝制也是需要的经验的。因为,裁片的,加上各部位缝制位置的准确,是制作内衣成功的关键。由于面料的成分不同,弹性系数也不同,本书作者结合了中国人的体形特征,在工作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套独立的设计制图方法。本书所述各类款式结构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是较为实用的一本内衣设计制图参考书。
红帮裁缝也正是在我国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历史阶段,为服装改革所孕育发展的裁缝群体。本书是是继作者主编的《创业者的足迹》和合编的《宁波服装》、《红帮服装史》之后,又一本更充实更深析的专题性史料力作。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让事实证明历史,用历史解读红帮的态度,不以推理代替事实,一切结论产生于调研。作者治学严谨,讲究“原汁原味”,富有社会责任感;从“热水里捞针、牛皮上拔针”的解读中,归结了当年上海滩宁波红帮裁缝苦练基本功的艰苦历程和勇于进取的“红帮”精神——速度和力度,事业观和成就观。在创业长河中,罗列了富有代表性的名店名师,图文并茂,也是本史料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