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得不独自前行,直到在神的面前聚首。 在《窄门》中,纪德将爱情中的神秘主义体验推向极致,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纯洁炙热却又无限辛酸的爱情悲剧:杰罗姆与他的表姐阿丽莎自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爱情萌芽时,他和她各自偷偷地爱恋着彼此,以全部的纯真与热情,一心只想为对方而变成更好的人。然而,心灵愈是相通,形骸愈是相离。阿丽莎甚至以为,自己只有抛弃世俗的爱情、婚姻,才能进到 窄门 ,但 窄门 只有少数人能找到
《一个女人的故事》是安妮 埃尔诺对母亲和女儿、青春和衰老、梦想和现实的感人叙述。在母亲死于阿尔茨海默症后,作者开始了令人生畏的时光倒流之旅,她试图捕捉真正的女人,那个独立于女儿而存在的女人,那个出生在诺曼底小镇、死在巴黎郊区医院的老年病房里的女人。 她探讨了母亲和女儿之间既脆弱又不可动摇的纽带,将她们分开的疏远的世界,以及我们必须失去我们所爱之人这一无法逃避的事实。在这部平静而有力的致敬作品中,埃尔诺想要为她的母亲争取蕞大的公平:将她描绘成她自己。正如作者所说: 现在我写我的母亲,就像该轮到我重新让母亲出生。
《像水一样流》收录尤瑟纳尔三部颇具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均创作或构思于作家的青年时期,最终在晚年结集出版,可以说占据了她人生中很长一段时间。 《安娜,姐姐 》以十六世纪那不勒斯地区一对姐弟之间的感情为主题,《默默无闻的人》讲述了生活在十七世纪荷兰的纳塔纳埃尔的生与死,《一个美好的早晨》的主人公是纳塔纳埃尔的儿子拉扎尔,他出入排演莎士比亚作品的剧团,在梦中提前经历了整个人生。三部小说虽然背景和主题各异,但都探讨了人的情感、际遇和行为动机,表现出 一切如流水 的人生状态。
在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两个月后父亲去世了,安妮 埃尔诺以此为契机,讲述了一个男人的一生。他出生于世纪之交,不得不早早离开学校,先是当农民,然后在工厂做工,后来成为诺曼底一家小杂货店的店主,直到1967年去世。他自我克制,勤奋工作,谨言慎行,努力维持着一个男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却始终无法摆脱对滑落回下层社会的恐惧。 作者用冷酷的观察揭示了困扰她父亲一生的耻辱,以及因阶层限制带来的父女之间的疏远和痛苦。这本父亲的传记也是一名知识分子女儿背叛的故事 背叛她的父母、她的成长环境,在亲情和耻辱之间,在归属和疏离之间的分裂。
本书描写了安妮 埃尔诺在少女时代性别意识的觉醒,希望未来在自主选择的职业中实现自我的雄心。后来,她三十岁了,成了一名教师,嫁给了一位高管,还是两个幼子的母亲。她打理着他们漂亮的公寓,抚养着孩子。然而,像千千万万的其他女性一样,她感到自己的热情和好奇心、力量和幸福,在日常生活的重压下慢慢消退。她周围的每个人似乎都认为这是正常的,是 令人钦佩 的女性状态,但这种状态却折磨着她 在埃尔诺看来,从女孩到妻子、母亲的过程,只是一个发现和确认文化和教育造成的非理性的男女差异的过程。在书里,被冻住的女人的名字直到最后都无人知晓,主人公的故事也可能成为每个女人的故事。 《被冻住的女人》是安妮 埃尔诺的第三部作品,也是作者本人称之为 小说 的最后一部作品。此后,她经历了与丈夫的离婚、父亲的死亡,创造
《茶花女》是小仲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出来的爱情小说。故事的主角玛格丽特是个沦落风尘的美貌女子, 茶花女 只是她的外号,因为她随身携带一束茶花。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青年才俊阿尔芒,并被他真挚的爱打动,决心放弃过往奢靡的生活。正当这对恋人憧憬美好的未来时,阿尔芒的父亲出现了,要求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为了成全他人,她放弃了自己的爱情,转身回到名利场。不明真相的阿尔芒气愤至极,因爱生恨,一再羞辱玛格丽特,将她彻底推进了死亡的深渊。
在《一个女孩的记忆》这本新书中,安妮 埃尔诺重温了1958年夏天在诺曼底担任夏令营辅导员的经历,并讲述了她与一个男人度过的初夜。当他移情别恋时,她意识到她已经把自己的意志交给了他,像是没有了主人的被征服者。六十年后的今天,作者发现自己可以抹去中间的岁月,重新回忆这个她曾想完全忘记的年轻女孩。将那个夏天不可磨灭的记忆带入现实,埃尔诺发现,她写作生涯的重要和痛苦的起源是建立在耻辱、暴力和背叛的基础之上。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纪德的一部经典自传,也是世界自白文学中一部很重要的作品。《如果种子不死》的书名来自《圣经 约翰福音》: 我(耶稣)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文中大篇幅讲述了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印记,记录了他的成长轨迹。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记载了发生在法国的事情,下卷主要记载了青年早期的纪德前往北非,尤其是阿尔及利亚的往事。作者敏感拘谨,身体羸弱,有着较为周折的学习经历;他充满激情,拥有一颗自由不羁的心灵;他以无以伦比的坦率和真诚,向读者呈现了一位敏感、多变,而又充满矛盾的作家的成长历程。
全书共11章,从主人公保罗 汉森在蒙特利尔监狱服刑开始写起,当下的监狱生活与保罗对过去生活的追忆交叉并进,直到最后一章才揭开他被捕入狱的原因。小说一步步描绘出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如何在各种无可奈何中缓慢崩塌。平静克制的叙事中蕴藏着浓烈的哀伤与孤独,同时也不乏幽默诙谐的细节。 保罗出生在法国图卢兹。他的父亲约翰内斯 汉森是一名丹麦牧师,来自日德兰半岛上一个只有八千居民的小镇。他的母亲安娜就出生在图卢兹,继承了家里经营的小影院,在新浪潮时期是当地有名的 艺术和实验 类影院。保罗度过了幸福的童年,但先锋派的母亲与捍卫传统宗教信仰的父亲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在安娜不顾丈夫的反对执意播放一部色情片后,二人的关系正式宣告破裂。约翰内斯决定只身去往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一个工业小城当牧师。父亲走后,保
我给文学置入了一些坚硬的、沉重的,甚至是暴力的东西。它们与生活境况相关,与我十八岁之前生活的世界的语言相关,与一个工人和农民的世界相关。它们永远是真实的东西。我认为,在我的情况下,在我作为一个阶层跨越者的情况下,写作是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是一种政治行为,也是一种赠予。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作家弗雷德里克-伊夫 热奈无规律地向安妮 埃尔诺提出问题。在这些回答中,作者努力为从三十年前开始的写作实践做出说明,描述她的工作方式,解释她的文本的 目的 。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而且因为它拒绝虚构,对生活经验做了严格的、进步的工作,因而令人感动。本书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埃尔诺本人的经历以及写作特点,也是文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情感教育》的副标题是《一个年轻人的故事》。主人公弗雷德里克 莫罗出身于外省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十八岁那年来到巴黎攻读法律。可是他只对文学艺术感兴趣,试写过小说和华尔兹舞曲,还跟人学习绘画,但都半途而废。他深深爱上了画商阿尔努的妻子玛丽。玛丽虽不爱丈夫,但恪守妇道。后来,她终于被莫罗的一片痴情所打动,答应与他约会。时值一八四八年二月,巴黎爆发了革命。莫罗为了这个约会,没有去参加民众的游行。但玛丽因儿子突患假膜性喉炎,未能赴约。绝望之余,莫罗投入交际花萝莎奈特的怀抱。两人同居并生下一个儿子,不久儿子不幸夭折。莫罗与出身贵族的实业家当布勒兹交往,为了进入上流社会,他成为当布勒兹夫人的情夫。实业家去世后,两人准备结婚。但在破了产的阿尔努夫妇的家具拍卖会上,当布勒兹夫人的举动深深刺伤
《迷失》是安妮 埃尔诺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与一位年轻的已婚男子(苏联驻法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秘密恋爱的日记。她的代表作《简单的激情》就是根据这段恋情改编的,但在这本书里,她的文字是直接的、原始的、未经过滤的。 日记记录的时间是1989年至1990年,那时,安妮离了婚,有两个已成年的儿子,住在巴黎郊区,年近五十。她的情人不定时地去那里看她,她无心写作,等待着他的电话,她只是为了感受欲望和下一次约会而活着。当他离开,欲望消退,她觉得自己离死亡又近了一步。 埃尔诺的作品以简洁而著称。在《迷失》中,她摒弃了一切矫揉造作,将文字精简到最赤裸、最脆弱的程度,创作出这部陷入爱情、欲望和绝望中的女性记录。
我们都有两种生活,一种是我们已知的生活,另一种是在等待我们的生活。 调香师阿丽斯,幼时失语,五岁父母被屠,她被好心的药剂师夫妇收养,在伦敦长大;二战爆发,养父母在大轰炸中遇难,她再次孤身一人。战后恢复期,阿丽斯偶遇一位预言师,对方向她预言:阿丽斯必须进行一次漫长的旅行,在旅途中她会遇到六个人,并最终指引她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伊斯坦布尔将会是他们的命运交会之地。 踏上伊斯坦布尔的时候,阿丽斯还不知道,有一种生活等待她已久。
安妮 埃尔诺写所有书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往往很长,在其中她反思,质疑,彷徨,放弃,再启。从1982年开始,埃尔诺养成了在纸上记下这些探索的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 这是一本痛苦的写作日记,是一间没有光、没有出口的黑色工作室,作家在里面兜兜转转,寻找在远处自己隐约瞥见的那部作品的创作工具。这本日记真实、真诚地展现了诺奖作家写作的 另一面 。读者可以看到作家与自己的漫长对话:被刀切割的思想、杂乱的构思、往复的犹豫、词语的联想、时间的碎片,以及生活的秘密。
我的生活还从未像现在这样幸福过! 我竟然在监狱里得到了幸福,这是不是很有意思? 主人公法布里斯英俊单纯,出身上层贵族家庭,耽于幻想,崇拜拿破仑,只身前去参加滑铁卢战役,吃了不少苦,灰溜溜回到意大利。在一次争风吃醋的争斗中,他杀死了情敌,被对立派投入监狱。他在狱中爱上了监狱司令官的女儿克莱莉娅,品尝到极致的幸福 《巴马修道院》围绕主人公法布里斯的遭遇探索了生存的核心问题,即如何既活得幸福又不丧失个人尊严。无论从作者自己对作品的评价来说,还是从历史的评价来说,其重要性都丝毫不逊于《红与黑》。 司汤达代表作 精选司汤达最具代表性的三部长篇小说《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红与白》,集中反映了这位文学大师的小说创作成就。《红与黑》塑造了于连这个复杂多面的经典人物,以他的激情、野心和悲剧的
我要惹来许多非难。然而,我又有什么办法? 我自以为是的清醒,无非一种更危险的天真。 我认为自己不再天真,其实只是以另一种形式表现了出来,因为任何年龄段都逃不脱天真。 她像我了,成为我的作品,对此我既高兴又恼火。 我感到她像我一样双手绵软无力,只希望大海会放过我们的沙堡, 而其他孩子早已在更远的地方搭建新的堡垒了。 其实爱情,就是两个人的自私,为此牺牲一切,并且依赖谎言而生存。 而浪漫的人就跟疯子一样,绝不能违拗他们。
十六世纪初的欧洲,泽农出生于布鲁日首屈一指的富商家庭,但他从未见过自己的生父,后者是来自佛罗伦萨的一位年轻教士,远大前程的召唤让他断然割舍北方水城的短暂恋情。对一个私生子而言,泽农是为教会长大的。然而二十岁时,他决定离家出走,到大千世界去探寻知识。他在三十多年里游历了大半个世界,然后隐名埋姓回到布鲁日,在济贫院里为穷人看病。一桩与他几乎无关的僧侣风化事件令他的真实身份暴露,经世俗司法当局与教会的联席审判,泽农被判火刑。1569年2月,寒冬将尽的时候,泽农在临刑前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出生的城市里死去。 《苦炼》书名取自欧洲中世纪炼金术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将物质放在坩埚中进行煅烧和分离,以提炼出纯粹成分的过程,这是整个炼金术的步,也是为艰辛的一个步骤。主人公泽农身兼医生、哲学家、炼
生活是一场游戏,每个人都收到了规则说明,除了我。 如果人不能仰望星空,不妨俯身直面碎石路。 在我这个年纪,有些人已经缴了十年的养老金。 在我这个年纪,亚历山大大帝已经建立了一个帝国, 我妈妈已经生了两个孩子。 在我这个年纪,我应该感到耻辱。 但是说句实在话:我有得选吗? 你们一本正经,我偏要万事游戏。 我不出门,不拉开窗帘,不洗漱,不起床,开倍速看电影和电视剧。眼睛疼的时候,我就盯着天花板上的蜘蛛,期待它邀请我一起上网。这就是我的美好生活。 本书以微型小说合集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当今社会对自身价值、生存、衰老、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焦虑。他遵从内心做出了一些选择,并承担了相应的后果,在希望破灭后继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生活的意义。他的存在正在他的命运和时代的虚空中逐渐消失。 小说风格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