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王铁钧编著的《诗词写作入门》面向在校大、中学生及广大诗词爱好者,通过格律知识的介绍和经典作品的讲解,使读者理解诗词的格律特点和写作方法,感受诗词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书选讲的诗词以形式和内容并重,既注重选取名篇佳作,覆盖不同的题材,关注文字的可读性,又要照顾到诗词格律的基本形式和各种变化。
这是一本关于世界戏剧艺术的教程。作者身为中国位戏剧专业博士,长期在北美四所大学教授世界戏剧,以其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扩容了他在十年前于台湾出版的《话剧结构新探》作为给中国大陆戏剧教育的课本。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叙事性结构”,针对戏剧的形式、美学价值等作客观的阐述。下篇的“剧场性结构”则以开放的文风讲述了一百年来的戏剧。作为戏剧教育的理论性图书,本书以专业、客观、全面为特色,对于正在研究戏剧艺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值得推荐的。
《绚烂与宁静》是作家红柯的一部散文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西部各民族文化与文学研究,收集了作者2005年至2014年间在各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西部各民族文化和文学研究的文章。这些文章所涉及的地方多是作者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透过文字,可以感觉出作者对其怀有深厚的情感,对其地域文化具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自豪感。另一部分记录的是作者对于黄河中上游各民族民间艺术的考察,涉及了民间的剪纸、刺绣、木雕、砖刻等。作者沿黄河走访了大量民间艺人,根据采访,如实记录了他们的学艺过程和生活状态。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留存和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本书介绍了隋唐五代文学这一内容,详细内容有:隋及初唐诗歌;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盛唐边塞诗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中唐前期诗人;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古文运动和韩愈的散文;中唐其他诗人;晚唐文学;唐代传奇
本书要点:宋代文学; 元代文学。
本书是为高等院校中文系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教科书,为了适应教学需要,本书在取材和章节安排上力求符合教学实际。在内容上,希望给予同学以比较全面系统的文学史知识和正确的历史观念……
纪德君编写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生成及其他》主要从史传、说书与小说的亲缘关系入手,探寻了古代小说的生成机制、叙事特点及其文体形态,发表了一些较有启发性的见解,诸如:早期的章回体历史演义,主要是通过“按鉴”的方式从“通鉴”类史书中衍生出来的;通俗小说文体中诸多“非书面”的口头创作特征,是基于口头记忆、书场演出、听众接受以及说书伎艺的传承等需要而产生的;通俗小说的编刨,在不同程度上受编创者、出版者、评点者、接受者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另外,《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生成及其他》还对通俗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通俗小说的传播方式,以及明清小说研究中流行的某些观点、存在的分歧或争议等进行了反思,这也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于 1926 年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全书分为七章,将清代词学的派别分为浙派和常州派,并从选本、评语、词谱、词韵和词话的角度进行分析,论及清词之兴盛“直接南北两宋”,是近代学者将“词学”作为学科的重要著作。
说不怪,是因为他很好相处,当过农民、当过民工、当过土大夫、当过公务员、当过研究员、当过教师、编辑、记者,当过学士、硕士、博士,扶过犁、拿过刀(手术刀)、拿过笔,从东(苏)北小乡村,走过临安、金陵、长安三大古都,后歇脚在我的小城——郑州(说歇脚,是因为我算定他是“飘泊命”),到哪都断不了朋友,都有烟抽、有酒喝、爱鬼吹、爱神侃。 说他怪,是因为他至今没学会适应这个世界,适应家的局囿和群的氛围,适应上司和冷眼。对付这一切的办法似乎永远只有一个:走开。这完全是孩子气的。
黄瑞云寓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内容的广博,在于它思想的深邃,在于它敢于干预现实的胆略和勇气。他寓言思想内容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在于他首先是一位学者,具有渊博的知识。 黄瑞云寓言固然也用了不少传统题材,但其表现手法总是比较新颖,不会落入旧套。尤为重要的是他使用了他人从未用过的题材。 黄瑞云发表了地多篇寓言,本书仅选了一百三十三篇,不到他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不能说黄瑞云寓言的精粹之作只有这一百三十三篇,但这一百三十三篇确实是精粹之作。作者的点评主要是对作品的写作背景、意图,以及与黄瑞云本人有关的情况作一些说明,而不在于评论,更谈不上研究。作者采取“有话即长,无话即短”的办法。为了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作者大量采用了黄瑞云的原话;关于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旨意,作者可以篇篇向他请教。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繁荣期”中,各个流派争奇斗艳,诗人、作家争相在时代的舞台上展现着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作为那段岁月的见证者、参与者,朱大可积淀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文学批评与文学的发展一起,站在了那时的*。他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均来源于此。 现在将这些文章结集再版,为读者展现的是中国文学“重生—繁荣—衰微”的历史画卷。这《朱大可守望书系:先知》所流露的,不仅是对“峥嵘岁月”中各色文学人物、各种文学流派的怀念和致敬,更是对作者之前判断和预言的一种验证。作者当时的疑问和回答,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学发展的现状。现在重新让更多的人聆听这位“先知”的话语,不期“力挽狂澜于既倒”,只望能在这聒噪的世界中,有人能看到那一道犀利的智慧光芒。
这部著作的成书,得益于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学习和思考,也得益于各位师长的教诲和启发。成书付梓之际,掩卷之余,仍不禁万分感慨。在本书写作过程中许多值得感激之人,又一一出现在眼前。 首先出现的是一位身材高挑,穿着永远一丝不苟,带着贵族气质的学者,他就是我的博士生导师王晓路教授。正是在他的关心和指导下,我的学术素养得以提高和体系化,在成长的道路上,时时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关怀。本书的主要思想,得益于与老师的讨论,得益于老师的启发。 接着是一位身材不算高大、却浑身透着干练和热情的学者,他就是比较文学界的著名学者曹顺庆先生。正是曹先生带着我们“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让我们接受中国文化经典的熏陶,“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词”,我们的学术储备多有赖于先生的教诲
本书是一代词学大师吴梅先生介绍词学及词学发展史的专著。作者从了解词学、欣赏词作的角度入手,讲解词学的基本知识及其词的演变历史,在介绍与评点历代词人词作优劣得失的过程中,引导读者领会词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