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全部三十七个剧本,以莎翁翻译人朱生豪的经典译本为主,另有资深译者方平、吴兴华、绿原等加盟,配英国插画大师约翰 吉尔伯特勋爵创作的精美传神插图。名著名译名画,是莎翁作品的收藏*。
《戏剧理论》采用文本分析,阐释艺术,接受美学等戏剧现象研究模式,系统地介绍了西方戏剧理论史,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到古典主义时期、启蒙时期,最后到现代主义时期,涉及众多西方戏剧史上重要理论家、戏剧流派与思潮。该书着重西方戏剧理论发展演变的关联性与逻辑性,详细阐述发生背景、原因,核心理念及影响。附录有戏剧专业术语汇编、戏剧美学理论家及作品年表、作家姓名索引等实用工具。 该书在法国1998年首次出版,后经修订于2010、2016年出版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预计于2021年2月发行。自出版以来一直是戏剧、文学大学专业用书,及法国高级和中级教师资格考试相关专业参考用书,也是普通戏剧爱好者易读的戏剧理论书籍。
《基耶斯洛夫斯基 皮耶谢维奇电影剧本集》系首次以中文本形式出版,三本单册,函套装。 《基耶斯洛夫斯基 皮耶谢维奇电影剧本集》两位合著者基耶斯洛夫斯基和皮耶谢维奇是电影史上著名的导演/编剧搭档,1990年代享誉世界影坛的《蓝》《白》《红》三部曲、《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又名《两生花》)及著名电视电影系列《十诫》,即出自他们二人之手,两人的创作自1990年代以来在国内影迷圈和专业工作者圈子内一直深受推崇。 《基耶斯洛夫斯基 皮耶谢维奇电影剧本集》囊括两人创作的所有十六个剧本,内容叙事切入当代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涉及道德、人性、伦理、科学等诸多人类精神世界的问题,剖析了永恒的人性难题在现代社会中遭遇的挑战与质疑。可以说,剧本和其后的电影作品,是藉已深入波兰民族日常思维中的伦理观念,在经过现代性叙事
本辑《单读》继续关注当代青年创作者,与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合作,发表5位当代青年女导演的电影剧本和创作谈。这是单读首次用电影剧本的形式,呈现变化中的当代生活 王丽娜的《次的离别》,讲述了在故乡塔克拉玛干一段不断经历告别的童年;杨明明的《柔情史》,展现了北京胡同里一组相爱相杀的母女关系;滕丛丛的《送我上青云》,描绘了一名患癌的女记者在生存和理想间的挣扎;韩帅的《一九九九》,回忆了一名13岁少女初识性与死亡的过程;黄绮琳的《金都》,塑造了一位陷入真假结婚纠葛的女子,她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本辑《单读》还收录了艺术家陈哲的影像作品、陆茵茵和肯尼亚作家伊冯娜 阿德希安博 奥维奥的小说,以及默音的随笔和张敞的评论,他们用不同的文体和角度,共同逼近女性的世界,在其中寻找出许多个暗夜里的明亮时刻。
本书萃取了一代戏剧大师梅耶荷德艺术生涯*后五年思想与艺术观念的精华。从演员修养到舞台调度,梅耶荷德在实践中总结出 假定性本质 戏剧的电影化 有机造型术 构成主义 等创新理论,毅然打破 第四堵墙 。戏剧之外,梅耶荷德对文学、电影、音乐、绘画、杂技等艺术形式均有独到见解。书中还从不同侧面呈现了其令人惊叹的艺术交往 朋友圈 :俄国文学大师列夫 托尔斯泰、契诃夫、马雅可夫斯基,戏剧同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瓦赫坦戈夫、丹钦科,艺术知音卓别林、梅兰芳、毕加索等,梅耶荷德甚至预言 未来戏剧艺术 的方向之一便是西欧戏剧艺术和中国戏剧艺术的某种联姻 。经由对话、回忆、寄语,梅耶荷德真诚地告诉所有热爱戏剧的人,艺术没有时空和国界,生命存在于对艺术真理的求索之中。
本书为《尤内斯库戏剧全集》第三卷,共收录八部剧作:《犀牛》《学走路》《怒气》《煮鸡蛋》《学会煮鸡蛋》《二人妄想症》《空中行人》《饥与渴》,写作于1959至1964年。其中《犀牛》是 贝朗热系列 的第二部,讲述了普通人小人物贝朗瑞和朋友在咖啡座聊天时,看到一头犀牛出现在城市的大街上横冲直撞,随后他们身边的人陆续变成了犀牛 《犀牛》代表着荒诞剧的一次转折,向更成熟阶段的一次转折。《空中行人》是 贝朗热系列 里的第三部,讲述贝朗热来到英国乡间度假,不料德国轰炸机扔下了炸弹,贝朗热奇妙地登上了天,在空中行走、滑行、骑自行车 但他从空中降落后,描述自己在天上看到的可怖景象,犹如地狱一般(尤内斯库称之为 反世界 )。其余几部剧作也都反映了尤内斯库在这一时期日臻成熟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先生戏剧名作,是 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作者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北京人》是曹禺先生的三幕剧,以一个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曾家的三代人为主人公,展开家庭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雷雨北京人(曹禺精选集)》充分考虑到青少年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品味,将作者的两篇重要的剧作编辑在一书中,丰富了孩子们的阅读量。
《秃头歌女》是罗马尼亚裔法国戏剧家、荒诞戏剧的代表、先锋戏剧的象征欧仁 尤内斯库戏剧全集的第一卷,是尤内斯库早期的剧作合集,以1950年5月首演并引起轰动的成名作《秃头歌女》为首,收录他在1950年至1953年创作的十四部剧作,其中《秃头歌女》《上课》《问候》《雅克或顺从》《未来在蛋中》《头儿》《车展》《职责的牺牲品》《待嫁姑娘》等九部在此期间写作并于五六十年代陆续演出、出版,《梦呓性感冒或药店小姐》《您认识他们吗?》《大热天》《侄女-妻子》《子爵》等五部也写作于这段时期,但到九十年代以后才依据作者的手稿整理出版。这些剧作,以夸张、跳跃的喜剧情境对庸常、权威、等级、从众等观念提出质疑,对传统戏剧是一次大步的革新,创造出一种 反戏剧 。
《暗恋桃花源》(首演于1986年):年轻恋人分别45年后再度相遇,捕鱼人回家发现妻子已另有家室沧海桑田 关于追寻、失去、擦肩而过的爱情、啼笑皆非的命运。 《宝岛一村》(首演于2008年):一个发生在台湾眷村的故事,关于大时代下个体生命的浮沉。从 想回去 到 回不去 ,一生的时间*后不过诉说为一个故事。 《如梦之梦》(首演于2000年):一个跨越时空,勾连前世今生,环环相扣的故事,一首有关命运的史诗。 你这一生中的谜,必须要用其他的谜才能解开,就像有的梦,必须穿过其他的梦才能醒来。 《水中之书》(上剧场版首演于2016年):苦恼的年轻人偶然穿越时空遇见幼时的母亲,明白瞬间的快乐记忆也可以是永恒。 雨落在窗上,就像水在写字 ,人生难免遗憾,所以更要享受刹那的欢愉。 《圆环物语》(首演于1987年):都市里的七个年轻人,
《重订增注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汇集了十部中国古典名剧,包括《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琵琶记》《精忠旗》《娇红记》《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雷峰塔》,并对这些戏剧进行了注解。本书是对齐鲁书社1991年出版的《重订增注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的一次大的改版成果,将原书简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并对原著中不准确甚至错误的注释等进行了修订。
19世纪后半叶,由于考古学的伟大成就,古典学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酒神颂、悲剧和喜剧》一书中,阿瑟 皮卡德-坎布里奇爵士在考古学发现的基础上,对长期以来有关古希腊戏剧起源的诸多观点做了全面而透彻的考订,尤其是对亚里士多德以后形成的定论提出了质疑。作者对出土文献的文字内容与相关文物的图像信息做了详细的分析解读,既阐明了古希腊戏剧与宗教活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亦点出了古希腊戏剧的繁荣乃是各个城邦之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本书1962年再版时,经过了伦敦大学学院希腊学教授T. B. L.韦伯斯特的全面修订。韦伯斯特根据新的考古发现,对皮卡德-坎布里奇的观点又做了改正,对一些历史事实的叙述也进行了调整,使其更加完整、可靠。可以说,由皮卡德 - 坎布里奇提出、经韦伯斯特修订的相关论点,直到今日仍为
一部好戏是如何诞生的?什么是戏剧制作人?怎样开拓戏剧市场? 本书为中国舞台领域代表性人物,央华创始人、艺术总监、制作总监王可然从业十余年来的工作心法和剧场理念分享。书中从如何看待观众与舞台的关系、怎样和导演及演职人员展开协作、如何带好一支戏剧团队等多个角度,结合《如梦之梦》《犹太城》《雷雨》《雷雨 后》等央华重要戏剧作品的创作实例,辅以大量剧照和创排现场的图片实录,分析戏剧制作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列举值得借鉴的工作技巧,讲述诸多与演员、导演合作的幕后故事,表达了对中国戏剧创作和戏剧市场的认知、判断与期许。 观看戏剧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对戏剧人来说,作品的后一个句号,要画在观众的掌声上。
“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目的是通过阐明裁判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正当性理由,提高裁判的可接受性,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在整个司法过程中,一名法官的 一项工作也许就是撰写裁判文书了。裁判文书是裁判的载体,是整个司法过程的总结,是所有审判成果的结晶。可以说,撰写裁判文书是一名法官应当具备的 为基本的技能。但是,裁判文书应当怎样写,却还是一个远没有达成共识的话题。 《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从裁判文书写作角度阐述怎样写好裁判文书要领与方法,不仅是裁判文书写作范例,而且文笔轻快优雅,极富文学欣赏价值。既可作为法官、检察官、律师的执业参考、法科学生的教学辅助读物,也可作为面向普通读者的法律文化读物。
《赖声川剧作集:第二辑》包含了赖声川的四部相声剧和三部新创作的戏剧剧本,分别是《台湾怪谭》《千禧夜,我们说相声》《这一夜,Women说相声》《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隐藏的宝藏》《幺幺洞捌》《曾经如是》。 幺幺洞捌(首演于2019年):2019年的作家舒彤无意间发现自己的工作室通往1943年的世界,在那里,一场战役就要打响,一个名为 幺幺洞捌 的秘密行动已经到了紧要的关头。并置的空间,浪漫的邂逅,文学与艺术,音乐和雕塑,战争、密报和永恒的爱与勇气,正在上演。 曾经如是(首演于2019年):故事从一个淳朴的山村开始,那里的人们敬畏自然和大山,日子安静地流逝。一场突发的地震打破了宁静,他们前往纽约,却遭遇了 911 事件。在命运的洪流中,在接连而至的灾厄中,活下来的人们能如愿找到心中的那片 净土 吗? 隐藏的宝藏(首
在西方,契诃夫常被称作二十世纪的莎士比亚。他改变了长久以来的演剧体系,以 散文体 呈现出简单自然的生活节奏,却在看似琐碎的日常中挖掘出最深沉的悲伤、期待和永恒的渴望。2024年恰逢契诃夫逝世120周年,本系列为 契诃夫戏剧全集 名家导赏典藏版,完整收录契诃夫戏剧作品,包括多幕剧《万尼亚舅舅》《樱桃园》《三姊妹》《海鸥》《伊凡诺夫》《没有父亲的人》《林妖》及独幕剧集《天鹅之歌》,精选李健吾、焦菊隐、童道明等大师经典译本,以轻盈古朴小开本呈现,内置契诃夫戏剧名场面的有声演绎。同时特邀跨越演艺、文学、翻译界的学者,包括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彭涛,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吴小钧,新幻想现实主义戏剧研究学者、戏剧导演杨申,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教师邹卓凡,知名导演王晓鹰,中国社会科学
二十世纪初,大清王朝风雨飘摇。三个素昧平生的男人,在最为落魄之际结为兄弟,以期共展宏图。然而性格迥异的三兄弟,为人处世之道也截然不同。对女人,利用、薄情、宽厚;对生意,野心、招摇、淡然;对兄弟,算计、寄生、重情。在王府井新开市的东安市场,起起落落的买卖,分分合合的兄弟,阴差阳错的命运羁绊 历史烟云转眼即逝,对欲望的追逐中方见人心。 京味儿话剧《断金》由编剧、作家邹静之创作,被称为 铁三角 的明星演员张国立、张铁林、王刚担任主演。自2017年首演开始后,迄今已演出百余场,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与影响力,受到《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多家媒体的好评。 作为近年来市民上少有的话题性话剧,《断金》的原创剧本也具有极强的文学性与可读性,多位剧评家、学者对剧本撰写了评论。本书图文并茂,除收录邹静之先生的
本书是第一部专门选录 中国早期戏剧史研究 文章的集子,编者从数以千计的著述中精选出四十篇文章(另含一篇附录),大多数是发表于1900 2020年间的作品,少数是出版专著中可独立成文的章节;其作者以中国大陆学者为主,也有部分台湾学者及国外汉学家。本书所选文章的内容包含戏剧起源、戏剧形成、戏曲生成、历史分期、戏剧演员、戏剧脚色、戏剧舞台、戏剧文物、戏剧图像、戏剧交流、剧本体制、仪式戏剧、散乐百戏、傀儡戏、影戏、参军戏、歌舞戏、杂剧、院本、南戏、大曲、队舞、说唱艺术等多个方面,其学术价值、历史影响、覆盖范围等展现出了中国早期戏剧史研究领域的研究体系和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每篇文章后,附上作者简介、文章简析、延展阅读等部分,帮助读者深化理解,拓宽视野。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蕴藏着大量的民间艺术、原始宗教、伦理、宗法制度、民俗等信息,是我们透视原始戏剧、了解中国乡村社会与草根阶层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从收集到整理,历时20余年,倾注了朱恒夫教授等人大量的心血。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完整。许多傩戏剧目的内容从傩祭开始一直到整个演出活动的结束。二是原始。保持文献的原始性质,明显的讹错之处也只是以校注的形式来说明。三是完备。今日留存的傩戏剧本基本收集殆尽。 作为一个曾经遍及各地至今仍活跃在许多地方的宗教与艺术的现象,对于认识民族的过去尤其是底层社会的生活状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窗口;而它的剧本 包容着民族、宗教、经济、宗法、语言、历史、风俗、伦理、医学等丰富信息的物质存在,其巨大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并将与时俱增。
本书将带领读者游历莎士比亚时代的街道、家庭、农场、教堂和宫殿。从戏剧到观众,再从观众回到戏剧,作者向观众展示了当时那些花钱去看莎士比亚戏剧的人是如何体验和解读莎士比亚作品的。从出行的危险性,到阴雨连绵的伦敦日常生活,作者探讨了当时的莎士比亚观众可能已经认识和感受到的政治和经济因素、笑点,以及一些趣闻轶事。作者以清晰而全面的思路,将莎士比亚从象牙塔中拉出来,让戏剧的历史更容易为大众所理解,因为戏剧本来就是为大众而创作、而迸发生命的。本书英文原版由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
广西彩调剧是在广西区内流传*广、*富于乡土味的地方剧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广西彩调传统剧目 120 种》作者以 1962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研究室整理编印的《广西戏曲传统剧目汇编(彩调)》为底本,对 120 种经典彩调剧本进行了细致和专业化的整理,基本保留了剧本原汁原味的地方风格,并对剧本进行注释和简评,深挖剧目的内容价值和艺术价值。 该书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戏剧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