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戏曲研究译丛:14 17世纪中国古典戏剧:杂剧史纲》是一本戏曲艺术理论专著。全书由引言、四章正文、结论、参考书目,以及目录索引几部分构成。在前面三个章节中,作者将本书中所涉及的杂剧剧目分别划归三个阶段,即明早期、明中期和明晚期,所有研究对象均按照相应的主题情节进行分类,并在每章的最后得出这一时期戏剧作品创作的理论特色。书中所论及的约150部杂剧剧作全面介绍了14 17世纪中国杂剧的发展历程。
《说戏》是柯军从艺四十年所演经典剧目的传承之作,书中收录了《宝剑记 夜奔》《桃花扇 沉江》《铁冠图 对刀步战》《铁冠图 别母乱剑》《长生殿 酒楼》《牧羊记 望乡》《牧羊记 告雁》《九莲灯 指路闯界》《红楼梦 胡判》《邯郸梦 云阳法场》《邯郸梦 生寤》11折昆剧的情节概述、角色理解、表演门道等内容,由柯军作为非遗传承人进行口述,由资深昆曲文化推广者王晓映进行挖掘、整理,将前辈师傅的表演技艺传授、主演对剧中人物命运的体悟、唱念做打舞台语言的把握等,一一说来,既作为柯军舞台生涯四十年集大成之艺术档案,又可供当前昆曲传习之珍贵文献。
20世纪中国美学有三大理论遗产:*是蔡元培、朱光潜等为代表介绍的西方的美学思想和理论;第二是以王国维、宗白华、徐复观等为代表的立足于中国人美感独特性的美学理论;第三是以蔡仪、李泽厚、朱光潜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其中以李泽厚等人的“实践美学”成就*,影响*,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学界的主流理论。“实践美学”与蔡仪和朱光潜的美学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截然分开。因为,“实践美学”是马克思主义这根藤上结出的瓜,李泽厚、朱光潜、蔡仪的美学在这个根本理论上是一致的。而从王国维和宗白华等人的观念和方法中,可能找到中国美学健康发展的正途,找到在真正学术意义上研究中国美学理论的不二法门。基于这种考虑,本书不是一种中国美学一百年的编年史,而只是把一百年来能够称作学术研究的中国美学著
《中国藏戏八大经典丛书》之一。主要讲述诺桑王子迎娶了仙女拉姆,两人恩恩爱爱,如胶似漆;不料老国王诺钦受人蛊惑,说边关起狼烟,便派诺桑王子带兵御敌,仙女拉姆遭到了其他王妃的嫉恨,只好飞回天界。凯旋后的诺桑王子不见自己的爱妃,便不顾一切地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去寻找拉姆,经过艰难险阻诺桑带着拉姆重回王宫。老国王诺钦又是伤心,又是惭愧,又是高兴,为他们平安归来大摆筵席,庆祝了七天七夜。诺桑继位后,阿丹国国运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该故事体现了诺桑王子和拉姆这对爱侣对爱情忠贞不渝、誓死追随的精神。
本书是由袁国兴主编的《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研究》。《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研究》的内容提要如下: 清末民初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外来意识的植入、话剧观念的萌生、戏曲演剧模式的调整,使演剧活动呈现出非常独特的文化景观。这个时期的中国戏剧,既与传统不同,也与后来有很大区别。各种各样的新剧,包括[改良戏曲]、[文明新戏]、[学生演剧]和各种地方戏等,往往观念重叠、倾向接近,文类边界并不十分清晰,戏剧观念和戏剧意识游弋于古今中外之间。有人把这个时期的这种特有戏剧面貌称之为新潮演剧。
本书是关于介绍“京剧表演艺术”的专著,书中的内容大分为二:前半是六篇有关京剧表演艺术的文章,每篇都相当长,都是学术性的研究论文。后半是三十余篇生动活泼的短文,大都是作者艺术生活的回忆和对长者、亲人的真诚怀念。
本书共三个部分,其中,部分是呼吸、眼神、肋、胯、膝,肢体曲线等元素训练共三节;第二部分是手、臂、单脚、双脚、腿、腰、步法、旋转、舞琵琶等基本动作训练共八节;第三部分是性格组合训练,春中有思维菩萨、莲花童子、舞绸伎乐、武伎、飞天等五种。并附敦煌舞基本训练教学大纲和伴奏乐曲。因为它是一套风格性训练教材,目的是培养学习者掌握敦煌舞风格韵律,不属于功能性训练,即不解决舞蹈基本能力和技巧问题,因此,使用本训练教材要与舞蹈基训课密切配合。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和技巧的完成,主要依靠舞蹈基本技术的训练。在安排、掌握本教材进度时,必须与舞蹈基本技术课很好配合衔接。此外,在教学时要注意它与其他舞蹈在风格上的区别,如傣族民间舞蹈,和敦煌舞的手势、胯部动作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呼吸、步法上截然不同,
叶志良编著的这本《跨界叙事(戏剧与影视的文 化阐释)》运用跨界叙事理论,在跨文体、跨时代、 跨国界三个维度上,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穿透古今 ,打通文体,对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作了较为 细致的史论式理论阐述和翔实的文本分析。本书既有 对艺术发展的共通性的描述,也有对艺术作品个案式 的剖析。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当下戏剧与影视发展 的基本情况,了解跨界艺术的叙事特征。通过本书, 既可深入了解跨界研究的对象、内容,也可深入把握 跨界研究的范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