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自2009年出版以来,陆续收到过许多中肯的批评和建议,也不乏衷心的赞美之辞。有一点没有想到,一本小小的唱本居然引来无数专家、学者、京剧表演艺术家、票友和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毋庸置疑,这是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随着京剧艺术的不断自我完善和不断普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京剧,越来越多的经典名段被人传唱。从读者来信中我们注意到,人们对京剧艺术的认同形同对故宫的认同。置身于故宫,除了震撼别无选择。而身为国粹的京剧,以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的综合运用,通过 生、旦、净、丑、末 不同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几位喜爱唱戏的朋友说,从唱本中学唱了新的经典名段,真是过足了瘾,那感觉就像是点到了穴位;一位爱好京胡的朋友
《京剧丛谈百年录(增订本)》是王元化先生生前手定的后一部书稿,由翁思再先生担任主编。收录了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有关京剧的方方面面的文章,从中可以了解京剧百年来发生的变化及其前因后果。全书分为五四时代的京剧观、学人对京剧的散论、探索与争鸣、艺术家自述、菊坛札记漫录六编,并附录海外对京剧的反应、样板戏资料及其他两部分。本书是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初版本的增订本,一方面对初版的部分文章进行了修订,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不少新内容。
全书通过近300百张不可多得的独家照片,配合十几篇文字记述,记录了一段历史,也从戏剧艺术的一招一式、一声一韵、一颦一笑中,详细解析讲述一代一代戏剧名家高超的艺术造诣,以及他们艺术生命的起伏和延续。这些内容既有梨园掌故轶闻,也有人物特写、艺术分析,同时蕴含着时代演变的历史信息,兼具雅俗共赏的可读性及历史价值。
本文集所涉人物无论亲朋或师友,均与作者有共同的戏剧爱好。作者把本职工作融合平生兴趣,以其新闻记者的观察之力和文化学者的深厚学养,描绘先贤生动形象,摄录斑斑雪泥鸿爪,笔端凝聚对艺术、对故人的真情实感。本书载已刊稿52篇,结集时多有所修改和润色。另有未刊稿6篇,凡58篇。书中对于有关文化的梳理和阐发,道人所未道,散发思想火花。
《周信芳全集》是次对周信芳艺术成就和麒派京剧艺术进行精心梳理和全方位总结,其中部分内容属首次公开面世,填补了此前周信芳个人和海派京剧在史料留存方面的空白,为研究周信芳的艺术成就乃至海派京剧和海派文化的滥觞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手资料。 《周信芳全集》共24卷,包括演出剧本、艺术文论、唱腔曲谱、影像资料、演出史料、日记书信六个部分。收集了周信芳一生的文化遗存,把他留在当代的所有资料尽量囊括其中。其中演出剧本共12卷,包括周信芳编剧或经其改编后演出的剧目,其中单本32部,整本17部,连台本戏6部。剧本卷七收入连台本《封神榜》。
《周信芳全集》共24卷,包括演出剧本、艺术文论、唱腔曲谱、影像资料、演出史料、日记书信六个部分。收集了周信芳一生的文化遗存,把他留在当代的所有资料尽量囊括其中。其中演出剧本共12卷,包括周信芳编剧或经其改编后演出的剧目,其中单本32部,整本17部,连台本戏6部。剧本卷四收入整本《血泪英雄》《苏秦合纵》《满清三百年》《董小宛》《冷于冰》《铁尚书自食耳鼻羹 方孝孺碧血十族恨》。
打击乐是戏曲舞台艺术*重要、*核心的专业技术之一。京剧打击乐的科学记录、整理,不仅是现代学术的内在要求,也是传统京剧传承及发展的有力助推。 本书是前辈戏曲音乐专家张宇慈、屠楚材等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著作,它使向来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京剧打击乐,有了科学的记谱、整理规范,对于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功莫大焉!该书初稿 屠楚材所著《京剧打击乐总谱》于1952年在由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举办的戏曲展览上首次展出,深受嘉许,引起轰动。《京剧打击乐总谱及运用说明》于1958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式排印出版,定名为 京剧打击乐汇编 ,后重印多次,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为彰显前辈的劳绩,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虑及版本价值,学苑出版社特将《京剧打击乐总谱及运用说明》1955年4月23日的送审版正式
本书以由舒乙先生担任文学顾问、剧作家钟文农改编的京剧剧本为基础进行了阐释和翻译。讲述了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命运三部曲,即他的三起三落,由精进向上到不甘失败再到自甘堕落的悲剧故事。不仅使老舍笔下倾泻的原著思想得以体现,又得到了另一番戏剧化的张扬。本书说明文字流畅,译文精到,史料丰富,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学术性、故事性、普及性、可读性,让人感受独到见解, 获得丰富启迪,适合对中国近现代京剧感兴趣的外国学生、研究人员和英语学习者阅读。
《老田侃戏:京剧戏迷60年看戏记忆(毛边本)》约40万字,分为“观剧漫忆”(主要是1952~1964年作者在北京看戏的回忆)、“剧场观剧速记”(2009年以后作者在剧场看戏的记录)、“荧屏观剧后记”(2009年夏以来作者看中央电视台11频道“空中剧院”节目和音配像后的随笔)三部分,时间跨度自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是一个草根京剧戏迷60余年的观剧记录,内容翔实,描摹较为生动,有一定的学术和出版传播价值。
脸谱是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这种化妆具有图案意味,在构图、勾画、涂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谱式,所以叫[脸谱]。脸谱是由唐代乐舞[代面]逐渐演变而来的。 京剧脸谱艺术是我国民族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有丰富的舞台画面,更通过色彩的组合与不同图案,使戏剧人物的性格外化,京剧脸谱有多种谱式,常用于净、丑角色,如脸谱有[整脸]、[十字门脸]、[三块瓦脸]、[六分脸]、[碎脸]、[歪脸]、[僧道脸]等等,采用勾、抹、揉等方法,颜色则红、黄、蓝、绿、白、黑、紫、金、银等各具妙用,以丰富的想像和夸张的手法,突出剧中复杂的人物形象,从形、神、意等方面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即[寓褒贬、别善恶]。
《京剧老照片(第1辑)》: 照片的*部分是 氍毹撷英 有近80幅珍贵的老照片。从金秀山的忠孝全起,到王泉奎的盗御马止。大多是从民初到建国前的剧照。 庐山真容 里从孙菊仙、俞菊生、郭际湘、陈德霖的便装照开始。到马富禄、茹富蕙、孙盛武的便装照止,收录了29幅京剧前辈的便装照、生活照。《闲话聊斋》中,包括了四个话题: 多师之徒杨小楼 、 余叔岩的价值 、 武净 、 李世芳的走红与陨落 。这四个话题的前面,作者都写了文字较多的说明,照片不但涉及了剧照,而且还有这些人的师承、传人、生活照。可贵的是作者写的李世芳这位几乎被人遗忘的四小名旦之首的简历,还有难的见到的剧照、生活照搜集得极为充实,竟有50幅之多。看到末页梅兰芳先生在李世芳灵堂守灵的照片,不禁让人唏嘘不止。 《京剧老照片(第2辑)》:
。。。
《老年大学统编教材:京剧旦角唱腔教程》从老年大学京剧教学的实际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编排教学内容,力求符合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帮助老年学员获得*的学习效果。 《老年大学统编教材:京剧旦角唱腔教程》兼顾京剧知识介绍与唱段研习.分为理论篇、实践篇和欣赏篇三个部分。理论篇主要介绍京剧艺术的表演、音乐、服饰等方面的特点,并分别介绍了老生、老旦和旦角表演艺术的发展过程.以及主要表演流派的特点。实践篇和欣赏篇精选若干经典唱段,每一个唱段按照曲谱、剧情简介、唱段分析的顺序进行编排,力求由点及面,帮助学员更为全面地理解、学习每一个唱段.其中实践篇是教学的主体内容.分别介绍各个板式的京剧唱段,难度适中,易于掌握;欣赏篇是在实践篇基础上的进一步研习.既是实践篇的补充,又可以作为
京剧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被誉为中国的“国剧”、“国粹”、“国宝”。京剧艺术,既是中国的、传统的,也是世界的、未来的;既是联系全球华人情感的纽带,也是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京剧脸谱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标志之一,已成为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人民认知中国的独特文化符号。孙萍主编的《中国京剧百部经典英译系列(共5册)》丛书,向英文读者全面、生动、直观、真切地展现了京剧艺术的流光溢彩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比魅力,这对于京剧表演艺术的流传发展,对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定位为一本中小学生都能接受的、有知识魅力和可读性的京剧知识普及类读物,旨在以通俗易懂的讲解京剧相关常识的同时,让中小学生对京剧文化产生向往与尊重。通过书中图文并茂的讲解和娓娓道来的故事性风格拉近传统文化与当代学生的距离。 本书全套四册,每册约110页左右,图文相互穿插搭配,以简洁清新的文字衬以精美的图片而成。四册的划分和知识线索的构建是按照一个并不了解京剧的个人对京剧的兴趣点迁移和延伸来安排的,通过行当(概念直感)、服装、化妆、道具(视觉传达)、表演(视听传达)、历史发展(深度传达)的顺序展开。 同时该书配套两张DVD碟片,方便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基本知识点和欣赏珍贵的名家名段音像资料。该书体例结构设计适于教学,也可以作为普及读本使用。
《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系列首先是挖掘整理出一批流派剧目,其中不乏已近失传的流派艺术精品。其中共收流派五十余家、剧目二百多出,不仅是从装扮到曲谱俱全,而且半数以上不曾整理出版过,可算是京剧剧目建设的一个不小的工程。下列剧目可为佐证。如王(瑶卿)派名剧《南天门》(今能见到的只剩下王和老谭合拍的剧照)、余(叔岩)派名剧《太平桥》(据说是老谭给余说的开蒙戏)、马派名剧《白蟒台》(写王莽被俘后向旧臣一一乞命事,老生扮演反面人物堪称奇特)、麒派名剧《斩经堂》(其中吴汉的悲剧性格曾引起过热烈争论)、荀派名剧《鱼藻宫》(写吕后残害戚姬事,乃苟派悲剧剧目之一),以及汪(笑侬)派名剧《哭祖庙》、龚(云甫)派名剧《徐母骂曹》、徐(碧云)派名剧《绿珠坠楼》、裘(盛戎)派名剧《打銮驾》等,都是
厉家班是现代京剧艺坛上颇具影响的京剧科班之 一,由京剧教育家厉彦芝1936年创建于上海,而后辗 转在苏、浙、湘、鄂、黔、滇、川各地演出,抗战后 落户于重庆。几十年间,他们历经艰难坎坷,培育造 就一大批杰出的京剧表演人才,编演过许多给广大观 众留有深刻印象的剧目,形成独树一帜的舞台艺术风 格,为京剧艺术在西南地区的生根发展,作出了重要 贡献。如今,当年红遍南国的 厉家五虎 、 慧氏 三杰 、 秦门明珠 、 福字双星 等大多凋零, 幸有 五虎 之厉慧森和 双星 之沈福存仍然健在 。这本《京剧厉家班小史》即由 五虎 中硕果仅存 的京剧名丑厉慧森老先生撰写,以亲历者口吻讲述了 厉家班八十年衍变的传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