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究竟好在哪儿,这事说清楚了吗?京剧到底是国粹还是国渣?京剧何以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我们对京剧的理解是不是一直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 有关京剧,本书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些看似简单、却始终未能获得清晰答案的问题,在通俗生动地阐释了京剧是一场 了不起的游戏 的背后,提供的是我们今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重新认识的新路径。 著名导演郭宝昌一生挚爱京剧,对京剧舞台、源流、掌故都深有研究,是著名票友;又因电影导演的专业熟读西方文艺理论,这让他对近百年来有关中国京剧含混不清的美学定义产生了质疑和思考。经过多年的沉淀,他和学者陶庆梅终写成了这部以全新视角透视京剧本质的著作。本书不仅从中国文化的内部梳理出了京剧独特的美学特征,摆脱以往用西方文艺理论和概念解读研究京剧的套路,更是深植于京剧艺术内
《京剧丛谈百年录(增订本)》是王元化先生生前手定的后一部书稿,由翁思再先生担任主编。收录了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有关京剧的方方面面的文章,从中可以了解京剧百年来发生的变化及其前因后果。全书分为五四时代的京剧观、学人对京剧的散论、探索与争鸣、艺术家自述、菊坛札记漫录六编,并附录海外对京剧的反应、样板戏资料及其他两部分。本书是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初版本的增订本,一方面对初版的部分文章进行了修订,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不少新内容。
《中国京剧史(1790-1949 插图本)/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为一部中国京剧断代史,阐述了京剧的形成、清末京剧的发展、辛亥革命以来京剧的变革以及战争年代的京剧状况等几个方面,历史年代跨越从1790年至1949年。
全书通过近300百张不可多得的独家照片,配合十几篇文字记述,记录了一段历史,也从戏剧艺术的一招一式、一声一韵、一颦一笑中,详细解析讲述一代一代戏剧名家高超的艺术造诣,以及他们艺术生命的起伏和延续。这些内容既有梨园掌故轶闻,也有人物特写、艺术分析,同时蕴含着时代演变的历史信息,兼具雅俗共赏的可读性及历史价值。
《中国京剧图史》是一部以文字论述构建历史框架,以大量珍贵图片特别是京剧剧照填充骨肉的反映中国京剧发展史的大型精装彩色画册。全书文字部分约116千字,收入京剧大家、著名演员等的剧照及其他京剧历史图片近2000幅,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艺术海容百川、吐故纳新的发展史和气度雍容、风华绝代的艺术风采,可谓盛世典籍,为光辉灿烂的京剧艺术立一历史存照。
《周信芳全集》是次对周信芳艺术成就和麒派京剧艺术进行精心梳理和全方位总结,其中部分内容属首次公开面世,填补了此前周信芳个人和海派京剧在史料留存方面的空白,为研究周信芳的艺术成就乃至海派京剧和海派文化的滥觞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手资料。 《周信芳全集》共24卷,包括演出剧本、艺术文论、唱腔曲谱、影像资料、演出史料、日记书信六个部分。收集了周信芳一生的文化遗存,把他留在当代的所有资料尽量囊括其中。其中演出剧本共12卷,包括周信芳编剧或经其改编后演出的剧目,其中单本32部,整本17部,连台本戏6部。剧本卷七收入连台本《封神榜》。
《周信芳全集》共24卷,包括演出剧本、艺术文论、唱腔曲谱、影像资料、演出史料、日记书信六个部分。收集了周信芳一生的文化遗存,把他留在当代的所有资料尽量囊括其中。其中演出剧本共12卷,包括周信芳编剧或经其改编后演出的剧目,其中单本32部,整本17部,连台本戏6部。剧本卷四收入整本《血泪英雄》《苏秦合纵》《满清三百年》《董小宛》《冷于冰》《铁尚书自食耳鼻羹 方孝孺碧血十族恨》。
打击乐是戏曲舞台艺术*重要、*核心的专业技术之一。京剧打击乐的科学记录、整理,不仅是现代学术的内在要求,也是传统京剧传承及发展的有力助推。 本书是前辈戏曲音乐专家张宇慈、屠楚材等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著作,它使向来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京剧打击乐,有了科学的记谱、整理规范,对于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功莫大焉!该书初稿 屠楚材所著《京剧打击乐总谱》于1952年在由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举办的戏曲展览上首次展出,深受嘉许,引起轰动。《京剧打击乐总谱及运用说明》于1958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式排印出版,定名为 京剧打击乐汇编 ,后重印多次,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为彰显前辈的劳绩,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虑及版本价值,学苑出版社特将《京剧打击乐总谱及运用说明》1955年4月23日的送审版正式
我国程派传人迟小秋十出著名京剧的代表作品,近百个唱段,另外还附纸制乐谱,为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全部采用专业录制。首次推出全套内容。 由迟小秋担纲主演的《锁麟囊》、《荒山泪》、《碧玉簪》、《三娘教子》、《文姬归汉》、《红鬃烈马》、《窦娥冤》、《孔雀东南飞》、《玉堂春》、《宋家姐妹》等10部经典剧目的唱腔集粹(CD制品)。 由迟小秋担纲主演的传统经典剧目《三娘教子》和《宋家姐妹》的精选录像和一张十部戏的专业伴奏音乐(DVD制品)。 10部经典剧目的乐谱集(10分册)。 盒装全彩套装 一、全彩照图文印刷镶嵌 10 张CD(十部戏主要唱段)/ 3张DVD(10部戏音乐伴奏,《三娘教子》和《宋家姐妹》完整视频) 二、四色全彩剧照剧情歌词集 三、盒装10册16K曲谱集(10部戏) 附赠配套手提袋。 全套可听可看,可卡拉OK,可
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第五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容包括:“梅兰芳表演艺术研究”、“梅兰芳的美学精神”、“京剧的多元发展”、“京剧与中华传统美学”、“京剧的传播”,旨在以梅兰芳先生这一位中国京剧、乃至于中国戏曲的代表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此来推动对京剧艺术的深入探讨与全面总结。
作者将多年来撰写发表的与京剧相关的文章编写成这个集子,这些文章长短不一,多数是直接探访京剧问题的,也有些虽非纯粹的京剧研究,但与戏曲、戏剧等理论的探讨发展等有关。一些文章在发表时就受到同行的关注,引起过一些讨论,并成为戏曲戏剧京剧领域令人感兴趣的前言话题。本书还汇集了第七届京剧学靠前学术研讨会中部分戏曲专家学者、表演艺术家等京剧爱好者很好的论文集。
“车王府藏戏曲”即清道光至光绪间蒙古王爷车登巴咱尔、达尔玛、那彦图几代人收藏的戏曲、俗曲剧本的总称。其价值在于:一、数量巨大,汇集了当时北京地区戏曲与俗曲的演出文本;二、全为抄本,保存了这些戏曲俗曲在民间演出的原始面貌;三、正好填补了晚清戏曲史研究一手资料的空白。 这批曲本的原抄本和过录本分藏几处,文本多俗字异体,搜集阅读都颇为不易,该书为学界、戏曲创作界和戏曲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权威、易读的版本。
本丛书是十三五规划项目,是在北京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京剧谈往录》(共四编)基础上修订、扩充而成。丛书编委会由迟金声、钮骠等京剧大家领衔,组织老中青三代学者,根据 亲历、亲见、亲闻 的原则,以原书内容为主要框架,从京剧发展历史的学术研究角度,扩大作者范围,增选重要名家、事件的相关篇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老一代京剧艺术家、京剧史学家的口述、访谈、研究的作品进行系统地梳理。本丛书共分十卷,每一卷又都包含 艺苑薪火 (介绍重要的京剧教育机构)、 菊部群英 (收录京剧名家的自述与他述)和 梨园旧闻 (再现前辈的京剧史研究成果)三大板块,基本囊括了京剧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院团、人物及重要流派。本丛书是国内***保护、宣扬、传承京剧文化的大型作品,收录的文章既有名家的绝版篇目,也有前辈的封笔之作,还有很多
本图谱收入清代(1644—1911)以来205种京剧传统戏衣的实物图样,囊括了传统京剧演出的全部服装。本书的戏衣实物皆为作者的私人收藏。 本书收入了中国京剧演出史上出现过的戏衣实物,包括官服、铠甲、常服、衣褂等,也粗略阐述了京剧传统戏曲服装演变的脉络。但本书并不是一部中国戏曲服饰史的专著,而是力图找出在戏曲服装演变大系中的一种特殊研究实践与方法,即从实物搜集出发,印证文献而告终,犹如考古学中的田野发掘。本书也旨在用这种方式补白于中国戏曲形态学研究中的一些空缺,并再次唤起大家对这份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视。
本书稿为中国戏曲学院主办的第六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旨在推进京剧研究与传播,致力于京剧健康发展。全书共分为京剧史论、京剧文学、京剧音乐、京剧表演、梅兰芳与京剧名家五编,共收入相关论文近百篇。
中华民国年间,在帝都北京、皇城脚下崛起了一位京剧花脸 大净王侯 金少山。他被梨园界的行家里手誉为 乌龙下界铁罗汉 叱咤风云金霸王 ,并有 花脸大王 十全大净 及 全国大花脸 的美称。然而,这位声名显赫的 大净王侯 金少山的一生,却经历了一连串的坎坷,事业艰辛、受尽苦难、*终走向辉煌。他顶撞黄金荣,抗拒杜月笙,刁难张啸林,戏弄常玉清,以及不顾生死与一些欺压百姓的恶势力、外国佬作殊死斗争的豪言壮举,令人惊叹!他不仅声腔绝顶,艺术精湛,而且心地善良、重情重义、爱抱打不平,让人敬佩!他单枪匹马独战日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捐资扶贫的高尚美德,被世人赞扬,在梨园传颂!
《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的编纂,其目的只在提供流派剧目作为研究家和后学者的参考借鉴。而流派、流派,意重在“流”。所谓流,指流行和流变。流派艺术正是在流行、流变中终形成的,即或在终形成之后,也还是靠流行、流变而发展的,倘若泥古不化,抱残守缺,就会失掉其鲜活的生命力,艺苑奇葩也会枯萎,这已为京剧发展史所证明。不过,流派艺术发展也需要有个前提,那就是首先要掌握渗透在表演程式唱念做打、手眼身发步中的艺术个性,而流派剧目就是其艺术个性展现的载体。继承流派艺术,不能只满足于模拟外在的“体”,更要在剧目演练中去体味其艺术个性的“魂”,这样才能促使京剧流派艺术从剧目建设到表演个性都得到发扬光大。此乃传承流派剧目的题内之义,自毋庸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