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有谣曲16篇,采用中日对照的形式。其中既有申非译本中已有收录的曲目,如《高砂》《熊野》《隅田川》《砧》《道成寺》,也有对从未在中国译介过的谣曲的尝试;既有《东方朔》《杨贵妃》等中国读者可能更感兴趣的唐事能(中国题材的能),也有《砧》这样、主人公虽非唐人、其背后却隐藏着《汉书》中的苏武故事和捣衣的汉诗素材的能,更多的还是讲述日本本土故事的曲目。六名译者在秉承“接近原文原作”的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在译法和文风上又各有千秋。对读者来说,无论是对同一谣曲的前后两个版本的对照、还是在不同译者间的比较,或是对谣曲本身的单纯鉴赏与了解,本书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本书是一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儿童舞台化妆,以最完美的舞台效果呈现为目标,用简单易懂的方法结合各种自制模板的实用化妆造型教程。内容分为基础篇和演出篇两个部分。基础篇中详细介绍了儿童舞台演出中化妆常
本书是一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儿童舞台化妆,以最完美的舞台效果呈现为目标,用简单易懂的方法结合各种自制模板的实用化妆造型教程。内容分为基础篇和演出篇两个部分。基础篇中详细介绍了儿童舞台演出中化妆常
《中国皮影戏》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介绍了皮影戏的起源及其形成因素;第二章对皮影戏发展的一次高潮——宋代皮影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包括其发展的规模、水平等;第三章介绍了元代至明代的皮影戏,包括这一时期皮影戏的交融与流传;第四章对皮影戏发展的第二次高潮——清代皮影戏进行了介绍,同时对皮影戏在近代的兴衰进行了描述;第五章介绍了皮影戏在当代的发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皮影戏的改革、“文革”期间皮影戏的状况以及皮影戏的现状;第六章对皮影戏的道具和造型进行了阐述,包括皮影戏的道具类型、雕刻和造型等;第七章对皮影戏的表演进行了介绍,即皮影戏的表演场所、皮影戏的演出以及皮影戏的操纵等;第八章对中国各个地方的皮影戏进行了简单介绍,包括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北京以及东北等的皮影戏;第
《偶剧的“灵魂”(中国偶剧艺术研究)》作者系统总结了中外艺术家的实践经验,阅读了大量文献和书籍,广泛融汇了偶剧、戏剧、音乐剧、哑剧等艺术表演特点,为寻找偶剧演员表达真实的舞台情感进行探索。 《偶剧的“灵魂”(中国偶剧艺术研究)》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偶剧表演方法进行研究,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拙见,为偶剧表演理论体系研究提供参考。
本书从艺术史、科技史、风俗史以及文化交流史的角度——从各个方面对马戏加以介绍和论述。内容包括:部落:野性的舞姿;宫苑:狞厉的盛宴;市井:妩媚的竞技;江湖:琐屑的角逐等。
《辽宁曲艺史》是一部具有填补国内曲艺学术研究空白的著作,对中国曲艺大省辽宁曲艺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梳理,同时对书中所涉及的大量曲种、曲艺人物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和研究。可以说,这不仅是一本辽宁曲艺史,同时也是一部曲艺考证著作,他集学者毕生曲艺研究的成果而著成,为中国当代的曲艺研究提供了范本,提供了源泉。
本书作者分享了他的成长历程、创作焦虑、不满足的自省, 以及自我挑战与突破。内容包括: 狂言与“身体” ; 狂言与“感觉” ; 狂言与“性质”。
全书分为结缘、师说、悟道、传承四个篇章。具体内容包括:细看戏中人;走进花鼓戏,爱上花鼓戏;初识不知花鼓意,再学方知花鼓美;学习花鼓戏的心得;《走进湖南花鼓戏》,一段特别的体验;意外的选择 非凡的收获等。
张庚先生1939年在延安提出“旧剧现代化”后,传统戏曲的现代化一直贯穿20世纪的戏曲理论与实践。 此文集中收入的文章有文献与历史研究论文,更多的是以评论的面目出现的理论文章。从研究角度上看,涉及导演、表演、文本、舞台美术等方面;从评述对象上看,京剧到各个地方戏剧种、话剧等都有;从表达上看,有些文章行文温和,有些则凌厉苛刻。 《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所收之文,貌似庞杂,实则专精,因为理论的建构和指向都集中于——传统戏曲现代化。
本书从”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应用实践”的角度构建研究框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数字化技术的介绍,以展示数字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第二章是对舞台空间的概述;第三章是对数字化中各种技术的具体介绍,以展示数字技术在舞台设计中的应用;第四章是对数字化环境下舞台空间设计特征的概括;第五章是对舞台艺术发展趋势的展望。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粤剧产生的起源, 以及为什么该剧种只能形成、发展于广府大地的缘由。并从珠三角的风土人情入手, 讲述了粤剧与广府历史、民俗、人文等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描述了粤剧的发展历程, 以及粤剧在东南亚及北美的流播过程。该书对粤剧传播区域内的佛教文化, 有常识性介绍, 不涉及教义。
每次返乡总不忘到大调曲子窝去“熏”一下。不仅仅是因为一直持续关注、研究大调曲子, 重要的是在大调曲子的唱奏和研究中,找到了一种乐趣——快速地在局外人和局内人之间转换并不断地有新的体会、发现,此书就是其成果体现。多个视角、多个维度去看待大调曲子,尽可能认知、发掘大调曲子及其所属中国传统音乐中被掩盖和未被发现的特质,既是解读尝试.也是后续研究的方向。虽嫌视野不够宽广、理论分析不够深入,但其中的独到之处,也许可为同行们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本书稿选收了著名庐剧艺术家王鹏飞从艺数十年的各类文章及资料, 既有对梨园往事、对师友的回忆, 又有艺术成就的展示 ; 既有自己撰写的与创作、演出、观赏戏曲相关的心得体会, 又有经典剧本的选录。书稿内容丰富多彩,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全方位展现了一位老艺术家德艺双馨的优秀品质, 也为读者走近和了解庐剧这一艺术形式搭建了桥梁。
萧长华是著名京剧丑行表演艺术家、卓越的戏曲教育家。从1904年起至1940年止,他在喜连成(富连成)科班任教三十六年,建国后又一直在中华戏曲学校教戏,一生的品德,有很多足以为后人学习之处。在六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前后有上千的生徒,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戏曲人才,遍及全国各京剧演出团体。他从不私收弟子,其它生、旦、净、武生、小生、老旦、武旦等各行著名演员,也无不受过萧的培养。钮骠主编的《说萧长华》收录文章均出自萧老弟子或同事之手,全方位、多角度地总结了萧老表演、教学的成就,评价了他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是研究萧长华艺术人生的珍贵史料。
《弋阳腔传奇演出史》考述了弋阳腔的产生与发展、戏班组织、角色穿关、舞台表演及演出剧目出目,发现弋阳腔传奇演出繁盛期在明代嘉靖及万历时期。嘉靖时期以《风月锦囊》为对象,考察当时忠孝戏、节义戏和功名戏之演出;万历时期以富春堂本和文林阁本为依托,探讨万历神佛仙鬼戏、帝王将相戏、士农工商戏之演出,并以《大明天下春》和《怡春锦》为范本,研究万历折子戏之演出;清代初、中叶弋阳腔传奇尚有演出,但已发生重大变异,《弋阳腔传奇演出史》只取3部有代表性作品予以分析。《弋阳腔传奇演出史》突出之处是以舞台演出本为研究对象,从角色穿关、唱念做表演等舞台艺术的角度研究弋阳腔传奇的演出史,为戏曲史研究提供新视角,以期构建新的戏曲文学与舞台演出并重的戏曲史研究体系。
本书内容包括:傩祭·傩舞·傩戏;“撮泰吉”及其面具;傩堂戏及其面具以及地戏及其面具四部分。书后配有撮泰吉、傩堂戏以及地戏三部分的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