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看山西”文化艺术周在2004年12月的首都北京形成一个文化热潮。这次活动包括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三部舞台剧目,山西古代壁画精品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摄影精品展两个大型展览,“赵树理文学奖”评奖新闻座谈会和有关的研讨会,再加上活动的开幕式共12项。这些活动涉及到了在山西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华夏民族的创世文明、发展演变及其灿烂辉煌的艺术精品等诸多内容,歌颂了华夏文明的悠久、博大和壮丽。它们一亮相就赢得了首都观众的喝彩,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热烈场面。这些源自于山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作品恰似从黄河之东舒卷而来的暖风,为冬目的首都带来了阵阵暖意。许多观众热泪盈眶,流连忘返,他们感谢山西为北京带来了这么好的文化大餐。当热情的首都观众为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而感动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为流行和著名的《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猫》、《巴黎圣母院》、《剧院魅影》等十部音乐剧的创作背景,故事梗概,舞台风格,演员阵容,以及音乐特点,在唱词介绍上以中英文对照为显著特点,适应了各个层次的读者对音乐剧了解的需求。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是1999年12月首批入选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书稿是该研究中心周安华教授的个人学术论文自选集,通过梳理新时期中国戏剧影视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新文学发生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本书从导演思维、导演剧作、导演表演、导演试听、导演技法、导演工艺这六个方面对导演艺术这一创作活动进行了研究。本书阐述了导演、导演思维、导演教育的相关知识;分析了导演在人物、结构、时空、主题上对剧作的把控:探究了表演元素、表演技巧和导演对演员、机位、轴线等的调度,以及导演在构图、景别、光线、色彩、剪辑等方面的视听工作;并对导演的工作流程、统筹以及与各部门的沟通等工作进行了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由人操纵,在灯光照射的幕布后进行表演的戏剧。皮影与中国戏曲、宗教、民俗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皮影人物造型都是艺人手工制作的,不但十分精美,而且惟妙惟肖,是欣赏价值很高的艺术品。本书探究了中国皮影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具体介绍了皮影造型、皮影制作工艺、皮影戏表演艺术,以及其不同的地域特色,使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体会中国皮影的艺术魅力与艺术精髓。
毫无疑问,音乐剧是20世纪最重要且发展最快的文化成果之一。音乐剧经历整整一个世纪的演变和发展,渐趋成熟,目前已经成为活力、最为兴旺的娱乐和文化产业。 音乐剧在我国还是处于探索和初创的阶段。我们对西方音乐剧的了解和认识还仅仅是些皮毛。虽然有关的论著和参考书也出版过一些,但舞台演出的实录(VCD或DVD)我们却见得很少。至于,作为音乐剧的灵魂——音乐,我们这方面的出版物几乎为零。有鉴于此,我们编译了这本《欧美音乐剧名曲选萃》,从27部经典名剧中精选出40首经典唱段,并且译配成中文,同时还对每部音乐剧的作者、创作过程、剧情以及获奖情况等做了简要的文字介绍。这本《选萃》既可供音乐剧工作者借鉴和参考,也可供歌唱者用原文或用中文演唱,更有助于广大音乐爱好者对音乐剧的理解和欣赏。
本书作者通过河南广播电视台拳头戏曲栏目《梨园春》开播20年来的经典片断大数据分析, 精选了61段最适合儿童特点的唱腔, 其中经典现代戏11段、现代戏歌7段、豫剧传统戏23段、曲剧传统戏2段、越调传统戏3段、经典京剧2段、经典黄梅戏3段、越剧传统戏1段、折子戏9段。该书的最后一部分, 编写了戏曲基本知识简介。
本书共收录有谣曲16篇,采用中日对照的形式。其中既有申非译本中已有收录的曲目,如《高砂》《熊野》《隅田川》《砧》《道成寺》,也有对从未在中国译介过的谣曲的尝试;既有《东方朔》《杨贵妃》等中国读者可能更感兴趣的唐事能(中国题材的能),也有《砧》这样、主人公虽非唐人、其背后却隐藏着《汉书》中的苏武故事和捣衣的汉诗素材的能,更多的还是讲述日本本土故事的曲目。六名译者在秉承“接近原文原作”的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在译法和文风上又各有千秋。对读者来说,无论是对同一谣曲的前后两个版本的对照、还是在不同译者间的比较,或是对谣曲本身的单纯鉴赏与了解,本书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本书共收录有谣曲16篇,采用中日对照的形式。其中既有申非译本中已有收录的曲目,如《高砂》《熊野》《隅田川》《砧》《道成寺》,也有对从未在中国译介过的谣曲的尝试;既有《东方朔》《杨贵妃》等中国读者可能更感兴趣的唐事能(中国题材的能),也有《砧》这样、主人公虽非唐人、其背后却隐藏着《汉书》中的苏武故事和捣衣的汉诗素材的能,更多的还是讲述日本本土故事的曲目。六名译者在秉承“接近原文原作”的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在译法和文风上又各有千秋。对读者来说,无论是对同一谣曲的前后两个版本的对照、还是在不同译者间的比较,或是对谣曲本身的单纯鉴赏与了解,本书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本书主要针对高校舞蹈教育改革及创编人才培养管理。随着我国高校舞蹈教育规模的扩大,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书在介绍当代高校舞蹈教育改革内容的基础上,研究了当代高校舞蹈教育改革的理念、教育实施及意义,进而分析了当代高校舞蹈创编能力培养、舞蹈创编人才培养策略以及舞蹈创编的实践。本书内容丰富新颖,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对探讨高校舞蹈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对探讨高校舞蹈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书是芭蕾舞基训课1—6年级45堂课例教材,分为男班和女班两部分。介绍了地面练习、扶把练习、跳的练习、舞步练习中间练习等。
张庚先生1939年在延安提出“旧剧现代化”后,传统戏曲的现代化一直贯穿20世纪的戏曲理论与实践。 此文集中收入的文章有文献与历史研究论文,更多的是以评论的面目出现的理论文章。从研究角度上看,涉及导演、表演、文本、舞台美术等方面;从评述对象上看,京剧到各个地方戏剧种、话剧等都有;从表达上看,有些文章行文温和,有些则凌厉苛刻。 《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所收之文,貌似庞杂,实则专精,因为理论的建构和指向都集中于——传统戏曲现代化。
20世纪是中国戏剧与戏剧史学并盛的时代,先后出现了王国维、吴梅、周贻白等一大批杰出的戏剧史家,他们对中国戏剧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周贻白,对中国戏剧研究从文学本体到艺术本体的转变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率先从“场上表演”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入手,对中国戏剧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的考察,先后完成了七部戏剧史著,在学术上取得了人所难及的高度,也为后来的学者确立了“中国戏剧史”研究路径和撰写范式, 着后代学人的戏剧史书写。
《中国皮影戏》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介绍了皮影戏的起源及其形成因素;第二章对皮影戏发展的一次高潮——宋代皮影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包括其发展的规模、水平等;第三章介绍了元代至明代的皮影戏,包括这一时期皮影戏的交融与流传;第四章对皮影戏发展的第二次高潮——清代皮影戏进行了介绍,同时对皮影戏在近代的兴衰进行了描述;第五章介绍了皮影戏在当代的发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皮影戏的改革、“文革”期间皮影戏的状况以及皮影戏的现状;第六章对皮影戏的道具和造型进行了阐述,包括皮影戏的道具类型、雕刻和造型等;第七章对皮影戏的表演进行了介绍,即皮影戏的表演场所、皮影戏的演出以及皮影戏的操纵等;第八章对中国各个地方的皮影戏进行了简单介绍,包括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北京以及东北等的皮影戏;第
本书是方法派表演理论的经典代表作,系统呈现了方法派宗师桑福德·迈斯纳的表演体系——迈斯纳方法。其内容在同类书中独树一帜,是对迈斯纳一次长达十五个月的表演课程的如实记录。全书以日记体的形式,忠实呈现了课堂上的鲜活点滴,读者仿佛亲临大师的课堂,通过重复训练、情绪准备、“假使”等重要的方法派技巧,逐渐抵达情感和行动的真实,完成出色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