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式多变》主要是为美术高考生编写的。内容涉及速写理论,速写六要素,人物画局部练习,道具和动态,不同姿势的人物画法,一式多变的优势和训练方法,一式多变的典型示例。
本书共收录有谣曲16篇,采用中日对照的形式。其中既有申非译本中已有收录的曲目,如《高砂》《熊野》《隅田川》《砧》《道成寺》,也有对从未在中国译介过的谣曲的尝试;既有《东方朔》《杨贵妃》等中国读者可能更感兴趣的唐事能(中国题材的能),也有《砧》这样、主人公虽非唐人、其背后却隐藏着《汉书》中的苏武故事和捣衣的汉诗素材的能,更多的还是讲述日本本土故事的曲目。六名译者在秉承“接近原文原作”的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在译法和文风上又各有千秋。对读者来说,无论是对同一谣曲的前后两个版本的对照、还是在不同译者间的比较,或是对谣曲本身的单纯鉴赏与了解,本书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百老汇音乐剧》主要内容包括:何谓音乐剧、血统由来、萌芽与雏形、叙事音乐剧的成型、叙事音乐剧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之后、概念音乐剧的创作、20世纪末至今等。
本书共收录有谣曲16篇,采用中日对照的形式。其中既有申非译本中已有收录的曲目,如《高砂》《熊野》《隅田川》《砧》《道成寺》,也有对从未在中国译介过的谣曲的尝试;既有《东方朔》《杨贵妃》等中国读者可能更感兴趣的唐事能(中国题材的能),也有《砧》这样、主人公虽非唐人、其背后却隐藏着《汉书》中的苏武故事和捣衣的汉诗素材的能,更多的还是讲述日本本土故事的曲目。六名译者在秉承“接近原文原作”的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在译法和文风上又各有千秋。对读者来说,无论是对同一谣曲的前后两个版本的对照、还是在不同译者间的比较,或是对谣曲本身的单纯鉴赏与了解,本书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锦里篆刻徵存》共六卷,搜罗了半个世纪前成都篆刻家、收藏家(如沈渻庵、周菊吾、易均室、崔龙潜等)的相当一部分精品。20世纪60年代,徐无闻先生经过精心编次,大致依据时代先后,将由其师易均室选拓的印蜕编辑成册,勾勒出了近现代成都印坛的大概风貌。
二十余年来,作者一直在潜心研究中外舞剧理论与创作,前后也编创了五部舞剧。《中外舞剧分析与鉴赏》一书正是作者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此书既涵盖了舞剧理论的新思考、新观念与新探索,又提出了舞剧分析与鉴赏方面的新方法、视角与切入点。
余丹红,女,1967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台州。1988年、1996年、1999年分别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负笈美、德、奥等国,现于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音乐史、音乐教育及音乐剧等,出版、发表作品有《放耳听世界——约翰·凯奇传》、《上海市中学音乐剧》、《从预制钢琴到 》《电子琴演奏技巧》等。 张礼引,男,1960年11月11日生于上海,电脑网络管理工程师、音乐爱好者。曾游历法、德、意等欧洲十几国,对西方音乐文化颇有感悟。
《锦里篆刻徵存》共六卷,搜罗了半个世纪前成都篆刻家、收藏家(如沈渻庵、周菊吾、易均室、崔龙潜等)的相当一部分精品。20世纪60年代,徐无闻先生经过精心编次,大致依据时代先后,将由其师易均室选拓的印蜕编辑成册,勾勒出了近现代成都印坛的大概风貌。
《器乐作曲基础教程》讲述了节奏的构思、旋律的构思、乐思的发展功能和发展手法、多声织体的写作、和声的表现作用、曲式的结构构思等内容。《器乐作曲基础教程》由赵行道老师编著。
二十余年来,作者一直在潜心研究中外舞剧理论与创作,前后也编创了五部舞剧。《中外舞剧分析与鉴赏》一书正是作者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此书既涵盖了舞剧理论的新思考、新观念与新探索,又提出了舞剧分析与鉴赏方面的新方法、视角与切入点。
全书围绕音乐剧基础理论展开叙述,全书用了十六个章节的篇幅,从音乐剧的定义与特征、西方音乐剧的诞生、音乐剧的黄金时代、摇滚音乐剧与概念音乐剧、英国音乐剧、21世纪西方音乐剧、日韩音乐剧概况、中国音乐剧概
全书围绕音乐剧基础理论展开叙述,全书用了十六个章节的篇幅,从音乐剧的定义与特征、西方音乐剧的诞生、音乐剧的黄金时代、摇滚音乐剧与概念音乐剧、英国音乐剧、21世纪西方音乐剧、日韩音乐剧概况、中国音乐剧概
全书围绕音乐剧基础理论展开叙述,全书用了十六个章节的篇幅,从音乐剧的定义与特征、西方音乐剧的诞生、音乐剧的黄金时代、摇滚音乐剧与概念音乐剧、英国音乐剧、21世纪西方音乐剧、日韩音乐剧概况、中国音乐剧概
二十余年来,作者一直在潜心研究中外舞剧理论与创作,前后也编创了五部舞剧。《中外舞剧分析与鉴赏》一书正是作者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此书既涵盖了舞剧理论的新思考、新观念与新探索,又提出了舞剧分析与鉴赏方面的新方法、视角与切入点。
二十余年来,作者一直在潜心研究中外舞剧理论与创作,前后也编创了五部舞剧。《中外舞剧分析与鉴赏》一书正是作者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此书既涵盖了舞剧理论的新思考、新观念与新探索,又提出了舞剧分析与鉴赏方面的新方法、视角与切入点。
《夏庭光演出剧本选(套装上下册)》特点: 九十个川剧剧目的演出详解 川剧大师八十余年艺术经验的汇结 如果他不演,这个剧目可能会湮没,如果他不传承,川剧可能会因此减少一些剧目,岂不可惜!
梅兰芳(1894-1961)京剧表演艺术家。名澜,字畹华。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并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练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装各方面都不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
正字戏,又名正音戏,系南戏遗响,产生于浙江温州,距今已近900年的历史,历来被中外戏剧界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2006年正字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书作者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作者不仅具有丰富的表演经验,而且理论功底深厚。作者著写本书,集舞台实践、艺术创研、理论研究、传承发展于一体,从正字戏的渊源概况、声腔与伴乐、传统剧目、表演特色、著名演员、正字戏的继承与发展等对正字戏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史料爬梳与理论升华。《南戏遗响——正字戏》为2015年中国文联出版社版《正字戏》修订版。
本书分“戏曲文本研究”、“戏曲文物研究”、“祭祀戏剧研究”、“戏曲史研究”四部分,收录黄竹三的论文,概述戏曲文物之定义、戏曲文物研究的历程、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特殊价值等。
张志仁先生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名琴票,虽然他是一名土建结构设计师,但他13岁(1931年)就开始醉心梅派艺术,私淑名琴师王少卿先生,刻苦练琴,32岁(1950年)正式拜入王门后,就益加一心钻研梅腔和琴艺,还与倪秋平同在台上为我伴奏过《女起解》;他1959年就编刊梅谱35出(上海文艺出版社印行11出,共发行11万册),一直深受国内外专业人士和票友的欢迎。 张志仁先生一生倾心梅派艺术,悟性极高,琴声甜美,琴风潇洒,深得他的大师兄倪秋平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