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经典唱段100首(金版)》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黄梅戏经典唱段100首(金版)》由黄梅戏权威专家选编,从六十部优秀黄梅戏剧目中精选出100段经典唱段汇辑成册,分为 传统曲目 和 现代曲目 两大版块,是黄梅戏曲爱好者的大全宝典、戏剧票友的收藏珍版,又是专业人士教材,兼有实用性、欣赏性和保留价值。
本书对福建省*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十番音乐(福州)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全书包括 概述 曲谱 代表性乐班 代表性乐人简介 特色乐器图 特色乐器与乐队演奏图 六大部分。书的内容较为代表性地展现了福州地区的十番音乐特色,同时,还涵盖了南平、宁德、三明部分县市的十番音乐内容,较为典型地完成对该传统民族音乐的展现与分析。
藏戏是现存中国戏曲剧种中为古老的剧种之一。据传广场演出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其他一些大剧种,如京剧、昆曲、川剧等,历史都比藏戏短。藏戏源于西藏各地,流传在雪域高原的各个角落,基本没有受到外界或外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因此,它们不仅在国内戏曲艺术中非常奇特,而且在世界各国的戏曲艺术中也是十分罕见。李云、王文章主编的《藏戏》力图以翔实的材料、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将这一古老神奇的文化形态——藏戏艺术呈现于读者面前。
京剧打击乐是京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乐队中起着主导作用。京剧打击乐之首是板鼓,板鼓的指挥手段分为两大系统,即单楗指挥系统和双楗指挥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其完善的指挥规范和套路,对这种规范和套路一般称为 鼓套子 。 鼓套子 即鼓师为衬托各种唱腔过门,以檀板和鼓楗按上述两种指挥系统的规范和套路,在单皮鼓上演奏的各种鼓板套点。它与唱腔过门相互配合,为旋律支撑节奏。京剧唱腔过门 鼓套子 程式繁多,用法各异,作者凭多年创作经验,对前人演奏法加以分析、提炼,找出规律行的东西,进而上升到理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该稿专业性强,作者旨在总结前人成果,加以改进,形成一套传承后世的研究成果,以方便后人借鉴使用。
本书为珠海社科学者文库之一,通过分析粤剧自诞生以来在语言、音乐、剧本、舞台表现形式、思想内容等各个方面持续性的改革新变,指出改革就是粤剧的传统,探讨粤剧改革背后广府人深层次的文化性格、美学理念、哲学精神等。 书稿分上下两编。上编专论粤剧的地方化变革,讨论粤剧从诞生到如今在各个方面发生的变革,包括粤剧的起源发展、粤剧与粤语的结合、粤剧音乐的革新、粤剧剧本的创新、粤剧舞台表现形式的新变等。下编主要讨论粤剧的持续改革体现出岭南地域特性中的娱乐性和商业性、粤剧与广府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内涵的关系、粤剧是广府的民间风俗的重要载体、粤剧在海外华人中的文化功能、粤剧的美学等问题,指出粤剧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坚持在市场里存活、坚持走通俗艺术之路以及坚持改革,以适应大湾区人民不断发展的文化娱乐需要
粤剧这朵盛开在岭南的戏曲艺术奇葩,孕育生成于深厚的岭南文化土壤,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海外华人聚居之地。它是这一地区人民共有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道德标准,以及审美情趣的共同体现,有 南国红豆 的美誉。粤剧融八岭南文化的血脉之中,积累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使这方水土更加绚丽多彩。
本书收录了黄梅戏经典唱腔共108首,这些唱腔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多个黄梅戏剧团演出过的数百个保留剧目中精选出来的,其唱腔都是经过作曲家们运用多种作曲技法编创的、较有影响的唱腔。为方便读者学习、欣赏,本书还配有部分曲目的CD,收录了欣赏曲目和伴奏曲目,增加了可读性、实用性和欣赏性。
由朱忠焰翻译的《黄梅戏经典唱段(汉英对照本)》一书是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 黄梅戏经典唱段英译及其翻译方法与技巧 的研究成果之一,以 达意 、 传神 为总体策略,共有96首英译经典唱段。本书采用中英对照的形式排版,并附与主题或唱段相关的插图或剧照。英译黄梅戏经典唱段旨在让外国友人在欣赏黄梅戏时能够理解唱词所表达的意义,从而加快黄梅戏的海外传播,将这一地方戏曲推向世界舞台,让黄梅之花盛开在世界艺苑中。
河南是戏曲大省,除了豫剧、曲剧、越调等三大地方戏曲剧种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小剧种,我们一般称之为“稀有剧种”,如大平调、大弦戏、怀梆、宛梆、四平调等。 李红艳、杨丽萍主编的《怀梆》不仅从剧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对怀梆的艺术层面进行了详尽的搜集、整理和记录,而且从文化层面对怀梆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为怀梆的保护和有效传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越剧女班老调精选》内容有:楼台会(六段);珍珠塔(头段);仕林祭塔(头段);仕林祭塔(二段);孝女心(二段);化缘认妻(头段);化缘认妻(二段);龙凤锁 借红灯(头段);龙凤锁 借红灯(二段)等等。
《青少年传统文化普及读本: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1》收录了西北传统戏剧唱段49段。内容包括:表先祖、花亭相会、打镇台、墩台挡将、打銮驾、黄河阵、大报仇、苟家滩、马陵道、忠保国、葫芦峪、下河东、包公赔情、断桥、表八杰、龙三姐拜寿等。
广义戏剧研究的起源与戏剧本身一样微茫难求,但从目之所及的古老的研究来看,它往往可以(相对)独立于戏剧艺术,构建出种种令人目眩神迷的叙事。这些与戏剧平行的叙事同样和它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通,不离不弃,在多元与驳杂中追寻着可称之为“戏剧学”的学科合法性。收在这本文集中的每一篇论文,也都秉持了与我们这个时代面面相觑的品格,在“戏剧的书写”与“书写的戏剧”间的自由穿越中,传达着作者周宁先生个人的某种“意指实践”。 这本跨越了20年的戏剧研究论文集既呈示了戏剧研究的可能性,也暗示了戏剧研究的不可能性。该文集本身就是一幅鲜活可感的知识地形图,它包括三大部分:20世纪80年代末,周宁先生在为“比较戏剧学”构建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提供了跨文化、跨社会的比较分析框架;90年代中期,周宁先生开始思考
《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个体与集体之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弹事业》以建国初期至文革前的评弹事业为个案,考察新中国各级政府对于大众娱乐文化的管理与改造。本书聚焦于地方政府对于改造评弹这一江南地区广为流传的说书艺术的种种努力,及评弹艺人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合作与摩擦。本书提出并解答了以下一系列关于五六十年代文化体制与文化市场的问题:共产党政权是如何改造及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文化的政治化是否导致文化市场的萎缩乃至后完全消失的原因?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下,政府是否成为中国文化事业的管理者、赞助人及评判者?文化市场在这种政治大气候下,是否仍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并且是事实上的国家与艺人之间的协调者?诸如评弹之类的文艺作品是否成为纯粹的政治宣传品?即使是文艺政治化的前提下,文艺
《笑谈古今事:扬州评话艺术》叙述了扬州评话的历史源流、发展轨迹、名家名本、当代成果等,重点评析了扬州评话在话本方面“说事、说理、说人、说心”的特点,表演方面“神聚一点、情凝一线”的特点,并且附录了传统评话书目及传承系统表,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既是普通读者了解扬州评话艺术的入门书,亦可看作是曲艺工作者、研究者从专业角度进行的研究和总结。
豫剧诞生在中原大地,是中原文化艺术融合的结晶。河南是中国戏曲的主要源头之一和举世瞩目的神州“戏乡”。在丰厚灿烂的中原文化土壤中孕育诞生的豫剧,仅仅用了不到二百年的时间,便迅速蔓延到了东至台湾、西至新疆、南达深圳、北至黑龙江在内的二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有了专业的豫剧表演团体,在剧目生产、经济效益、剧团和观众数量诸多方面都以*优势跃居全国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之,成为当今中国*的地方戏之一。
该选集是从时白林先生创作的黄梅戏舞台剧、电影、电视剧、广播剧中整理编辑而成的。时间跨度自1954年的《春香传》起,至2005年新创作的《雷雨》止,共40个剧目,145个唱段,有独唱、对唱、重唱、齐唱、帮腔、合唱等。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有《天仙配》《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孟姜女》《江姐》等剧中的一些唱段。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时被中宣部、文化部等六部门评为“经典作品”。
评剧相对于京剧、梆子腔等剧种而言,是一个年轻的剧种。二十世纪初源于冀东唐山地区的民间曲艺“莲花落”,百年来,历经了多种发展形式,逐步成长为流行于全国的大剧种之一。 本书主要选编了建国以来经过舞台实践,观众比较认可的评剧优秀唱段,其中包括少量近二十年来的创作成果。唱腔以评剧现有的青衣、花旦、老旦、彩旦、老生、小生、花脸、小花脸这八种行当分类编排。本书虽不能涵盖自评剧创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所有院团的经典唱段,但涉及到中国、天津、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几大评剧院、团的经典曲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评剧的传承发展。 此书的出版,不仅可以满足广大评剧爱好者对经典唱段的需要,也将对评剧艺术事业的推广与普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