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是我国古典戏剧的代表。自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全世界以神奇的目光注视着它,迅速广泛地兴起了一股“昆曲热”。随着这股“昆曲热”的发展,昆曲艺术的民族特征、昆曲的美学价值,将进一步为世界所认识,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中的地位,也将被世界戏剧史改写。 作为这种“昆曲热”现象之一,各种介绍、论述、研究昆曲的出版物,也像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刘静女士撰写的《幽兰飘香——昆曲之美》一书,就是其中很有个性、很有特色的一本。全书十余万字,广泛地涉及昆曲历史、昆曲文学、昆曲舞台艺术的各个方面,并以演员的表演艺术相贯穿,成为这本书的显著特征。这个特征不仅体现在结构上,更体现在’目的上,即它的现实针对性上。
1.音乐教授精挑细选经典歌剧的版本,让歌剧小白轻松找到入门捷径; 2.锁线裸脊装订,无瑕疵展现跨页剧照,翻开书就如同坐在剧院位置,欣赏歌剧经典段落; 3.各年代大幅海报,及众多相关人物绘画与照片,多角度揭示歌剧广泛持久的影响力。 在歌剧盛行的年代,歌剧既不是“古典乐”,也算不上正统艺术,而是一出出让人喜闻乐见的“狗血肥皂剧”。如今,很多歌剧名作被重新编排上演,其中既没有人们期待的豪华演出服饰和舞台背景,也没有美貌的王子和公主的恋情,有的只是晦涩、难懂的先锋派作品。本书将为你揭开歌剧戴着的假面,展现它的娱乐本质,从另一个层面发现剧院经典作品更深的内涵。
本书为戏剧学学术研究,着重探讨当前戏剧研究动态、前沿理论问题、古今中外重要戏剧现象和戏剧流派,收入的论文从文献史料和作品文本入手,结合不同时代背景,在细致梳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解读作家作品,研究作品的形成过程,探讨传统戏剧与现代话剧的分离,剖析戏剧理论、戏剧观念、戏剧美学的内涵及其演变,揭示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戏剧文化和戏剧精神。本书作者均为专业领域的研究者,文章论述严谨,逻辑清晰,观点鲜明,论题和研究方法富有新意,代表了专业领域内研究成果。
周明泰是我国的戏曲研究家,由于青年时期宦居京城,经常前往市廛听戏,对京剧有着长足的了解。僦居香港后,多有京剧爱好者拜访发问,周便以问答体形式记录了许多京剧旧闻,又为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特刊印成书,名为《枕流答问》,以释群疑。本书作为民国时期戏剧史料,对研究民国京剧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杨小楼评传》主人公杨小楼名嘉训,安徽潜山人。父亲杨月楼为老生、武生演员。杨小楼幼承家学,后拜武生俞菊生为师,演技精湛,并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把京剧武生表演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被称为武生泰斗、一代宗师。本书为纪念杨小楼诞辰一百周年而出版,书中除却评传杨氏生平艺术之外,也涉及到当时京剧舞台的演出情况以及一些社会生活,对京剧发展史的研究有着珍贵的参考价值。
新编历史京剧《铁证长堤》基于淮安地区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创作而成,介绍了一代名臣林则徐在1823年曾先后任江苏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等职务,为官清正廉明,为治淮河水患筑堤修堤拯救饥民,展现了“虎门销烟”事迹主导者、抵抗外侮叱咤风云的林大人知百姓冷暖,甘愿为民请命温情的一面。本书收集了京剧创作、表演领域的专业人士撰写的20多篇评论文章,介绍了这部厚重的历史剧目创作的过程、创新表达的方式、艺术魅力的呈现以及对精彩剧情的介绍,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式的传统戏曲程式化表演的创新实践案例。
《当代西方戏剧导演创作研究》是一部关于当代西方戏剧导演的研究专著。以作者在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结合了其在、外丰富的创作实践,和既有的相关研究资料,重新的梳理、总结、研究了当代西方导演的艺术创作特点和方法,既丰富了教学课程的内容,又为学生开拓了专业视野,丰富了创作方法。
田纳西·威廉斯是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百老汇舞台上拥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以敏锐的观 勒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美国风俗画面,在思想性和舞台艺术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书 涵,其焦点为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对作品中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各种 当陷入伦理困境时,能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本书首先分析了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对威廉斯伦理形 会关系和现象进行客观的伦理分析和道德评价。将威廉斯的剧作置于文学伦理学的视域下,研究其 研究,总结出威廉斯的伦理诉求。在理论上,本书的研究能够拓宽威廉斯研究的学术视野;在实践 义。
本书是上海戏剧学院从其开展跨文化交流学项目以来的八届毕业生论文中精心选取、组织翻译、编辑而成的一本论文集。共分“跨文化的语言艺术”“全球视域下的中国戏剧影视与文化研究”“重探世界戏剧与舞蹈的叙事、迁徙与实践”“创新探索与应用”四部分编排了12篇论文,以及上戏跨文化交流学领军人物孙惠柱教授的论文。上戏副教授司徒嘉怡作序。 本书体现了几个特色:一是跨文化戏剧中如何实现多语兼容;二是从当代视角探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关系;三是在既有研究范式之外做创新和应用性研究。作者在大量的文献基础上,结合表演分析、话语分析、采访、田野调查、工作坊、个人实践,体现了研究方法的多元性。所有文章都经作者浓缩后再翻译,篇幅都不长。特别要指出的是,翻译工作体现了译者都有较强的语言转换能力,符合信达雅的要
《舞台下的身影——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上海越剧观众访谈录》以观众的视角观照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越剧在上海的生存与发展,为越剧史研究添上了极为重要的一块“拼图”:对越剧观众群体的考察。作者以受访者在上海观剧的起始时间为首要标准,兼顾分散性与多样性,最终筛选出访谈14篇。这些访谈共同构成了一部活泼而亲切的越剧观众口述史,包括当时越剧演出、观众构成、辐射面、与现代传媒的互动、审美风格的形成、观众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的丰富信息。访谈录采用口语语体,并保留了部分沪语表达,读来生动亲切。本书不仅为越剧研究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也可作为通俗读物,让普通读者或越剧爱好者对当时上海越剧的生存状况有更直观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