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三百四十一个角色脸谱条目,而每一个角色又有不同图谱,所收图谱总数达一千七百余幅,而究其史源有梅氏缀玉轩藏明清昆弋谱、清宫戏画四种、张笑侠氏著《脸谱大全》、刘曾复氏所著三种以及旧戏刊、剧照、民间流传出版物等五方面,取材广泛。至于各派演员所绘图谱之保存,不囿门户,广搜博采,尤为难得。 全书以图为主,解说自当简要。本书文字解说共有四类:一为概说,为介绍整脸演变系统与其他脸谱系列二篇;二为谱式说明,以谱式产生先后为序,介绍各谱式相互间的演进关系及起源与演变;三为图注,于谱式下注明时代、剧种、流派与绘者;四为简评,评不同时期演变、流派、传承以及舞台应用和审美方面。
中国戏曲理论的萌芽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此时的文艺观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汉唐及两宋是戏曲兴盛前的酝酿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的初级阶段。元代,杂剧全面兴起,戏曲理论亦得到了质的飞跃,出现了以曲学为主体的一批著作。元末明初南戏兴起,至嘉靖、隆庆年间,戏曲理论在争鸣声中得到了全面发展。明万历以后,传奇的创作与理论均达到高峰,出现了一大批的作家与批评家。清初理论家们对前人的理论进一步总结与完善。清中叶以后,花部兴起,戏曲理论出现新的内容,花部与舞台表演成为研究重点。至近代,传统曲论进一步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也开始出现。这本《中国戏曲理论批评简史》以戏曲发展史为基础,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的上述各个阶段进行梳理与研究,以突出戏曲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理论特色。
为了唱好歌曲,应充分理解歌词,这是不言而喻的。 《高等院校声乐教学参考丛书:西洋歌剧咏叹调250首字对字译词》收集了250首西洋歌剧咏叹调的原文歌词(对1985年中央音乐学院教材科印发的字对字译词作了增补)并把它们译成中文。为演唱西洋歌剧咏叹调但对意、德、法语又甚精通的专业和业余歌唱者,在掌握和理解歌词内容方面提供了方便。
照片的部分是“氍毹撷英”有近80幅珍贵的老照片。从金秀山的忠孝全起,到王泉奎的盗御马止。大多是从民初到建国前的剧照。“庐山真容”里从孙菊仙、俞菊生、郭际湘、陈德霖的便装照开始。到马富禄、茹富蕙、孙盛武的便装照止,收录了29幅京剧前辈的便装照、生活照。《闲话聊斋》中,包括了四个话题:“多师之徒杨小楼”、“余叔岩的价值”、“武净”、“李世芳的走红与陨落”。这四个话题的前面,作者都写了文字较多的说明,照片不但涉及了剧照,而且还有这些人的师承、传人、生活照。最可贵的是作者写的李世芳这位几乎被人遗忘的四小名旦之首的简历,还有难的见到的剧照、生活照搜集得极为充实,竟有50幅之多。看到末页梅兰芳先生在李世芳灵堂守灵的照片,不禁让人唏嘘不止。
《指掌乾坤:精彩绝伦木偶戏》是福建戏剧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福建省的戏剧文化,重点介绍了泉州提线术偶戏的起源、前世今生、艺人、掌中傀儡布袋戏、南派布袋戏和北派布袋戏等。语言通俗,兼具历史和故事的生动性,且图文互动,可读性很强。
为继承和发展这一丰富的文化遗产,本书所收入的脸谱没有局限于某家某派、而是采取广征博采的方法,择优选入,所收的568幅脸谱,20余幅人物扮相图,均侧重于常用脸谱和造形,包括传统勾法与新编历史剧中的脸谱,基本上按剧目内容、人物所处的历史年代排列。对于一些象形性的脸谱,特编排在一起,以增加读者欣赏的趣味。书中虽有不常用脸谱,只要有特色和的欣赏价值,也酌情选了一些。 欣赏和研究京剧脸谱,与剧情、角色表演、服装和人物身份等一齐进行,故在书中特收辑了我绘制的部分人物扮相图,以帮助读者了解京剧脸谱的分类。书中所收脸谱的画法,与常见的七分或八分脸不同,都是正脸。这种画法便于欣赏,但难度较大,是一种新的尝试。我在编绘时参阅了《郝寿臣脸谱集》、翁偶虹的《脸谱概谈》、陶君起的《京剧剧目初控》等文献。
《中国戏剧史》为案头与场上相结合的部中国戏剧之全史;为由古及今的部中国戏剧之通史。全书论述中国戏剧产生的源流,以及变化和发展的历史,引证剧本,颇多私人珍秘。凡从事中国戏剧史、论研究者或戏曲剧本、舞台艺术创作实践者备作参考引据,最有价值。 《中国剧场史》的撰写主体突出,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图文并举,既科简练地勾画出中国剧场演进的规律,又清晰地展示了中国演剧艺术的全貌,是中国戏剧史学研究上部全面考察中国剧场与演剧历史的专著,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