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抒情小提琴名曲精选(2小提琴独奏谱)》主要收录:思乡曲、延水谣、海滨音诗、山歌、庆丰收、舞曲(三)、苗岭的早晨、黎家代表上北京、壮锦献给毛主席、金色的炉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红军哥哥回来了(陕北音乐风格)、小步舞曲、小夜曲、旋律等22首小提琴独奏曲。
《欧美的小提琴基础教材:快乐小提琴教程(1)》里都是一些在把位用最基本的手型(即2、3指之间是半音关系)演奏的乐曲。其中包含了一些基本弓法和基本节奏的学习。为了避免同学们的左手在演奏把位时变僵硬,我们首先穿插了一些泛音和换把演奏的练习,这些练习就像游戏一样,学生们可以通过聆听去领会,同时能够激起一些年龄较小的学生学习小提琴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去学习小提琴,这些练习对初学者的放松状态有很大的益处!
《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集》包括了莫扎特在曼海姆时期(1778年)之后完成德所有钢琴和小提琴作品,其中有两首变奏曲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它们的创作年代可追溯到创作《后宫诱逃》时期。在补遗中可以找到下列未完成的奏鸣曲:莫扎特于1782年为其妻创作并由好友、修士马克西米利安·施塔德勒(1748-1833年)完成的K.402(385e)和K.403(385c)。K.404(385d)和奏鸣曲K.372的快板只有零星片断,故而未收录其中。莫扎特少年时期至1778年之后的类似作品也未收录,这些作品为:K.6-9;与之对应的版本是K.10-15(1762-1764年);K.26-31(1766年);K.46d和K.46e(1768年)。“浪漫奏鸣曲”K.55-60(见209c-h)和奏鸣曲K.61(见290a)毫无疑问是伪作,现被确认是H.F。劳帕克的作品。此外,该曲集还收录勒钢琴奏鸣曲K570,但此曲自1796年由阿塔利亚出版公司在维也纳出版以来,一直以小提琴奏鸣
在浩渺无际的小提琴乐海中,幻想曲这一演奏体裁,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幻想曲属于变奏曲早期的一种形式,多半取材于歌剧的音乐主题或大段的演唱旋律。有变奏的形式,也有自由展开的形式。由于不完全受曲式的限制,因此,作品的内容也就更加丰富而具有表现力。 在幻想曲作品写作中,J.B.辛格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几乎把所有世界歌剧的主题旋律作了改编。但真正有影响并成为经典的仍然是帕格尼尼的《“摩西”幻想曲》、萨拉萨蒂的《“卡门”主题幻想曲》、维尼亚夫斯基的《“浮士德”幻想曲》、恩斯特的《光辉的幻想曲》、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的《“金鸡”幻想曲》以及贝里奥的《芭蕾场景幻想曲》、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等大型音乐会作品。这些绝大部分以歌剧辉煌的音乐主题写成的幻想曲,结构完整、气势恢弘、音乐深邃、技巧全
为了配合小提琴考级活动,北京少年室内乐团多年来坚持利用寒署假举办了不同内容的考级曲目演奏会,受到了广大琴童和家长的欢迎以及社会的热切关注。为了使演奏的色彩更加丰富,编者多年来陆续将1-8级中常用的协奏曲作了乐队配器,使青少年朋友在音乐会的演奏中能听到作品更完整的音响效果,从而也增强了练习和演奏的情趣。这里所汇集的前16首新配器的协奏曲,和那些高难的大协奏乐队配器之区别,就在于基本采用了弦乐队演奏用外,对于各少年宫、少年之家的乐队,各大、中、小学校的乐队,以及一些集体课教学的培训班也都适用。在编制上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多至几十人,少至十余人均可。只要演奏整齐、配合默契、速度准确、强弱分明,就都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小提琴是技术性非常强的乐器,演奏者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练习技术,掌握演奏技巧,否则便无法进入艺术的殿堂。而增强左手手指机能便是技术训练的重要课题之一。特别是在双音练习中,学习者往往由于手指机能较弱,手指独立活动和调节指距的能力不强,因而“心有余,力不足”,大大的影响了练习进程。因此,如何加强手指机能锻练,这是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关心的问题。《小提琴双音手指操》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演奏双音的手指动作(除十度外,不含换把),根据机能训练的要求进行分析、提炼,分类整理,并将其编为典型化的“手指操”(动作性质主要可分为手指独立抬、按;手指独立移位;手指过弦;手指伸张以及前面诸因素的混合、交叉等类型,不含密集指法),使学习者通过强化训练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强手指独立活动的能力和弹性,提高
这本《实用小提琴演奏法》,是由刘民衡、刘建军父子合作修撰、增补成的。书中系统地总结和讲述了刘民衡数十年来从事演奏和教学所积累的经验,以及所学到的世界各派演奏方法,同时整理总结了刘建军多年练琴、演奏及教学实践中所记载积累的心得体会,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和技巧,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音乐是诉诸听觉的艺术,欣赏音乐要用耳朵,但有健康听觉的人未必都欣赏音乐。欣赏音乐是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尽管耳朵灵敏,能够毫发不爽的辨别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如果仅仅把音乐作为一种物理现象来接受,而不能感受节奏,和声,音色所表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艺术形象跟创造音乐的作曲家和在创作音乐的演奏演唱家发生思想感情的交流,那就只能算接触到了音乐的外表和皮毛,只是在音乐的大门外徘徊,还没有登堂入室,一窥音乐的堂奥。欣赏音乐要想的登堂入室,必须从以下四方面下功夫:1.沟通音乐信息。2.发挥主观能动的审美作用。3.判断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4.接受感心动耳荡气回肠的艺术享受。
本书分11章讲述了从1945年8月15日之后日本电影的变化,内容包括战后日本电影诸问题1945年8月15日之后的变化,战后日本电影之表象,战后日本新进电影导演的变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