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学音乐入门丛书:从零起步学唢呐(第二版)》为了初学唢呐者入门而著。每个章节都有文字写明了练习方法,并写了大量七个不同调指法的练习曲。同时也涉及到唢呐一些简单的技巧和独奏曲,相信《从零学音乐入门丛书:从零起步学唢呐(第二版)》对初学唢呐者从初级到中高级过渡,定会奠定坚定的基础。
小号——这一铜管乐器之王,以其所能创造出的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使其成为众多学习吹奏者的乐器。《入门与提高系列:小号入门与提高》着重讲述小号吹奏中的发音及训练各种初级技能的知识,以乐理为切入点,并根据不同的技能训练编配了数十首练习曲目。
《奥托卡·舍夫契克为音乐表达而作的实用弓法练习》是一部为右手“应用技巧”①服务的优秀教材。这本教材在1979年法国小提琴家让·木耶尔到中国演出和讲学时,就向我们提琴界推荐过,可惜没有引起普遍的关注和重视。这部作品通过40首变奏的形式,为我们提供了音乐作品演奏中多变的弓法实用技术练习。很集中地对各种典型的节奏型态、节奏转换和短小精炼的乐句等等,做有效的“浓缩”练习(像舍夫契克所有左手练习的原则一样)。这些练习有意识地做到了解决右手“应用技巧”上的多方面音乐表现问题,诸如乐句上的“提问——回答”、和声上的“紧张——解决”、力度上的“强——弱”、色彩上的“光彩——黯淡”和情绪上的“起——落”等等。用这些富于乐感的表现手法去练习这部精炼的教材,将对右手的发音、变化幅度、音乐表情有极大的帮助
大卫·波帕尔(David Popper, 1843~1913)捷克著名大提琴家、作曲家、教育家。1843年6月18日生于布拉格。就学于布拉格音乐学院,师从尤里斯·戈尔特曼。曾任维也纳歌剧院乐队首席大提琴,是著名的胡拜四重奏团大提琴手。1886年起任布达佩斯音乐学院教授。1865年开始在欧洲演出,获得很大的成功。 波帕尔的演奏风格华丽、辉煌、脱俗,音色优美并富有弹性。他的技巧炉火纯青,在当时已是登峰造极,几乎无人能与他匹敌。他具有感人超凡的艺术魅力,使许多人为之倾倒。 波帕尔也是一位天才作曲家,创作了一百多首大提琴乐曲,其中包括四首协奏曲、三首组曲和大量的独奏曲。独奏曲方面有《法国乡村舞曲》、《加禾特舞曲》、《塔兰泰拉舞曲》等。 由于波帕尔精通作曲技法,谙熟大提琴乐器的技巧特性,他的创作使大提琴技巧与艺术之结合达到了尽善
在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的创作中,为儿童而写的,或用童话、神话为题材的作品占有显著的位置,甚至在某些非儿童题材的音乐中出现儿童形象。如清唱剧《保卫和平》、《第七交响曲》末乐章。这些音乐都深刻而精确地揭示了儿童天真无邪的心灵和明朗活泼的性格。 普罗科菲耶夫在思想上和创作上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他年青时以十月革命不理解,表现了政治上的徬徨,艺术上受着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严重影响。但经过了侨居国外十四年的切身体验,终于认清了应走的道路,于1932年回到社会主义的祖国——苏联。从此就出现了他创作中生涯中丰产、成熟的时期,绝大部分优秀作品都是这时期中写的。《彼佳与狼》就是其中之一。 《彼佳与狼》在写作技巧上有许多独创之处,更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几特点: 一、通俗性和专业性相结合;首先是旋律鲜明
柯达伊·佐尔丹(1882-1967),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和发展匈牙利民族音乐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1905年起,他与巴托克长期合作,带着简陋的录音器材到匈利各地农村采集民歌,然后进行整理研究。 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不仅使这两位作曲家在民族音乐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对他们的创作起了重要影响。 巴托克和柯达伊虽然一同被公认为匈牙利现代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创作个性并不完全相同。巴托克经常把民间音乐作业他自己创作的出发点,他吸取了民间音乐,却发展了一种完全属于一己的独创作风格;柯达伊则始终紧紧依靠实际的民间音乐材料,巴托克的音乐语言有时比较复杂、夸张、甚至接近无调性,因此有着更多的创新意义,柯达伊则坚持传统音乐的审美价值,保留和发展了民音乐原有简朴性和抒性情
随着我国西洋器乐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西洋乐器的普及,各地纷纷成立了很多规模不一的业余乐团,专业音乐院校的器乐合奏课也普遍开设起来,各学校都成立了学生乐队。但由于传统合奏曲目的老化和专业创作的滞后,“无曲可奏”成为当下的普遍现象。作者将大家耳熟能详中外名曲改编成弦乐合奏曲,每首乐曲均经过乐队实际演奏,《弦乐合奏外国通俗作品集》适合不同水平的专业、业余弦乐队演奏。
贝多芬对同时代的德国诗人哥德怀着很深的敬爱,曾为他的许多诗篇谱曲,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友谊。哥德以16世纪弗兰德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为题材的悲剧《爱格蒙特》使贝多芬感到十分激动,他为该剧写作了十段音乐,其中流行的是序曲。《爱格蒙特》的音乐于1809年至1810年初之间在维也纳写成,1810年6月首次演出。 《爱格蒙特》序曲高度集中了哥德的戏剧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热情地歌颂了弗兰德的人民英雄和领袖爱格蒙特伯爵,他由于领导人民起来反抗异族压迫,后被捕入狱慷就义。序曲表现了被压迫人民为争取自由的艰苦奋斗和以牺牲换取幸福、欢乐的坚强信心。
斐雅尔(Louis R.Feuillard,1872~1941)是著名的法国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作为法国大提琴学派的卓越代表之一,他在世界大提琴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斐雅尔早年师从巴黎音乐学院德塞教授,后在巴黎、科龙等地德交响乐团任大提琴独奏家,同时致力于室内乐演奏。自从在巴黎音乐学院任教了以后,他便专门从事教学工作,培养出许多优秀德大提琴演奏家,享有世界声誉德法国艺术大师保罗托特里埃和著名法国大提琴家马雷歇尔都是他德得意门生。 斐雅尔多年从事大提琴教学,积累了丰富德教学经验。在这本《每日练习》中,作者将各种音阶、琶音、和弦在各个把位上作了周密、系统的编排,使学生通过练习获得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的技巧。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教材,受到世界各国大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的高度推崇,并在教学中广泛采用。
从我多年的教学和表演工作中发现,不仅是我本人,就连我的学生都喜欢演奏室内乐并从中获益。这一发现促使我汇编了自己在小提琴、大提琴及大提琴二重奏方面的作品。大部分作品曾由上海重奏小组在美国的电视和广播中演奏并播出过,演出的反响是肯定的、热烈的。这些作品有两方面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团体演出和提高视奏技巧;第二、它为演奏会、音乐会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来源和曲目。 这些作品主要分成两部分。师生可一起仔细练习各自部分,待掌握各自部分后,可共同演奏二重奏。 在进行二重奏练习时,要提供一个和声框架,这样有助于掌握调性和分句。同样为三重奏、四重奏或管弦乐队练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贝多芬的批六首弦乐四重奏的手稿即使没有永远遗失的话,如今也已下落不明。这几首作品经过不断的修改和重新排列,后作为0p.18分成两批于1801年6月底和10月问世,标题为“路德维希 凡 贝多芬为二把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而作的六首弦乐四重奏,题献给罗布科维茨侯爵,作品编号Op.18,册由维也纳的T.莫洛公司出版”(出版号:159)。虽然今天已经无法确定这些作品创作的具体日期,但正如古斯塔夫 诺特伯姆②根据贝多芬的草稿所确定的那样,这些作品的创作时间可能介于1798与1800年之间。贝多芬在出版这些作品时所采用的并不是它们初的顺序,初的顺序为《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三)在《F大调弦乐四重奏》()之前。《F大调弦乐四重奏》完成于1799年6月25日,上面的标题为“第二弦乐四重奏”。贝多芬将它寄给了好友卡尔 费迪南 阿曼达,并附上了下面这
从我多年的教学和表演工作中发现,不仅是我本人,就连我的学生都喜欢演奏室内乐并从中获益。这一发现促使我汇编了自己在小提琴、大提琴及大提琴二重奏方面的作品。大部分作品曾由上海重奏小组在美国的电视和广播中演奏并播出过,演出的反响是肯定的、热烈的。这些作品有两方面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团体演出和提高视奏技巧;第二、它为演奏会、音乐会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来源和曲目。 这些作品主要分成两部分。师生可一起仔细练习各自部分,待掌握各自部分后,可共同演奏二重奏。 在进行二重奏练习时,要提供一个和声框架,这样有助于掌握调性和分句。同样为三重奏、四重奏或管弦乐队练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学生演奏可不用钢琴伴奏,这将便于演出地点和排练时间的安排。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作于1887年,当初,柴科夫斯基曾说,他不过是一个摆弄音乐的手艺人,里姆斯基才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艺术家”。他认为这首《西班牙随想曲》是“乐器法中的宏伟杰作”。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年3月出生于俄国西北部的提克威一个退休公务员家庭,他是第二个男孩。尽管他父母为他将来的设想是海上职业,但仍然从小就培养他的音乐才能。12岁时,他旅行到圣彼得堡并进入海军士官学校。15岁时,他师从西奥多·卡尼尔,后被推荐认识穆索尔斯基和巴拉基列夫,并与后者成为好友。1862年作为低级军官出航,虽然他很舍不得放弃音乐生活,但也全心全意地投入了海军生涯。不过,有人说当他的船在提尔伯雷干船坞时,他却在附近格拉温森德的一个餐厅里演奏音乐。 1865年他返回俄国,重新拾起音乐。当他承认他从未听过
随着我国西洋器乐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西洋乐器的普及,各地纷纷成立了很多规模不一的业余乐团,专业音乐院校的器乐合奏课也普遍开设起来,很多学校都成立学声乐团(队)。但由于传统合奏曲目的老化和专业创作的滞后,“无曲可奏”成为当下的普遍现象。作者将大家耳熟能详中外名曲改编成弦乐合奏曲,每首乐曲均经过乐队实际演奏,本书适合不同水平的专业、业余弦乐队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