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〇年三月,《古琴自学方法》由北京古琴研究会油印出版,仅八十册。在沈草农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鉴于此书已逾六十余载,存世较为稀少,西泠印社出版社将之影印重刊,以见原貌,以广其传,自然是对前人“一生心血所寄”的珍重态度。故乐于缀此数语,亦是表达后学对前辈的敬意。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五〇九年)正月刻,由时任梁秦州典签的太原郡王逮撰文并书丹,河南郡洛阳县石匠武阿仁凿字。正书。高一百八十厘米,宽二百二十五厘米,二十八行,满行二十字。原刻在陕西省褒城县(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谷之石门洞内东壁上,一九六七年因在石门地区修建大型水库,水位上升,故将石刻从崖壁上剜凿并移至汉中市博物馆。铭文记录了正始四年(五〇七)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事迹。书法飘逸多姿,结体奇崛开张,为北魏正书中的上品。 今选用之本马上海图书馆藏明拓「此』字不损本,乃昊大激旧藏,椎拓极精,殊为难得。整幅为朵云轩所藏,百年前旧拓。
唢呐是历史久远、流布广阔的管乐器之一,它不仅流布于我国大江南北的20个民族,也流布于、亚、非、欧三大汴的30多个国家和地我,可谓是件“世界性乐器”。
本书记录了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松江区佛教协会会长、上海西林禅寺方丈悟端法师所唱诵的梵呗乐谱。本书系上海市科研创新计划“冷门绝学”项目,隶属汉传佛教三大腔系梵呗研究系列丛书,该系列已出版图书有《宝华山隆昌寺律腔梵呗》《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精选——二十二位法师梵呗唱诵乐谱》。
汉传佛教梵呗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本书系上海市科研创新计划“冷门绝学”项目第二期资助项目,隶属汉传佛教三大腔系梵呗研究系列丛书,该系列已出版图书有《宝华山隆昌寺律腔梵呗》。
本教材中选取的汉族民歌,涵盖了祖国绝大多数省份、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广为流传的汉族民歌乐谱。经过编订者四川音乐学院侯少哲老师、中国音乐学院马可老师的校对、整理、记谱及订立弓指法,结合二胡的声音特性、音域筛选出240首汉族民歌作为教材内容,如探清水河、太平鼓等,针对性强。用二胡演奏经典汉族民歌既能发挥出了二胡善于模仿人声、演奏旋律的特性,又为专业从业者及爱好者学习、练习二胡提供了的民歌学习教案。
本书是上海音乐学院系列图书《大音》的第十六卷。本书是关于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的研究论丛,全书分为学术文萃、田野档案、书评几个部分,共包含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的文章多篇。该书的出版旨在推动中国传统仪式音乐在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及传播上的发展,也是为在读博士生、硕士生、研究传统仪式音乐的学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本书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派古筝艺术传承人孙文妍教授和其弟子罗晶教授担任主编,收集整理并系统梳理了浙派筝艺流派的历史脉络、乐器改进、技法发展、相关人物及代表性曲目,为第一本完整系统性介绍浙派古筝艺术流派的著作,为浙派筝艺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中国民歌原声音响音乐学描述》由中国音乐学院李月红教授担任课题负责人,以笔记、回忆再现等采风实录,民歌分析,专家访谈等与民歌谱例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民歌展开音乐学描述。
《流淌的歌声》系列由唐俊乔、宋小璐、汝艺合作编写,分竹笛、二胡、古筝三册,每册均收录红色歌曲100首,按创作时间排序,分为烽火岁月、和平年代、改革时期、和谐天地四部分。这套曲集既有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之作,又有许多振奋人心的时代新作。每首歌曲附歌词与演奏提示,方便读者边弹边唱,实用性很强。此外,所有曲目均配有示范演奏和伴奏,以方便读者使用。
本书是徐超然(南一先生)第三本古琴移植作品集。古琴移植是指将创作成熟的歌唱作品或器乐作品,通过一定的手法改编,使之适合用古琴演奏。古琴移植曲不仅可以让音乐作品的风格更加丰富,还可以让大众更加容易接受古琴,喜欢古琴。 本书共收录了19首古琴移植作品,不仅包括时下流行歌曲的古琴独奏谱,还包括琴筝版曲谱。每一首移植作品的呈现,都经过了对原曲的和声编配、指法安排、书写方式等的反复推敲与斟酌,力求更好地保留原曲的味道,同时突出古琴自身的特色。书中的曲谱用简谱和减字谱混排的方式编写,更方便读者进行练习和演奏。 本书适合古琴音乐爱好者和专业学习者使用。
《古筝\\\"弦距型\\\"手指训练教程(套装共2册)》分为《古筝\\\"弦距型\\\"手指训练教程(简谱版)》、《古筝\\\"弦距型\\\"手指训练教程(五线谱版)》共2册。《古筝\\\"弦距型\\\"手指训练教程(套装共2册)》内容简介:一种乐器的教程,如果没有系统、科学的练习曲做铺垫,仅用乐曲代练,其结果通常会事倍功半。通过一直以来的思考与研究,编者王蔚根据多年的演奏经验与教学体验,编成这本《古筝“弦距型”手指训练教程》。
本书在顺应了信息技术与新媒体浪潮的同时,探讨了其对传统民族器乐教育的革新影响,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理论框架,结合实例分析现状与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本书着重于音乐教学领域的民族器乐教学研究,强调创意教学,利用新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实践能力;同时,探讨新媒体及人工智能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创新展示与传播方式。本书不仅能为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也能为其他传统艺术传承提供了借鉴,旨在促进传统音乐艺术的创新发展。期待本书可以引发读者的广泛关注与思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本书适合高校师生、民族器乐研究者及拥有创意理念的教育者阅读。
历史上的河西走廊曾是中国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唱响着《西凉乐》的遗音,流溢着敦煌乐舞的神韵,其多样的民间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前,在中国音乐口述史腾飞的大背景下,展开对河西走廊民间音乐老艺人口述资料的抢救性整理与研究,有利于保留河西民间音乐技艺资料。这些饱经风霜的民间音乐老艺人多已风烛残年,但他们所拥有的宝贵经验和人生经历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能抢救性的挖掘这些“活史料”,收集口述凭证,不但能够为社会记忆提供丰富的证词,弥补文史与档案资料的不足,而且能够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维度。
该书是以中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抗战音乐文化、红色音乐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高校教材。因此,教材编写团队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为行动准则,教材编写志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党爱国情怀,以理论讲授与现实剖析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20世纪中国红色音乐的优越性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先进性。教材从音乐史学、美学分析教材编写和设计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为教材的整体设计架构进一步提供依据,同时以我国红色音乐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论述了我国红色音乐创作演变所发生的阶段性变化,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主要历史时期的代表性音乐作品及其创作特征加以梳理,从而使本科生对我国红色音乐在中国音乐历史长河中的纵向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
《岭南地方音乐文化研究文集》共分民歌、歌舞音乐、曲艺与戏曲、器乐、综合五大部分,共辑文27篇,均为音乐学院师生近年的研究成果。研究考察地域涵盖广东四会、广宁、怀集、连南、开平、增城、高州、翁源、佛山等地,研究对象涵盖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器乐,以及民间习俗活动中的相关音乐内容。具体来看,民歌有哭嫁歌、情歌、南歌和瑶族歌曲等;舞蹈及其音乐有貔貅舞、长鼓舞、布马舞、金龙舞、春牛舞等;戏曲曲艺有贵儿戏、采茶戏、木偶戏、潮州剧等;器乐有八音锣鼓、瑶族“五月箫”、瑶族竹筒琴等;民俗活动则有对佛山黄岐龙母诞庆典活动的音乐文化研究等。